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离过程中的分析化学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1
/ 2

药物分离过程中的分析化学探讨

赵冬梅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医疗事业发展的今天,陆续出现了各种药物,这些药物对治疗各种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医药行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药品开发、生产等技术越发成熟,但由于每一种药品的成分复杂,为合理把控药物质量,做好药物分离工作十分关键。现阶段的药物分离过程中,对分析化学的依赖性显著提高,未来有关人员需继续合理应用分析化学,以检测药物成分,控制药品质量。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药物分析中的分析化学,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药物分离;分析化学;应用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相关行业也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医药行业内的药品类型多、数量庞大,各类药品在延缓病情、缓解症状方面有着突出作用。为避免医药行业内出现假冒伪劣药品,实现药品监督与质量控制,相关单位必须加强药品研发、生产全过程的管控。临床药物研究的难度大,需经历漫长阶段,在初始阶段为治疗某种疾病,专业人员需多次分离、合成药物成分,在此期间分析化学的意义重大。未来医药行业内需继续重视分析化学,凸显其在药品研发等方面的作用。

1.分析化学与药物分离的关系

分析化学属于方法学,具有理论与技术结合的学科特性,各领域合理引入分析化学可清晰了解物质的构成成分、每种成分的占比。药物分离方面采用分析化学也是如此,可帮助相关人员了解药品的具体构成,从而判定药品的质量与安全。药物分离中的分析化学,主要可选用化学分析法、光谱法和色谱法。药物分离就是通过一系列专业化分离方法与手段,将药品中包含的各种成分独立提取出来。因此,化学分析为药物分离的基础,合理采用化学分析,有助于为后续的分离工作提供方法、技术指导。

2.分析化学在药物分离中的作用

我国乃至世界的药品质量管控中,未知杂质一直是研究的重难点,如缺乏对这些未知杂质的区分、用量控制,可能导致药品的质量不达标,严重时可能使药品失效,危害人体健康。根据药品研究和生产过程,原料、试剂、工艺副产物等均可能是未知杂质的来源,相关人员若无法准确判定杂质的类型及含量,将无法确定药效、毒害程度等[1]。近年来,随着医药事业的稳步发展,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求相关单位与人员需引入现代化工具与技术确定杂质的结构、分离原理,并开展杂质的赋值、毒性评估等有关工作,在一系列的工作中,分析化学不可替代。

药品的构成复杂,要得到完整且准确的药品信息,帮助人们认识药物,现阶段的条件下需合理借助自动化仪器开展专业化检测,利用仪器的自带功能检测药物构成及质量。结合行业发展现状,药物分离过程中分析化学的作用不再仅为测定药物的构成、了解药物的成分、获取各成分的含量信息,还能用于判定药物的存在形态。

美国、瑞典等国家的相关机构明确指出:临床药物在正式使用之前必须弄清药物的杂质成分及构成特点,特别是需关注含量在0.1%以上的杂质构成。但对于很多微量成分的分析,如直接通过常规分离方式达到一定量的纯化合物,再应用核磁共振、红外、紫外等方式展开全面分析,不仅需消耗较长的时间,还无法保障结果的可靠性[2]。为着力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在药物分离过程中分析化学越发受到了的关注,也陆续在该理论下形成了新技术,如痕量分析、微区分析、表面分析和形态分析等,可高效分离和分析,获得高度准确的结果。

3.药物分离过程中的分析化学

3.1鉴定药物的身份

药物研发与质量控制方面,有关单位必须结合相关标准科学鉴定药物的身份,但为完成这一任务,分离、测试方法必不可少。目前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确认药物身份方面质谱法的应用范围较广,且相关技术较为成熟,具体的操作中为得到可靠结果,有关人员需参考相关规定选择样品,保障所选样品的分子量与待测药物完全一致。几种分析方法相比较,红外光谱法的优势明显,应用时只需测量样品红外吸收光谱指纹区域,并加以对比即可确定药物身份[3]。另外,除了可采用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核磁共振、高效液相色谱等也相对有效,但每种分析方法都各有其特点,实际的工作中应综合各种因素选择恰当的分析方式,并遵循操作规范。

3.2药物纯度检测

有关人员在测定药物成分、检测药品质量时必须关注纯度指标,纯度是否与行业规范相一致将影响药品安全、质量。如药品中的有害杂质种类多且含量超出了标准,对人体的危害较大。就当前市场上的药品分析,其杂质以有机杂质、残留溶剂、无机杂质为代表。有机杂质中比较典型的是基因毒性杂质,其成分复杂,主要有基因病毒与致癌杂质、有基因毒性但致癌性模糊的杂质、结构晶形与有效药物成分无直接关系,缺乏结构晶形的杂质[4]。由于这类杂质的特殊性,分离的难度系数较高,如选择的分离方法不当,将很难达到目标,一般需在药物分离阶段引入分析化学。

现阶段的行业发展中,为判定药物中是否有有机杂质,检测其含量,可采用质谱法、液相色谱法。在检测药物纯度时必须借助化学分析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例,该方法多用在原料分离、副产品或者中间体的检测中,规范采用此方法还可确定降解产物的类型和性质。如相关专家开展了有关试验来判定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情况,具体的操作中主要需关注以下方面:按规定选取两个样品,分别为降解后产物、有杂质样品;对比5种不同高效液相色谱法下的测量结果,通过整理和分析该结果,相关人员可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时参考该结果,规范其检测过程。

无机物杂质主要产生于药品生产阶段,重金属和其他材料均属于无机物杂质。药品分析中如要获得这类杂质的相关信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较为适用。药物生产的过程复杂,随着生产过程的推进,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残留,这些就是残留溶剂,如生产中未规范处理这些残留,将导致药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5]。残留溶剂的类型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剧毒溶剂,其危害大,行业内严禁使用;有毒溶剂,有毒有害,如必须使用必须严格控制用量;有机溶剂,毒性小,但也有危害,如有条件不得使用。

3.3药物定量检测

药物分离中的定量检测也属于分析化学,定量检测就是要测定药物中的成分,得到各成分的含量、功能活性等信息。一般来说,药物定量检测法较多,各种方法的适用性较高,均能分离和测定药物的原料、副产物杂质、降解产物。现阶段比较常见的定量检测法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能在线性动态范围内开展检测,并通过引入不同色谱柱、检测器,以促进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得到更为可靠的测定结果。另外,目前的药物定量检测中,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也广受关注,但在应用该技术时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如需按照规定选择样品,并选定检测工具,制定精细化的检测流程。

结束语:

药物分离的专业性较强,为达到理想的分离效果,分析化学十分关键。当前分析化学在药物分离中的应用相对广泛,也陆续产生了全新的分析方法,但未来行业内还需持续研究分析化学在药物分离中的应用,保持分析化学方法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张晴晴,喻明军.“天然药物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现代盐化工,2021,48(05):139-140.

[2]杨仁龙.双功能型MONOLITH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重组蛋白质药物分离、提纯和定点修饰方面的应用[D].江苏大学,2021.

[3]马娟,丁立,陈优生.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活页式教材开发研究[J].广东化工,2021,48(02):216-217.

[4]董妙雪.氨基葡萄糖型开管柱的制备及其在CEC手性分离中的应用[D].河北大学,2022.

[5]王晓欢.反相/亲水/阳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在药物分离中的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18,37(12):1425-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