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常规能检查出什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儿童血常规能检查出什么

郑忠菊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四川成都  610091

血常规是最一种最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它可以对儿童的许多疾病具有诊断以及指导用药借鉴意义,主要看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等等反应儿童是否存在感染或者贫血等疾病。

一、什么是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数量和血液分布的变化来检查血液状态和疾病。随着现代化和自动化测试的发展,目前的常规血液测试是通过机器测试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小板(PLT),它们通常分为三大系统,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血常规中的许多具体指标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它们对身体的许多病理变化比较敏感。其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具有最大的诊断参考价值。许多患者原因不明。可以进行血液检查以帮助诊断。此外,常规血液检查是治疗,药物或戒断,持续治疗或停止治疗,复发或疾病恢复的影响的常见指标。

二、儿童不同发育各阶段血常规正常值

1、红细胞数,1-2周岁的时候4.3×10^12/L;4-5岁的时候是4.4×10^12/L;8-14岁是4.5×10^12/L。

2、血红蛋白的数,1-2周岁是118g/L;4-5周岁是134g/L;8-14岁是139g/L。

3、网织红细胞,正常的时候,1-2岁、4-5岁、8-14岁都是正常的0.005,基本上达到成人的标准,没有变化。

4、中性粒细胞的相对值,这个是不同的,1-2岁是0.36,也就是36%;4-5岁是0.58,也就是58%;8-14岁是0.65,也就是65%,它的变化是中性粒细胞五天、五岁一交叉,所以小的时候,中性粒细胞少。

5、4-5岁以后,粒细胞逐渐达到成人的标准,特别8-14岁的时候,已经是65%了。

6、淋巴细胞,小的时候是淋巴细胞占优势,1-2岁的时候是0.56,淋巴细胞的相对值,占5.56%;4-5岁的时候占0.34%,就是34%;8-14岁占0.3%,也就是30%,和成人血象基本接近。

7、血小板的计数没有明显的差别,基本是成人的标准,从一岁到8-14岁,都是(100-300)×10^9/L。

三、血常规三系数值异常的意义

(一)白细胞相关检查

1、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是人体血液中的卫士,对于感染的控制及清除具有重要意义。白细胞总数增高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和白血病等。值得注意的是,门诊常见的剧烈呕吐患儿,由于体液丢失导致的血液浓缩,化验白细胞总数也会明显增高。白细胞降低见于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引起的骨髓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脾功能亢进。对于接受化疗的患儿,在化疗间歇期骨髓抑制明显,其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也会明显降低。

2、白细胞分类

(1)正常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增高和降低基本和白细胞总数一致。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及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还包括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儿。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血液病及脾切除术后、铅、锌中毒等。减少多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放化疗、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药物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淋巴瘤及尿毒症。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减少多无临床意义。

(二)红细胞相关检查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该项目根据不同年龄段,其具体正常的参考范围略有不同,常可直接判读,临床分析难度不大。

2、平均红细胞体积及血红蛋白含量及浓度:

若患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且根据血红蛋白判读患儿为贫血,那么这三个项目则分析了患儿为何类贫血。贫血可分为正细胞正色素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及巨细胞贫血。临床中常见的通常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肾性贫血是正细胞正色素贫血,缺铁性贫血及地中海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而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为巨幼细胞贫血。

3、红细胞分布宽度:

此项目多结合平均红细胞体积进行判读,分布宽度增大时见于营养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及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均可无明显变化。而分布宽度降低无明显临床意义。

4、网织红细胞:

数目增高则提示红细胞造血活跃,可见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大出血。而数目降低提示骨髓造血不良,多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血小板相关检查

1、血小板数目:

通常其数目可以直接判读其数值的高低。

2、血小板平均体积:

增高常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多,骨髓纤维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状细胞性贫血;降低见于骨髓增生低下,脾功能亢进、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上述几个项目是临床中包括门诊及病房中血常规检查常会用到的几个指标,其结果对患儿的临床诊断及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是每个临床医师都应该熟记的内容。当然,结合上述检查,对每个患儿进行个体化诊断分析及治疗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