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歌唱训练的三要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1
/ 2

浅论歌唱训练的三要素

陈敬和

临澧县第一中学   湖南省 常德市   415200

摘要:声乐的教学内容,就音乐专业生而言,一般是包括使学生了解歌唱发声器官的构造,掌握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吐字咬字,歌曲处理、音乐表现等方面。而要使每一个刚学的学生能够解决他(她)在歌唱发声中存在的毛病,使其声音能够有所进步,掌握一定的科学发声方法,具有一定的演唱技能技巧,那么就必须在呼吸、发音共鸣这三个方面去锻造锤炼。我们歌唱的声音也正是由这三个方面构成的。(当然其它方面如吐字咬字、歌曲表现等也是重要的,但作为铸造声音的基础,还是这三个方面更为重要)。下面就我个人在声乐教学、训练中对这三个方面的一些初浅的体会和认识、求教于老师和同行。

关键词:歌唱训练;三要素;

要在呼吸、发声、共鸣这三个方面去铸造好的歌唱声音,首先应该了解歌唱发声器官的构造。因为歌唱发声器官的构造也就是由这三个方面组成的。一、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肮、隔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二、发声器官:喉头(也称喉结或喉器)、声带;三、共鸣器官: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头上的颌窦、蝶窦、筛窦等。歌唱发声技能技巧的训练就是充分调动这三个方面器官的积极作用活动,也就是我们所要讲的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这三大要素,呼吸是有深度、饱满的吸进空气和有控制的呼出气息去冲击声带;发声是声带闭合挡气,承受气息的冲击而振动发出基音;共鸣是调节人体各共鸣腔体的共鸣,使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得到扩大和美化。

歌唱发声的过程是依靠两肋和腹肌的作用,使横膈膜下降,吸满气息,然后让吸进的气息有控制地呼出去的冲击闭合的声带振动发声,而气息冲击声带发出的基音是极其微弱细小的,必须依靠各共鸣器官的共鸣使声音得到扩大和美化。这样人们听到的声音就是抑扬顿挫的优美歌声了。所以呼吸、发声、共鸣这三个方面是互相关联而又同等重要的,在歌唱发音中三者互相协调配合支持的统一休要想使声音能够延长、持久,那么就必须要有气息的有力控制和支托;光有饱满充足的气息去冲击声带而声带不能很好地闭合,积极振动发声,那么气息再足,发出的声音必定是沙嘶虚弱的;既算是有了充足的气息冲击和声带的积极闭合挡气振动,而不去充分的调节和利用共鸣腔体,那么发出的声音依然是细小无力、暗淡灰色的。如果把歌唱发声比做开汽车的话,则呼吸是汽油,发声是发动机,共鸣是调速器和方向盘。汽车要开动就必须要汽油作动力的能源,而汽车的发动机点火发动了,就离不开调速器和方向盘来操纵速度快慢与左右方向。要使汽车高速飞驰,就必须要加大油量,充分地让发动机转动工作,调大加速器,掌握好方向盘。歌唱也是一样,要能把一首作品完整的唱出来,既要加强呼吸,控制力量,使声带积极振动发声,又要调节共鸣,美化扩大声音。所以训练唱歌的声音,一方面要强调积极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又要强调声带的积极闭合、向下挡气振动发声;还要强调各共鸣腔体的积极作用共鸣,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讲怎样才能有积极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也就是歌唱声音基础训练三要素:呼吸、要有积极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什么是正确的的歌唱呼吸方法呢?简单地讲,平时我们静卧在床上的呼吸,就是最自然、正确的呼吸方法。它没有嘴、鼻吸气的杂音,也没有耸肩抬背的多余动作,而是靠横膈膜一升一降的吸气、吐气。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就是这种呼吸状态的扩大。在两肋,特别是腹部肌肉的配合作用下,使横膈模升降的幅度再大一些,再有力量、有控制协调一些。怎样才能很好地去体会,感觉横膈膜的活动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先吸好一口气,然后将吸进的空气全部、干净地呼出去,(这是相对而言,实际上肺部总还残存一点点空气的),这时在中声区发一个单音“a”,由于肺部几乎没有空气了,这样必须会感觉到腰腹内的横膈膜向上推的作用动作,当然还有腹部肌肉紧张收缩用力的动作。因为只有这两种力量才能将残存的肺部空气压送出去,冲击声带发声。其实我们平时大笑久了,感觉到笑得肚子痛,实际上也就是横膈膜活动过累而引起的原因。通过也使我们知道气息的推送出去和控制力量,主要是靠横膈膜和腹肌的作用,也还有两肋的保持力量的作用。

在歌唱中有了正确的呼吸方法,能用上两肋、腹肌与横膈膜的力量,吸进充足的气息,就好象一个充满了空气的气球。假使我们把捏紧的气球松开,那么空气会一下子泄出去,气球也就瘪了。如果我们在气嘴上插上个带簧片的音哨,那么气球里的空气就会慢慢地冲击簧片,发出连续不断的鸣叫声。这就是我们歌唱的发声原理,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到呼吸和发声的关系。我们在平时练习时总是责怪学生的气息浅了,没有沉下去。但是在发声歌唱时怎么去体会气息沉下去呢?既要要求用气息冲击声带振动发声,又要体会气息沉下去,这样很容易使学生难于理解接受,做起来也很别扭僵紧。我以为歌唱的气息没有沉下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声带向下拉紧,闭合挡气不够造成的。要使气息能充分的利用起来冲击声带振动发声,首要的是应该让声带向下拉紧闭合好,挡住气息,使其积极振动发声,这样也才能有积极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歌唱发声时声带拉紧、闭合、向下挡气好,就能用上腹部肌肉收顶的力量去推动气息积极冲击声带发声;反之声带闭合不好,气息浮上,泄露出去了,腹部肌肉收顶的力量就使用不上,自然也就没有深沉的呼吸支托力量了,由此看来,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力量是建立在声带闭合挡气的基础之上,声带只有积极闭合挡气,才能承受气息的冲击而振动发声,这也就是我们讲的歌唱声音基础训练三要素的第二要素。

歌唱时,既要体会气息深沉的支托点,也感受到了声带的内收挡气,同时还必须获得声音集中的高位置,这也就是下面要谈的第三要素:共鸣。

在有了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的基础上,声带又能积极的闭合内收、向下挡气而振动发声。但发出来的声音是细弱微小的,只有通过咽腔、口腔、鼻腔等共鸣器官的共鸣后才能得到扩大、美化而悦耳动听。怎样才能获得较好共鸣呢?任何人发出的基音通过咽腔从口腔里发出来都会得到一定的共鸣、扩大,这是人的本能。要加强口腔共鸣,使声音自然流畅,只要在口腔自然张开的基础上,面带微笑、笑肌稍上提,下腭自然放下,使咽腔切出来的声波沿着硬腭向上牙齿背方向运动,就可以得到和充实这种明亮靠前的口腔共鸣,要使声音有高位置,集中圆润、深厚丰满而富有色彩,特别是有优美动听的头腔泛音,就必须要经过良好的训练来获得调节共鸣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共鸣音响,就必须使咽腔泛肌、软腭、舌肠子协调工作。要使口腔发出来的声音进一步反射到鼻腔、头腔中去产生共鸣,首先就要张开上口盖,收提软腭。连同软腭后缘正中的小舌头(又称悬垂),也向上收提,使口腔上部呈“圆顶”的感觉。整个头腔共鸣就比较丰满了,发出的声音也清脆悦耳、铿锵有力而富有色彩了,平时我们训练学生时强调把声音唱到鼻腔中去,就是要求学生去调节寻找声音的高位置头腔共鸣,这种声音的获得必须是打开喉咙,收提软腭,这样才会产生鼻腔上部的共鸣,也就是收提软腭,口腔内有园顶的感觉后会感到鼻腔和眉心积极颤动,眉心处有一个高位置的共鸣焦点。

上面分别讲述了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及其基本的练习,在实际的歌唱发声中三者是同时并进、互相作用、产生效果的,为了便于掌握体会,理解接受、实践训练,我们把呼吸、发声、共鸣这三方面的力量称为:1、呼吸点。2、发声点。3、共鸣点。在歌唱发声中既要追求积极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点(在小腹部位丹田处),又要强调声带的拉紧闭合、向下挡气,积极振动发声的基音点(在喉头部位),还要寻求声音高位置的共鸣焦点(在鼻腔顶端眉心上)。这三方面互相统一协调,支持作用来共同铸造良好的歌唱,可以配合一些适当的发声练习,通过实践练习,进一步去体会,了解这三方面对歌唱、声音建立的重要性和进一步的熟悉,掌握这三方面的技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