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建筑文化与建筑环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7
/ 2

浅论建筑文化与建筑环境

李娜

370883198505114420

摘要:建筑是一种综合了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它是一种文化,既有时间性,又有地域特征,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状况下,其所拥有的文脉和条件,是各国、各民族、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体现,与此同时,其文化特征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紧密相关。

关键词:建筑文化 ;建筑环境

引言

建筑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基础,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新时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筑艺术既要保持其基本功能,又要在其基础上,寻求一种将生态环境与地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新使命。

一、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

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比如地形、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风力、温度、气压、食物、土壤、水源、植被等。建筑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它在外部应有利于小区外部环境的形成,在内部应有利于保障居住环境的内部环境。建筑形似植物,根深蒂固,得天独厚,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东南亚,南亚各国,及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由于椰林茂密,气候炎热,人们就用椰叶和棕榈叶子,搭建适合热带气候的草屋或木屋,追求透气、凉快、轻巧和简单,这就是热带建筑的特点。在中亚、西亚及中国西部高寒地区,人们利用山石和石头堆砌石屋,起到防风、防雪、保温、防寒等作用,是一种山地建筑。比如,中国西部、西藏、青海、四川等地,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山地建筑。中国黄土高原漠北戈壁滩,因降雨稀少,气候干燥,人们在山坡上开凿洞窟,建造出独具特色的土屋。

二、社会时空环境差异造成建筑文化的多元化

在我国,由于地域、国家、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欧洲国家还是美洲国家,还是像亚洲、非洲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家、宗教和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其文化和风俗也各不相同。由于各个地区的居住社会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环境的差异,使得建筑文化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多样性,由此产生了中国、俄罗斯、东南亚、欧美、非洲等古建筑文化。欧洲、古希腊、北非、古埃及、南亚、古印度、古中国……天主教、耶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的兴起、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各宗教的国家、区域,也深刻地影响着各宗教区域的建筑,由此也造就了各式各样的宗教建筑文化。中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古代开始,就受到了儒家、道教、佛教、禅宗等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儒教,在中国传承了两千余年,根深蒂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将儒、道、佛、禅等诸家思想融为一体,绚丽多彩,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地域民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转化为国际化的建筑文化,国际化的建筑文化也可以吸纳、融合这些新兴的地域民族的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及对现代的吸收和融合的过程。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是统一的,是互补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唯有在保护和利用各国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融合,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三、中外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建筑文化处在一个“大文化”的全球体系中,它是由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文化相互融合而成的,是世界建筑文化的交响乐章。在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表现为:碰撞与融合,冲突与融合。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其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佛教文化首先起源于印度,自西汉张骞赴西域、唐代玄奘赴印度取经以来,佛教对中国产生了两千多年的影响。但是,佛教的内容,佛像,寺庙的形式,却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建筑文化。

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留学人员,大多是留美的学者,他们受到当时中、西两种建筑文化理念和中国“国粹”的影响,开始以建筑风格为主要研究对象,创造了一大批杰出的建筑,并由此开启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新时代。以20世纪广州中山纪念馆、南京中山陵为例,由第一位留美建筑师吕彦植在20世纪20年代所设计,确实在中国建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促进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的政治体制与机制效仿苏联,在中国各地兴建了一大批具有俄罗斯建筑文化特征的建筑物,由此造就了5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格的建筑文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再次敞开了大门,引入了西方的经济管理方式,对“欧陆风格”的模仿,港台建筑的兴起,使后现代主义盛行,并在80年代形成和发展了一种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新的建筑文化。各国的建筑文化都是由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科技发展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彼此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影响与融合。然而,什么样的融合和交流,能够经受住时空的考验而具有生命力?只有将东西两种文化的精华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地域性建筑文化,它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古今建筑文化交融的探索和追求

古今交融,古为今用,这就需要从“今”与“古”两个角度去剖析建筑内容的变化。这个质的变化是由于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生活习惯、工作方法、文化观念、材料等原因造成的。就像吴裕容对古斯塔夫这位法国工程师的评价一样。艾菲尔在设计埃菲尔铁塔时曾说过:“人们尝试将一切艺术都改造成适合人类生活的新趋势,并将一切人的行为都融入到这个快速变迁的年代里的新感情之中。”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许多特点,例如: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应因地制宜,富于变化;建筑形态,应多姿多彩;空间分割,应具有灵活性;室内装饰,应注重内涵;色彩运用,应具有多姿多彩的特点。园林绿化,含蓄灵动,变化万千,别具一格。当代建筑师在进行现代建筑创作时,应当汲取古代建筑文化的丰富养分,针对现代化的多个层面的需求,通过对多种矛盾的剖析,寻找适合人们生活发展的新的发展方向,并调整人们的建筑活动以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新的情感。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关于怎样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发扬民族形式,创造出具有美学意义的建筑,曾有过多次的讨论和探索。在建国之初,由“大屋顶”的仿效对象,有了一种怀旧的、复古的风格;在历史上,它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对复兴派进行批评,并效仿苏联的“模式”;他们曾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洋奴派哲学的批判,曾在“干打垒”里孤苦无依;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还存在着一种“崇洋媚外”和一种“欧陆风情”的风气。中国建筑经过艰苦而又不断地探索,终于踏上了一条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适应功能,又要利用高科技手段,以求古今中外相结合,实现建筑创作的近代化。

结语

因此,新一代建筑师要坚定地确立“科学的建筑文化观”,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加速建筑文化与环境、与国家、与社会、与时代的结合。在进行建筑的设计时,既要注重形态美,又要从生态的角度去寻找建筑的美感,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在被创造的过程中,也要创造出一个可持续的建筑环境,建筑环境艺术的主题既要创造出和谐的统一,又要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丰富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闫启文,吴维霞.浅析地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J].美术大观,2021(9):146-146.

[2]卓琪淞,汪海鸥.浅析建筑与环境的融合[J].住宅科技,2019(4):41-43.

[3]潘嘉敏.传统性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与传承[J].住宅与房地产,2022(3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