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及碳减排支持工具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9
/ 2

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及碳减排支持工具研究

杨瑞波

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我国政府在2020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碳中和目标,力争2030 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我国碳中和目标的主动提出,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和对人类发展共同命运的密切关切。与此同时,未来碳中和也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与变革。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碳中和目标的实施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制定科学合理并适合国情的碳中和实施路径。通过建立起能源领域的“融资+融智”的绿色金融体系,满足绿色信贷要求,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关键词:碳中和、能源、经济、治理体系、绿色金融

一、碳中和将为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虽然我国人均碳排放量不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碳排放总较高。2020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8吨,低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韩国、南非等国家,但是我国碳排放总量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31%[2]位居世界第一。

当前我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欧洲国家早在2008年以前陆续实现碳达峰,美国、加拿大在2007年陆续实现碳达峰,韩国和日本在2013年陆续实现了碳达峰。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已经实现碳达峰后提出碳中和议题,实现碳中和的时间一般定为2050年。根据我国2020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的目标来计算,我国要用世界主要经济体一半左右时间来实现碳达峰再到碳中和。我国目前由于还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全国产值中占的比重较高,还未实现碳达峰,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任重而道远。

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压力大,调整能源结构难度大。2020年国内煤炭消费占全部化石能源的比重为57%,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我国势必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的占比,使用更多的清洁能源以实现碳中和。然而能源结构大幅调整可能导致大部分化石能源相关基础设置的搁置,造成较大的成本浪费。除此之外我国在新能源领域我国布局时间短,缺少核心专利技术、对新能源产业关键原料的控制缺乏、部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碳中和目标的实施将使我国的能源安全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碳中和将对经济增速带来影响。碳中和实施过程中带来的资本搁浅、阶段性成本升高等问题会使得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实施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更为明显。根据国内相关研究,实施碳中和目标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速较基准情形可能会下降0.2个百分点,十五五期间经济增速较基准情形可能会下降0.1个百分点。

二、碳中和的实施路径

(1)建立完善统一的协调机制。建立完善中央统一领导统一协调机制,加强中央监督,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我国碳排放情况在各地区、各领域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应当分地区、分领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碳减排、碳中和目标,进行统筹减碳,切不可盲目减碳,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情况。

(2)推进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全面建立清洁能源系统,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清洁能源革命是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国家层面财政资金应积极引导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进行高能耗产业的集约整合。

(3)构建低碳治理体系。低碳治理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加快低碳治理体系构建,建立健全与碳排放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碳标准相关体系,让一切行为有规可依。

(4)完善人才机制,积极引进人才。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吸引全球的低碳领域人材为我国碳中和目标建言献策。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作用,推动低碳产业科研成果与生产力之间的转化。

(5)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建立气候变化合作体系。开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气候治理新秩序的国际谈判,充分利用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

三、能源领域的“融资+融智”的绿色金融体系

“绿色金融”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末,一直以来缺乏较为明确的定义,在国内主要是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国内绿色金融的支持范围涵盖了碳中和工作的主要方面。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物金融服务。随着我国碳中和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类政策也将绿色金融的发展纳入到实现碳中和的长期规划中。

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五大支柱”指出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绿色金融政策的主要发力点,同时也应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实践的主要发力点。银行业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一方面是绿色金融政策的主要调控对象,另一方面也需要主动参与“五大支柱”的建设,更好地把握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对各行各业的绿色低碳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碳达峰和碳中和“1+N”的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也加速了各领域的转型升级步伐,碳减排的潜在资金需求量巨大。根据相关机构测算,我国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的资金需求约为 2.2-3.6 万亿元,约占 GDP 的 2%-3%,需要通过各类绿色金融融资工具予以支持。

当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监管部门都把发展绿色金融实现“双碳”目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增加资金,资金量虽小但投向准确,而额外的资金主要是在初始阶段使用。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商业银行采取 “先贷后借”的方式,即自我控制,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向相关领域内的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再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资金支持,央行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一定比例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

根据央行数据,目前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各项贷款余额增速均保持在正常水平,且呈稳步增长趋势,这说明金融机构足够重视与绿色信贷发展有关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相关的货币政策效用落实,在未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实施,新一轮碳减排支持工具货币量将持续释放。

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资金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未来需要提供综合化绿色金融服务,重视战略引领、管理架构理顺和机制落实,将绿色金融纳入战略规划。可以通过集团化经营提供包括投行、子公司各类产品等,来满足绿色金融项目、客户投融资、顾问咨询等方面业务需求;搭建垂直化的管理架构,可以考虑在决策层面设立绿色金融管理委员会、绿色金融中心,在执行层面设置绿色金融部,在基层经营机构进行绿色金融特色化试点;体制机制方面,在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产品创新等方面对绿色金融进行全方位支持;金融机构根据各自特点,可发挥机制灵活和产品创新的优势,探索金融服务低碳前沿技术的创新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懿雯,施瑾文,张凌慈,曹坜洋.“碳中和”背景下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以江苏省制造业为例[J].价值工程,2022,41(16):21-23.

[2]王火根,肖丽香,廖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碳减排路径模拟[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05):1352-1369.

[3]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0[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