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起重机安全事故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1
/ 2

 汽车起重机安全事故分析

回良秋

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检维修中心生产保障组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中部地区某工地上一台汽车起重机在工作时发生倾覆,经技术检验部门调查发现该设备超出法定检验检测有效期,事故发生时汽车起重机操作人员在起重机左前方支腿未伸出就在原地进行支撑油缸的顶升,经分析可知倾覆时的倾覆力矩大于抗倾覆力矩,从而致使整车发生倾覆事故,因此汽车起重机作为特种设备在操作时应严禁无证上岗,及时报审,落实安全管理及防范措施,建立安全负责制,从而有效避免同类事故发生。

关键词:汽车起重机;倾覆;安全事故;受力分析

前言

汽车起重机俗称汽车吊由于具有灵活机动、越野性能好等优点,而广泛地应用于厂矿企业及工程安装工地,是起重运输业广泛使用的起重机械之一,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施工操作人员对其性能不了解或使用不当等原因,致使失稳、滑移甚至翻车等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人身及经济损失。汽车起重机,其起吊重物的能力和在工作状态下的抗倾覆稳定性,是反映汽车起重机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志.起重机设计规范中规定,在工作状态下,汽车起重机不允许出现三个支腿着地或支腿未伸到位的情况。笔者对中部某城市的一起汽车起重机安全事故进行研究,分析汽车起重机稳定性机理,并找出造成事故的原因,从而为汽车起重机的安全施工及稳定性评估提供参考价值。

2013年4月13日晚上19点15分左右,风力为四级,某中部城市的工地上一台型号为XZJ5247JQZ16D型汽车起重机在吊完锚杆后,汽车吊驾驶员开始起吊锚杆机,此机械大约2000公斤。吊车从东北角约30°开始吊运锚杆机,当吊至吊车东边时,吊车发生倾翻,吊臂压到其正下方土堆上的指挥人员。

1事故现场勘查

发生事故的江苏徐州重型机械厂汽车起重机制造日期为2009年1月,该设备上次法定检测检验有效日期至2013年3月13日,事故发生时该设备超出法定检验检测有效期。经过现场测量所吊重物距离左后支腿的水平直线距离为16.8m,所吊重物重量为1.2T。起重臂端部距离支腿距离为24m。由于现场作业是风速约为四级,小于汽车起重机的六级工作风速要求,故以下倾覆力矩计算过程均视为无风静载工况。

2受力分析计算

经过查看该型号使用说明书得知全臂重量为3.5T,整车重量为24T。起重臂的配重为2.1T。由此推算:整车底座重量为24-2.1=17.9T。经查阅说明书得知该起重机配重的回转半径为3.12m,可得知配重重心距离回转中心距离约为2.8m。当仅有左前方一个支腿未伸出;吊重1.2吨工况:整车距离回转中心距离可等效为两个后支腿全伸出时距离支撑点的距离,经查说明书得知此距离为2.7m。①整机抗倾覆力矩计算:P配重=2.1t×2.8m=5.88tm P车=17.9t×2.7m=48.33tm合计:P抗=5.88tm+48.33tm=54.21tm

3事故原因

①直接原因。汽车起重机操作人员未按照汽车起重机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起吊作业,致使该起重机左前方支腿未伸出就在原地进行支撑油缸的顶升。该汽车起重机在后方起吊载荷转运至东侧时,处于侧后方作业区。由于左前方支腿未伸出,致使汽车起重机的整体失去稳定性,进而导致实际的倾覆线与支腿全伸出的理论倾覆线形成一定夹角,使得倾覆力矩大于此时的抗倾覆力矩,故而导致整车侧向倾翻的事故。根据以上原因进行分析,作业人员违规作业是本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②间接原因。相关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使用单位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警示教育不足,是本次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③该事故汽车起重机投入使用前未经有关部门进行安全检验,作业人员鲁莽作业。

4意见及措施

不同地区汽车起重机械的施工队伍在人员配置、技术管理和所配备的安装工具及设备相差较大,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有的企业甚至聘用未经正规培训取得上岗证件的农民工进行起重机的安装及操作。有些汽车起重机的技术不熟练,遇到特殊情况惊慌失措,操作柄一下子从高速档直接回到零位,产生吊钩及所吊物体的大幅晃动及冲击,造成汽车起重机的倾覆,危及周边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易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同时有些汽车起重机未定期进行法定检验检测,局部零配件存在老化、磨损等严重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隐患。因此,为防止汽车起重机事故的发生,行政主管单位应加大管理力度,认真落实国家法规政策,各管理部门应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尽职尽责,共同努力。

①加大起重机械技术监督检验部门及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力度。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对特征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维修及检验实行网上审批,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并制定出起重机械检验原则及安装操作规范,从而为起重机械的监督检查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行政主管单位大力开展起重设备的安装检测活动,并对起重机械进行登记及备案。

②加强起重机械作业人员的培训及管理工作。健全施工企业制度,定期对起重机械的操作人员及指挥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确保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同时定期对起重机械进行维修保养,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对难度较大或重物较重的起吊应制定专项吊装技术方案,必要时应进行专家技术方案论证,确保吊装过程安全、有序、高效。

5控制原理

查看该起重机取力器控制电路。该车型采用电控、气压操纵取力器气缸,只有将手制动拉上时,才能打开取力器开关,使取力器气缸电磁阀动作。这样保证了停车后、支腿操作前起重机吊装作业安全。但这种电路设计还是出现了上述施工安全隐患,我们对电路进行了分析。拉动手制动器后,手制动开关闭合。1#继电器得电执行吸合动作,1#继电器触点闭合。踩下离合器踏板后,离合器踏板开关闭合。打开取力器开关时,取力器电磁阀打开,取力器气缸动作。同时2#继电器得电执行吸合动作,2#继电器触点闭合,取力器指示灯点亮。松开离合器踏板后,离合器踏板开关断开。此时,因2#继电器触点已经闭合,2#继电器线圈及取力器电磁阀持续有电,取力器气缸不会脱开。经过对以上电路分析可知,即使接合取力器前拉动手制动器,但吊装作业时将手制动器松开后,起重机取力器也不会分离。

结束语

汽车起重机作为特种设备,在今后的检查、监督过程中应严禁无证上岗,规范操作,及时报审,落实安全管理及防范措施,建立安全负责制,严防同类事故的发生,同时起重机械使用单位要加强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加强对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警示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杜绝违规作业,才能有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及经济财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荣国瑞.汽车起重机工作稳定性分析[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01):1-8.

[2]孙书成,王彦涛,等.汽车起重机折臂事故分析[J].工程机械,2010,41(08):68-70.

[3]GB 6067-198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S].

[4]梁淇洪.浅析汽车起重机的稳定性及失稳的预防措施[J].装备制造技术,2010(01):173-175.

[5]JB 8716-1998,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安全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