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肝癌介入患者时效性激励理论下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3
/ 2

晚期肝癌介入患者时效性激励理论下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李蒙    ,冯意铃(通讯作者)

黄石市中心医院 (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   肝胆胰腺外科 湖北黄石435000

(英文名称:  Department  of XXX ,  Huangshi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 435000

【摘要】目的:对晚期肝癌介入患者,分析时效性激励理论下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70例晚期肝癌介入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35例,时效性激励理论下护理干预)与对照组(35例,常规护理),比较2组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焦虑评分、抑郁评分,2组比对,未见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晚期肝癌介入患者实行时效性激励理论下护理干预,能有效调节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可推广。

【关键词】:晚期肝癌介入患者;时效性激励理论下护理干预;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

肝癌(liver cancer,LC)为常见恶性消化系统疾病,早期,患者无法察觉,一经确诊为中晚期,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加大治疗难度[1]。针对晚期LC患者,临床多采用介入治疗,经影像设备正确引导,确定病灶位置,经皮穿刺,构建微小创口,用医疗器械,将药物注入人体病灶位置,延长患者生存时间[2]。但因患者对该术式不了解,治疗阶段,易出现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影响治疗效果,故需对患者提供护理干预。基于此,研究以2021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晚期LC介入患者70例为对象,分析时效性激励理论下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晚期LC介入患者共70例,收治时间(2021.4-2022.4),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男:女=18例:17例,年龄31-69岁,均值(52.31±1.22)岁。观察组35例,男:女=19例:16例,年龄30-68岁,均值(52.23±1.33)岁。对比2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所有研究对象明确本次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在入组同意书上签名。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核准。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体征监测,饮食及药物指导,常规宣教等。

观察组:时效性激励理论下护理干预。①情感激励:针对情绪郁闷者,主动和其聊天,注意观察情绪变化,一对一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多和其他患者聊天,适当增加家属探望次数。②需要激励:护理人员结合患者文化水平,讲解相关知识,如服药时间及次数、饮食方案、相关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开展运动;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认真倾听患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满足其需求。③榜样激励:每周一次交流会,指导患者自我护理相关知识、技能,并邀请表现良好者示范。④利益激励:结合治疗有效率、经济基础等,告知患者及家属健康行为、心态良好的重要性。

2组均连续干预30d。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①心理状态,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满分为80分,评分越高,心理状态越差。②护理满意度,总满意度=1-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4.0,统计学分析。计量、计数数据分别指代为(±s)、%,检验t、χ2;差异显著(P<0.05)。

2.结果

护理前,SAS评分、SDS评分,2组比对,t=0.339、0.216,(P=0.736、0.829>0.05),无差异;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SAS、SD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SAS

SDS

SAS

SDS

对照组

35

51.33±2.26

54.46±2.39

39.34±2.55

40.47±2.62

观察组

35

51.15±2.18

54.34±2.25

35.28±2.20

36.28±2.70

t

p

0.339

0.216

7.132

6.589

0.736

0.829

<0.001

<0.001

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00%(35/35),对照组82.86%(29/35),=6.563,观察组更高,差异显著(P=0.010<0.05)。

3.讨论

LC是恶性肿瘤,症状不显著,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对人们身心健康影响较大[3]。针对晚期LC患者,临床多以介入治疗为主,其能借助区域性治疗、栓塞双重作用,引发肿瘤缺血坏死,治疗效果较佳。但治疗期间,患者负性情绪较多,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SAS评分、SDS评分比对,2组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且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

P<0.05),说明对患者实行时效性激励理论下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通过情感激励,可避免患者负性情绪形成,降低SAS评分、SDS评分。同时鼓励患者多和其他患者聊天,强化患者心理及生理适应能力,减少内心不适感,避免因其不良心理应激而刺激生理应激[4]。通过家属陪伴,可为患者提供最大化关怀、鼓舞。通过需要激励+利益激励,主动告知服药时间及次数、饮食方案、相关注意事项,助力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5]。通过及时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提高患者认知度及满意度。通过榜样激励,助力患者治疗信心提升。

综上所述,针对晚期肝癌介入患者,本次研究采用时效性激励理论下护理干预,可降低SAS评分、SDS评分,确保患者及家属对我院提供的护理方案更满意,可临床普及。

参考文献:

[1] 陈娟, 张芹, 赖建红. 时效性激励理论下护理干预对晚期肝癌介入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2, 32(11):4-5.

[2] 杨春红, 朱玉, 梁俊丽,等. 原发性中晚期肝癌肝动脉介入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CT和MRI检查时的护理干预[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 22(7):95-98.

[3] 杨薇, 翟九玲. 术中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栓塞术患者自我效能,不良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贵州医药, 2021, 71(11):6-7.

[4] 蒋婉, 俱瑞娜, 刘佳佳,等. 伤口专科护理小组对晚期肿瘤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作用[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2, 12(12):3-3.

[5] 徐雪琴, 平凡, 张嘉羚. 基于跨理论模型导向的知信行干预及护理对晚期胃癌患者的效果观察[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2, 2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