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活方式管理在慢性病预防及控制中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5
/ 3

探究生活方式管理在慢性病预防及控制中的意义

罗婷 ,陈柯 ,李凤 ,关雨萌

南充市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生活方式管理在慢性病预防及控制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围绕我中心慢性患者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2年3月止于2023年3月,共80例,在慢性病预防及控制中实施生活方式管理。结果:生活方式管理实施后,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疾病知晓率及服药依从性等,生活质量得以改善,SF-36评分较高。结论:在慢性病预防及控制中,生活方式管理的应用价值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生活方式管理;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style management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Method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around chronic patients in our center, and the selection time began from March 2022 to March 2023, with a total of 80 cases, and implemented lifestyle management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Resul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style management, the disease awareness rate and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ere further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life was improved, and the SF-36 score was higher. Conclusion: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lifestyle management is obvious and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Key words: lifestyle management;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慢性病的发病率较高,常见的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见于老年群体,特点主要体现于病因复杂、病程长等方面,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值得注意的是,受文化层次低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慢性病患者缺乏疾病知识的掌握,健康管理意识薄弱,这就会直接影响慢性病的防治,也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1]。本文主要就生活方式管理在慢性病预防及控制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围绕我中心慢性患者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2年3月止于2023年3月,共80例,男女例数分别为45例、35例,年龄上限、下限分别为82岁、49岁。纳入标准:患者意识清楚;资料齐全;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史;传染病史;病程不低于1年;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通过对患者年龄等资料的对比分析,未发现较大差异(P>0.05)。

1.2方法

生活方式管理实施前行常规干预,即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等。生活方式管理的具体实施:(1)健全健康档案: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包括性别、年龄等,完善其健康档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等展开合理的评估;基于问卷调查的前提下,对患者的慢性病知晓率、生活方式、膳食结构等进行了解,以调查结构为基础,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个性化指导,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制定方案:在此过程中,可基于健康评估结果的前提下,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包含的内容如下:做好患者的用药指导工作,将相关药物的使用方法、功效等详细告知患者,并通过举例的方式,让患者了解到随意用药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充分考虑患者的饮食喜好,食物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主,严格控制糖类、高脂、高胆固醇等食物的摄入,做好蛋白质、膳食纤维的补充等,并积极争取家属的支持,促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监督、帮助作用,让患者做到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2];鼓励患者展开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打太极、慢跑等,充分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控制锻炼时间及强度,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考虑到受疾病知识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易产生负面情绪,在降低依从性的同时,也会加剧病情,故就需重视心理干预,可通过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等形式,让患者加深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对于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需及时予以答复,消除他们不必要的担心及顾虑,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促使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

[3]。(3)追踪:在生活方式管理的过程中,可采取电话、上门等方式展开随访,对患者的服药、饮食等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上门随访的过程中,需检测患者的疾病知识,仔细记录,完善健康档案,旨在为后续的检查提供可靠的参考,期间需鼓励患者适当展开运动锻炼,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锻炼时长等,旨在增强患者的自身免疫力,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同时,还需基于患者疾病类型的前提下展开分组,由专业护理人员及医生落实疾病风险评估,教会患者展开自我健康管理,如血糖监测仪、血压监测仪等正确使用方法等,促使患者能够完成疾病的自我监测,强调发现问题及时就医[4]

1.3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管理后,经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分析疾病知晓率、服药依从性等,并根据SF-36量表完成生活质量的评估,仔细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依靠SPSS20.0软件完成,t、X2分别应用于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方式管理实施前后各指标情况

将生活方式管理应用于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中后,疾病知晓率、服用依从性等均有显著改善,通过与实施前的对比,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见表1。

表1患者健康管理实施前后各指标情况对比

时间

n

疾病知晓率

服药依从性

生活方式优良

膳食结构优良

实施后

80

75(93.8)

77(96.3)

70(87.5)

72(90.0)

实施前

80

56(70.0)

62(77.5)

48(60.0)

46(57.5)

2.2生活质量

在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中应用生活方式管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以各指标评分较高为体现,通过与实施前的对比,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见表2。

表2患者健康管理实施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时间

n

躯体功能

角色功能

情绪功能

社会功能

实施后

80

63.5±9.4

68.7±12.4

70.5±12.0

78.6±12.9

实施前

80

58.1±8.9

60.2±13.5

64.1±11.2

64.7±11.8

3、讨论

一般而言,慢性疾病主要以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常见的有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等,且在老龄化趋势加重的前提下,此病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受病程长、病因复杂、长期服用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往往较低,极易出现不配合行为,进而影响治疗,这也是导致预后效果不理想的关键[5]。另外,部分患者在确诊后,往往会因疾病知识缺乏等而产生负面心理,如焦虑、抑郁等,特别是经长期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就会加大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降低其治疗信心,甚至个别患者还会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而生活方式管理的实施则能有效改善慢性病患者的情况,当患者进一步了解、掌握自身疾病后,其依从性就会随之提高,从而就会减少或避免不遵医嘱等情况的发生,当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后,则可实现阻断或延缓疾病发生的目的,这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起着积极的意义[6]。此外,追踪管理的展开可动态掌握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在线指导患者,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等,这对于促进其自我控制能力及依从性的提高起着积极的意义。

需要认识到,慢性病其实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1)合理膳食就是最重要的一环。在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方面,对合理膳食的健康教育需要加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肉、蛋、奶和水产品的消费量增加,肥胖、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同时,高盐、低钾、低钙的膳食模式也是高血压、心血管病等慢性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为了控制这些慢性病的发病率,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综合性的干预,如发放《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篇》健康知识小册子等。对于高脂血症的患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改变膳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采取低脂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方式来控制血脂,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考框架,它强调减少盐分和油脂的摄入,提倡平衡膳食,这将有助于我们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是对抗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有效防控措施。(2)不吸烟和不酗酒对防止慢性疾病的发生极为关键。烟草和酒精被识别为众多慢性疾病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能够导致血管收缩和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加大心脑血管的负荷。同时,酒精可以引发或加重高血压病,且过度饮酒会导致营养过剩,可能进一步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此,适当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吸烟和酗酒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3)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防治慢性疾病。通过定期的身体运动,可以保持心肺功能良好,调节血压,控制体重,增强免疫力,并且可以降低血糖和血脂的水平,从而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健康状况等因素,可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瑜伽等,来保持身体活力。(4)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预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能会对慢性疾病的发展造成威胁。例如,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慢性应激反应,进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稳定,可能引发或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展。因此,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的方法,是防治慢性疾病的重要一环。(5)健康的饮食习惯也是防治慢性疾病不可忽视的因素。合理的膳食结构,如控制热量摄入、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等,可以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有效的防止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将生活方式管理应用于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中后,疾病知晓率、服用依从性等均有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较高,通过与实施前的对比,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说明,在慢性病预防及控制中,生活方式管理的应用价值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凤容,李静.慢性病预防控制在我国现行医改中的地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0(15):2099-2100.

[2]孙海燕,汤晓峰,周丽华,等.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9,45(8):1062-1064.

[3]吴志军,简伟研.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可获得性及社会决定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18(28):3469-3472.

[4]张勇,白雅敏,邵月琴,等.新千年发展目标框架下的全球慢性病防控政策的回顾与建议[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1,24(8):629-632.

[5]罗伟炎,温菊芬,沈敏,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社区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0,31(9):41-42.

[6]刘文萃.“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中国农村慢性病风险防范与治理推进策略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19,4(17):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