多环形支撑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监测数据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1
/ 2

多环形支撑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监测数据的分析

李能武

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市  300000

摘要:基坑施工是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重要的施工环节,基坑施工稳定性和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稳定性。为了提升基坑施工稳定性效果,需要对基坑支护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并对基坑变形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测。本文基于天津市某五环形支撑工程项目,对基坑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多环形支撑;基坑监测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基坑工程开挖的深度和规模也逐渐的增大,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稳定性,对基坑变形和沉降等不良情况进行合理的控制,需要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科学的设计,并做好基坑施工现场的变形和沉降监测工作。环形支撑结构在大型基坑项目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基于环形支撑体系具有结构受合理和施工便捷等优势,对于提升基坑施工效率和质量发挥重要性作用。

1依托工程概况

此工程项目为天津市某五环形支撑项目,基坑具体情况:开挖施工面积为24200m2,设一层地下室,普遍开挖深度7.05m~7.95m,局部深坑达9.05m。基坑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长18.5m,φ700mm@1800mm)+1道钢筋混凝土支撑(1个1800mm×700mm大环撑+4个1400mm×700mm小环撑)的支护体系,支撑顶标高均为相对标高-2.30m;止水帷幕为长12.00m双轴φ700@900mm水泥土搅拌桩。基坑设计安全等级二级,地下室外边线距离用地红线的最近约为3m,在基坑开挖三倍深度范围内无建筑物及管线。

坑底位于⑥1灰色淤泥质黏土中,支护桩底位于⑦浅灰色粉质黏土及⑧1褐黄色粉质黏土中,土方开挖主要涉及土层为①3层吹填土(粉质黏土)、⑥1、⑥2层淤泥质黏土,涉及含水层为浅部土层的潜水。

基坑开挖从东往西进行。

测点布设图如下所示:

2监测数据分析

2.1支护桩顶竖向位移监测

支护桩顶竖向位移采用徕卡LS15电子水准仪,按照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测量,各监测点时程曲线图如下所示:

分析如下:

(1)支护桩顶部竖向位移最大累计变化量为:+15.19mm(ZDC43),未超预警值(±30mm)。

(2)土方从东向西开挖期间,坑内竖向荷载减小,受基底回弹作用,支护结构呈隆起趋势。

(3)随着开挖完成,施工底板,荷载变化较小,监测数据变化不明显。

(4)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竖向荷载变化较小,数据逐渐趋于稳定。

2.2支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支护桩顶水平位移采用徕卡TS60全站仪,按照极坐标法进行测量,各监测点时程曲线图如下所示:

分析如下:

(1)支护桩顶部水平位移最大累计变化量为:+29.8mm(ZDS16),未超预警值(±40mm)。

(2)土方开挖期间,坑内水平向荷载减小,支护桩在两侧土压力差作用下往坑内变形,桩顶由于砼支撑作用,位移较小。

(3)底板施工阶段,坑内水平向荷载变化较小,监测数据变化不明显。

(4)支撑于5月14日开始从东往西进行拆除。支撑切断拆除后,坑内外压力差急剧增大,导致支护桩顶向坑内产生较大变形,所有桩顶测点均在拆除后变化速率预警(预警值±4mm/d),但最终累计值未超预警值。对比发现,最先拆除的东侧北部测点ZDS12~ZDS17数据相对后拆除的其他区域较大,而其中ZDS15为阴角处,相对较小。

(5)支撑拆除后至结构完成,坑内荷载变化较小,监测数据逐渐趋于平稳。

2.3支护桩侧向变形(测斜)监测

支护桩侧向变形(测斜)采用北京航天CX-06B测斜仪进行监测,选取最大变形位置监测孔绘制时程曲线图如下:

(1)支护桩侧向变形(测斜)各测孔最大累计变化量为:+31.2mm(ZT-11,7.0m处),,未超预警值(±35mm)。

(2)土方开挖期间,坑内水平向荷载减小,支护结构两侧土压力差产生变化,引起支护结构向坑内变形。

(3)底板施工期间,在底板未浇筑完成前,支护结构持续向基坑内变形,坑底附近变形最大。

(4)支撑拆除期间,坑内外压力差急剧增大,导致支护顶部往坑内产生较大位移,变化速率均超过预警值,达到监测预警,下部在底板支撑作用下,变形较小。拆除完成后数据变化逐渐趋于平稳。

2.4支撑轴力

支撑轴力采用频率计进行监测,各监测点时程曲线图如下所示:

分析如下:

(1)支撑轴力各测点最大累计变化量为:+4526KN(ZCL-3),未超预警值(6574KN)。

(2)土方从东向西开挖期间,坑内水平向荷载减小,支护结构在两侧压力差作用下向坑内变形,致使支撑受压增大。

(3)随着开挖完成施工底板,在底板支撑作用下,支撑受压减小。至支撑拆除,停止监测。

2.5立柱竖向位移监测

立柱竖向位移采用电子水准仪按二等水准要求进行监测,各监测点时程曲线图如下:

分析如下:

(1)立柱竖向位移最大累计变化量为:+15.48mm(LZC4),未超预警值(±30mm)。

(2)土方从东向西开挖期间,坑内竖向荷载减小,立柱在坑底回弹作用下呈隆起趋势。

(3)随着土方开挖完成施工底板,荷载变化较小,监测数据变化不明显。至支撑拆除,停止监测。

2.6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坑外地下水位采用电阻水位计进行测量,各观测井时程曲线图如下所示:

分析如下:

(1)坑外地下水位最大累计变化量为:192mm(DSW-8),未超预警值(1000mm)。

(2)土方开挖期间,基坑东北区域出现坑外潜水漫过止水帷幕渗入桩后土体,导致部分桩后土体流失及桩间渗水现象。为确保基坑安全,施工单位采用观测井内抽水来降低坑外潜水水位,我方停止观测。

(3)其他区域开挖及底板施工期间围护结构未发现明显渗漏水情况,坑外地下水位主要受降雨和季节性气候影响一直波动变化。

2.7周边地表沉降监测

周边地表沉降采用电子水准仪按二等水准要求进行监测,各监测点时程曲线图如下:

分析如下:

(1)周边地表竖向位移最大累计变化量为:-17.22mm(DBC4-1),未超预警值(±40mm)。

(2)土方开挖期间,坑内荷载减小,支护结构向坑内变形,引起周边土体向坑内位移,地表测点呈下沉趋势,靠近基坑越近,沉降量越大。

(3)随着土方开挖完成施工底板,支护结构变形减小,坑外土体沉降不明显;

(4)支撑拆除期间,支护桩向坑内位移较大,坑外土体呈下沉趋势。

(5)支撑拆除后至结构完成,支护结构变形较小,坑外土体沉降曲线逐渐趋于平稳。

3结论:

(1)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各监测项目变化量主要发生在土方开挖及支撑拆除过程中;

(2)由于本工程采用了放坡+钻孔灌注桩+1道钢筋混凝土支撑的支护形式,以及分段施工方式,较为有效的控制了基坑在土方开挖、底板施工、支撑拆除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变形。

(3)开挖期间基坑东北区域出现坑外潜水漫过止水帷幕渗入桩后土体,导致部分桩后土体流失,桩间渗水的情况,建议后续工程止水帷幕及冠梁顶部高于最高地下水位。

(4)支撑拆除期间,应尽可能的减少坑边堆载,严禁重车通行,这样能减小对支护结构的压力,有效防止支护结构变形过大而产生安全隐患。

(5)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加强和完善了对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变形监测,及时的反馈信息、指导施工,确保了本工程最终安全、顺利的完成了所有地下结构施工工作。因此,工程监测是保障工程安全、减少经济损失,同时验证支护设计准确性的不可缺少的强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GB50497-201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S].

[2]JGJ 8-2016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