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讲解对文物活力的激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博物馆文物讲解对文物活力的激发

郑亚敏

腾冲市文物管理所 云南腾冲 679100

【摘要】各地博物馆不仅要加强博物馆内文物的管理工作、安全工作、卫生工作,同时还需要选择更具有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人才对博物馆的文物的内涵进行讲解,让大家能够在参观博物馆时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发展历史,更好的学习文物的相关内容,这样才能展现出博物馆的魅力,才能够使博物馆的活力被激活,为此本文就针对于激发文物活力的博物馆讲解艺术,进行简要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文物活力 博物馆 管理 文物讲解

作者简介:郑亚敏19779月)女,汉族,大专,现职称腾冲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文物,而这些文物古迹实际上就是不同风俗习惯所诞生的产物,它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通常会由某一个地区的博物馆来进行统一存储、展览管理,为了让现代人更好的了解历史,更好的去体会这些文物之中的内涵和价值,博物馆管理人员还需要寻找专门的人来对其进行讲解,让大家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此提高人才的专业度。

一、依靠语言艺术

想要通过对博物馆文物的讲解工作来激活文物的活力,让大家感受到文物的魅力,感受到文物中的内涵,并让受众产生共鸣,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对于语言艺术的全面研究和分析,必须要在讲解的过程中展现出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展现出中国语言的艺术底蕴。我国90%的博物馆都是向游客免费开放的,针对于这些政策,很多受众也愿意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于历史之中,也愿意多次进入到博物馆来欣赏历史文物,了解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了解中国的历程,同时这也使得博物馆的受众面变得更加广泛,有小学生,有社会青年,有老年人,这些人群都需要博物馆的讲解人员,对于这些文物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教育,来对历史文物进行学习和了解。而讲解员在面对不同的受众时也需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手法,这样才能贴合于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基于此,相关讲解人员更需要思考和研究,如何才能发挥自己的语言艺术真正帮助受众更好的去了解历史学习文物,比如对于小学生未成年群体进行交流时,需要将历史说得更加简单生动和形象,让他们能够真实的去融入博物馆的环境之中,更好的去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如果和本地的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那么也可以适当的融入一些地方的方言,这样能够体现出自己语言的亲和力,能够让大家愿意更进一步的进入到博物馆之中去学习思考和了解。如果受众文化成分相对较高,对于文物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在进行文物讲解时,就可以深入的讲解历史知识,将文物背后的历史渊源清楚的进行讲解,实际上只有博物馆的展览者、宣讲者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实际需求,才能够真正达到激发文物活力的目标,才能够使得文物更加形象生动有特色的展现在大众面前,才能让大家愿意深入浅出的去学习文物背后的内涵,去了解文物,理解文物。

二、依靠情感艺术

1.文化认同感

博物馆所展览的文物大多都是固定的,如果没有新出土的文物,那么甚至很多博物馆内的陈列样式都不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会导致受众不愿意来博物馆之中再次听文物的讲解,需要博物馆的相关讲解人员不断对内容进行丰富更新和完善,吸引受众来到博物馆中,每一次都能听到不同的东西,大家也能够有更多的知识上的丰富,并且要针对于讲解的文物进行全面了解,选择不同宣讲脚本,这样才能够合理的丰富讲解内容,才能够使大家对于博物馆有一个更新的了解,对于文物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拉近和受众之间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应注意的一点是,情感认同感往往建立在文化认同感知上的,如果文化本身就存在有较大的差异,那么就无法从文化中感受到文物故事里蕴含的情感需求,所以讲解员必须要加强和受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受众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这些文物来自于哪些国家,这些文物有怎样的历史发展之间的差异性,并且要加强受众和文物之间的距离,从求同存异的角度出发来引导受众去思考研究分析文物,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文物。

2.拉近距离,讲解语言表达情感

首先应该和受众建立更加良好的关系,要和讲解员进行密切的沟通和交流,伴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博物馆讲解人员的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之内,也可以借助于博物馆的官方微博、微信等等和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人流量相对较大,无法满足博物馆参观需要时也可以采用线上宣讲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每一位受众在博物馆之中都能有所收获。都能了解到自己所想要了解的文物,都能够对文物有一个深入浅出的了解、分析和思考,也可以让受众一边听讲解,一边欣赏文物,同样也可以提升文物的普及率,提升受众的欣赏能力。

3.应该做到以人为本

在当前博物馆讲解全面贯彻落实的背景之下,必须要融入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这就要求讲解员要端正个人的态度需要更加真诚更加热情的开展讲解工作,进而把展品和陈列的感情基调奠定良好,照顾到参观者的实际心理感受,同时还需要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做好角色定位管理,才能够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态度来完成讲解工作。

三、依靠撰稿艺术

1.控制篇幅

在进行文物讲解时有部分讲解人员,希望能够将文物的所有历史都讲解清楚、完善,为此在讲解的过程中选用长篇大量的讲解稿,但是这些讲解稿的内容十分繁琐,而且还有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影响受众的心理感受,受众也无法长时间的在博物馆中进行学习。为此现在相关的讲解人员必须要加强对于宣讲稿的研究和分析,要将宣讲稿写得更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深入浅出的提升文物故事的魅力,尤其是针对于新出土的文物而言,相关的讲解人员更需要对宣讲稿进行全面分析,要调查文物的历史、出处情况、发展情况、修复情况,并且要统计受众参观博物馆的时长,依据受众的实际需求、需要来进行文物讲解篇幅的确定,一般每一个文物的讲解时间大概控制在10分钟左右,如果文物十分特殊或者是文物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以及较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可以适当的延长。当然也需要对自己的稿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随意延伸或缩短稿件,这也是对讲解员能力的更高要求,他们必须要对讲解稿有更强的把控能力,要对文物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

2.丰富内容

在实际对文物进行宣讲讲解时,必须要对讲解稿的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更新和丰富,因为博物馆内的藏品数量众多,不同的文物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所以相关讲解人员需要对文物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认知和探寻。现阶段很多博物馆讲解人员讲解两个区域文物时中间没有过渡,这样就会让人们有一种文物之间的讲解断开的感觉无法吸引受众,所以应该对内容进行丰富,对衔接进行优化,让受众在参观某一文物时有积极性去参观下一个文物,同时讲解员需要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来合理的规划参观路径,以避免所讲解的文物没有相应关系。现阶段使得演讲稿的内容丰富,也可以避免讲解过程中出现单调乏味枯燥的实际情况,让受众的参观更具有意义,能够有一个趣味的博物馆之旅,如果讲解稿过长那么在讲解的过程之中,还需要设计出跌宕起伏的情节或者是设计和受众互动的情节,这样都能够让受众很好的融入于博物馆文物学习中,充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让他们了解文物,了解历史。

【结束语】总而言之,现阶段博物馆参加工作难度较大,因为各个博物馆的藏品数量都相对较多,针对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讲解方式,这些要求博物馆的讲解人员必须要加强对于各博物馆内部文物的了解、重视,通过多样化的讲解模式和方法,激活文物活力。

【参考文献】

[1]徐健美.博物馆文物讲解对文物活力的激发[J].收藏与投资,2021,12(09):61-63.

[2]殷小亮.基于激发文物活力的博物馆讲解艺术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5):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