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场地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张鸣忠

身份证号:512301197501024294  深圳市中装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摘要:现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灾害频发,且很多地质灾害诱发的灾情十分严重,有些对建设工程是毁灭性的,为从根本上缓解这一局面,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在1999年我国国土资源部便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并明确指出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只有评估合理才能获得审批。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筑工程

引言

根据世界地质组织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国家之一,我国复杂地区过多,自然条件的外力影响力较大,地质开发水平有限,直接导致了地质问题的突出,进而导致地质情况的进一步恶劣。近些年来逐渐频繁的地质灾害日益引起大家的注意,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稳定我国的地质情况,我国政府在地质灾害的预防方面投入了更大的力度。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涉及的具体内容

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涉及的内容划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第一个方面现状评估,对目前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分析,对现状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判。其中涵盖的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分布范围和影响范围、造成的危害、威胁对象、发展趋势与潜在的威胁等。进行现状评估的时候还应考虑部分内容重点分析,例如:地质灾害的诱发条件或因素(强降雨、地下水、人类工程活动等),需要详细了解这些因素出现的根本原因以及防治措施和方法等。第二个方面预测评估,主要针对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的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评估。一般是指在工程建设或施工过程中是否会加剧已有的地质灾害,或者是现状存在的地质灾害是否会对工程建设造成危害,或者随着工程建设对原始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的破坏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要多方面多角度的考虑和阐述,例如: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范围、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等,主要分析具体建设过程中或建设完成后可能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灾害。例如:矿区附近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就需要对工程建设中和完成之后可能出现的崩塌、地面塌陷等事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第三方面综合评估,将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进行有效的结合,综合评估常采用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相比,半定量分析法在量化指标选取、各项指标分值确定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密度,各种地质灾害点的危险程度、危害程度,以及地质环境条件和由于拟建工程引发的环境地质条件的改变等诸多因素。半定量分析法依据以上各种因素,采用量化指标、结合定性分析结论进行半定量评估,结论更加符合实际,可以大大减少地质灾害对人们的威胁和影响。

2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方法

2.1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法评估

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法是目前我国地质灾害评估手段中较为常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作用和结果大部分通过多种类型的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体现出来,水文地质试验主要是水质监测、浸泡试验等试验,岩土力试验主要是岩土物理力学和原位力学的试验。两者相互结合后可以较大程度收集地质有关的基础数据和信息资料,分析得出环境的污染变化和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等信息,这些资料是地质灾害评估的重要内容。

2.2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地球物理勘查法评估

所谓的地球物理勘查法本质上来说是高密度电阻率法,这一方法通过岩土体的导电性来收集多装置数据信息,进而可以分析得出深度方向的电性变化和水平方向的电性变化规律。高密度电阻率法能够有效地勘查地下水系、岩石风化层和采空区等地区,这是由于这一方法中得出的测量数据通过参数换算可以得出有效的比值参数,进而可以看得出深部的闭合圈的情况,与钻探资料结合来看,可以分析出目标地区的平面分布,因此这一方法具有判断分析潜在地质灾害的特性。

2.3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数字信息技术综合法评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手段逐渐运用在各个领域当中,在地质灾害评估过程中也引进了许多科技信息方法,其中最常见的信息技术就是GPS技术、RS技术和GIS技术。GPS技术具备定位能力,可以精准定位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区;RS技术主要是实时分析处理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环境的情况;GIS技术具备分析处理空间数据的能力,可以让工作人员及时掌握地质情况。三项技术结合使用可以准确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展规律,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有重要作用。

3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防

3.1加强地质灾害评估

一项工程是否有开发施工的价值以及具体施工能否进行下去依赖于前期对于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如果在施工之前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预设方案,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就能有效的避免很多地质问题,确保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对于工程行业来说,施工过程的安全关系到很多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在施工前对地质灾害有更科学合理的危险评估和数据分析作为支撑,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后续一系列地质灾害所带来的麻烦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地质条件的特征、形成原因和控制因素等进行有效分析,来系统全面的掌握工程建设可能会受到哪些地质灾害的影响,为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前期资料,降低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3.2提高工程地质勘测工作人员的技术

工程地质勘测施工阶段,必须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能够有效地保障其施工的安全,避免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风险,这也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具体的施工阶段必须强化其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完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妥善处理,作为施工单位,要尽可能地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使施工人员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技术人员在水工环的勘测上也会出现误差,之间较为准确的预算也会被自然灾害所影响,因此,技术人员在进行评估工作时,不能局限于施工现场,还要对施工周围的环境进行预算,根据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提供一些具有科学性的意见。

3.3加强地质管理

对于地质灾害来说,预防远比救治更为重要,因此加强对于地质的管理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有重要意义。加强地质管理指的是加大对于环境的监管与治理,增加地质灾害研究的投入,最大限度避免产生新的地质隐患。我国要严格控制地质资源的开发,规范地质资源的开采,注重岩体的救治防治,兼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和长久的持续发展,创造安全高效的地质发展新模式。举例来说,目前我国很过开发过的矿产地下成为了空区,将这些地下空区改建成尾矿库,既可以降低矿产开发成本,稳定矿区的环境,又可以消除很多安全隐患。

3.4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建设

目前来说,我国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制度建设存在着严重不足,使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落实还不到位。因此,在当前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制度建设,并且落实有效的监管制度,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地质灾害,展开对危险性的科学评估,在预防地质灾害、减灾上呈现出很深远的意义,并且为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进一步有效提高评估地质灾害系列危险性的专业水平,并以此来采取行之有效的预估、治理措施,在就应研究并从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出发,不断完善、改进评估方法手段及整个评估系统,以便加强对评估结果的操作性,逐步完善评估工作环境,进而提供给人民群众乃至整个社会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德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福建某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J].福建建材,2018(07):10-11.

[2]陈昌彦,朱志刚,王维理.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2(10):76-81.

[3]刘书江.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岩土工程勘察与地质灾害评估[J].价值工程,2018,6(30):148.

[4]沈高平,阮传贵.绩溪—黄山高速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浅析[J].安徽地质,2017,2(3):14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