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体育设施用地规模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5
/ 4

上海市体育设施用地规模探究

郭炳峰

上海柏创智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0333

[摘要] 文章以上海体育设施用地规模研究为载体,针对城市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对上海及国内其他城市近年体育设施项目用地进行分析,提出体育设施用地建设规模与标准,并积极探索该领域用地节约集约新途径,为城市体育设施建设提供节地措施引导。

[关键词]体育设施用地;用地规模;节地措施

0 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被大量占用,导致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关“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的要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要求。为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贯彻党中央会议精神,主动作为,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各功能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上海市体育设施用地规模研究为例,通过对城市体育设施用地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分析,提出体育设施分级分类标准,用地规模标准,以及节地措施引导,以期体育设施领域用地标准的控制方式和控制内容对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发展起着最直接的促进作用,为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贡献绵薄之力。

1 体育设施概念

本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指对公众开放、供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运动竞技以及业余运动员训练、国内外专业比赛的体育设施。不包括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内部、地方性特色体育运动、优秀运动员(专业) 训练基地的体育运动设施。

2 发展现状

建国以来上海市政府倡导全民健身计划,意旨提高市民身体素质,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建成大量体育健身场馆,包括市级的上海市体育中心、东方体育中心,区级的浦东源深体育发展体育中心、新静安体育中心、江川体育中心,青浦区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普陀区职工文体活动中心的等大规模综合体育中心。通过对上海近年社会体育设施新建工程梳理,总结概括有如下特征:

(1)功能多样化

新建的体育设施中,功能更加多样,由多种运动场馆、游泳场馆、健身场馆组成,甚至加入一部分其他功能,如文化、社区服务、办公等,建筑规模日趋增大。

(2)用地复合化

近年新建的社会体育设施工程中,存在多例用地混合的案例,如普陀区职工文体活动中心、青浦区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深圳南山文体中心等,多为体育用地与其他功能用地混合用地。

功能多样、用地复合已为体育设施在城市建设用地紧缺背景下产生的特质,但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流动人口大幅增加,基层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也日渐增加。如何有效提高体育设施的土地利用率,满足广大居民生活需求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3 体育设施用地规模研究

通过对相关规范、建设标准、行业标准的研究以及实践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体育设施分类分级以及一般用地规模。基于集约节约用地的前提,提出具体措施进行引导。

4.1现行相关规范标准研究

4.1.1《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中按使用功能进行分类,将体育设施分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大类;按服务人口进行分级,分为100万以上、50-100万、20-50万、10-20万四个等级;对每种级别场馆提出观众规模要求及用地面积不应小于表4-1的要求。

表4-1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 JGJ31-2003

级别

服务人口(万人)

类别

内容

用地面积

(平方米)

市级

100以上

体育场

观众规模30000-50000座

86000-122000

体育馆

观众规模4000-10000座

11000-20000

游泳馆

观众规模2000-4000座

13000-17000

50-100

体育场

观众规模20000-30000座

75000-97000

体育馆

观众规模4000-5000座

11000-14000

游泳馆

观众规模2000-3000座

13000-16000

20-50

体育场

观众规模15000-20000座

69000-84000

体育馆

观众规模2000-4000座

10000-18000

游泳池

12500

10-20

体育场

观众规模10000-15000座

50000-63000

体育馆

观众规模2000-3000座

10000-11000

游泳池

12500

4.1.2《上海市社会事业用地指南》(2008版)

《上海市社会事业用地指南》(2008版)按使用功能进行分类,分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大类;按服务人口进行分级,市级服务人口100万以上、区级40-70万、以及社区级;对每种级别场馆观众规模,一般规模没处以及千人指标给出指引,见表4-2。

表4-2 上海市社会事业用地指南(2008版)

级别

服务人口(万人)

类别

内容

一般规模㎡/处

千人指标

(㎡/千人)

市级

100以上

体育场

观众规模30000-50000座

120000-180000

90-120

体育馆

观众规模4000-10000座

28000-55000

18.3-28

游泳馆

观众规模2000-4000座

20000-24000

8-20

区级

40-70

体育场

观众规模15000-20000座

80000-100000

142.9-200

体育馆

观众规模2000-4000座

20000-28000

40-50

游泳馆

18000

60

居住地区级

20

体育馆

60-80

居住区级

5

健身康复服务

综合健身馆、游泳池(馆)、综合运动场地

240

居住小区级

2.5

健身中心

球场(篮球、网球、门球等)

24

街坊级

0.4

健身苑

儿童游戏场、健身点、球场

40

4.1.3《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版)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版)中将体育设施分为市级、区级、社区级三个级别;按使用功能进行分类,市级无具体说明,区级为体育场馆(中心),社区级按功能分为综合健身馆、游泳池(馆)、运动场三类;对一般规模每处及千人指标分别按建筑面积及用地面积都有最低要求,见表4-3。

表4-3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版)

级别

服务人口(万人)

类别

一般规模㎡/处

千人指标(㎡/千人)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市级

无说明

区级

20

体育场馆(中心)

3000

15000

10-15

60-80

社区级

综合健身馆

1800

36

40

游泳池(馆)

800

16

60

运动场

300

140

4.1.4《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用地控制指标》 (国土资规【2017】11号)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用地控制指标》 (国土资规【2017】11号)中,按使用功能进行分类,具体分为城市公共体育场、城市公共体育馆、城市公共游泳馆三类;按坐席规模进行分级,用地控制指标为上限,具体见表4-3。

表4-4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规【2017】11号)

城市公共体育场用地控制指标

座席数(座)

用地面积(m²)

40000-30000

207900-185200

29999-20000

185200-156100

19999-10000

86400-63400

9999-5000

63400-51900

4999以下

51900

城市公共体育馆用地控制指标

座席数(座)

用地面积(m²)

15000-10000

含冰球或体操场地

72800-56300

9999-6000

含冰球或体操场地

56300-43900

不含冰球或体操场地

35500

5999-3000

不含冰球或体操场地

32500-19900

2999-1500

不含冰球或体操场地

19900-14400

1499以下

不含冰球或体操场地

14400

城市公共游泳馆用地控制指标

座席数(座)

用地面积(m²)

4000-3000

含跳水

36900-33100

2999-1500

含跳水

33100-25900

不含跳水

24800-17600

1499-1000

不含跳水

16900-16300

999以下

不含跳水

16300

4.1.5 小结

通过对上述四个现行相关规范标准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分级

现行相关规范标准多按服务人口规模进行分级,不同规模对应相应坐席数。社会体育设施分类可按人口规模进行分类。

(2)分类

现行相关规范标准分类多分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类,但《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版)提出体育场馆(中心),综合健身馆、游泳池(馆)等更为复合的场馆分类。

(3)用地规模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对于体育场馆建设用地规模要求相较于其他现行规范标准较小,建议社会体育设施用地规模按此规范执行。

4.2 近年体育设施实践案例研究

为了解近年国内社会体育设施现状,经过实地考察、资料调研,统计出上海市及国内其他城市实践案例20余个,统研究信息包括级别、所属行政区、建设时间、容积率、用地规模、建筑规模、观众规模以及节地措施等,具体信息见表4-5。

表4-5 上海市近年新建社会体育设施案例

上海市近年新建社会体育设施案例

项目名称

级别

所在区县

建设时间

容积率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观众规模(座)

节地措施

上海东方体育中心

市级

浦东新区

2010

0.54

347500

188000

33000

_

上海市体育中心

市级

徐汇区

2017改建

0.62

410000

252400

78100

_

浦东源深体育发展中心

区级

浦东新区

1997

0.64

160000

103000

25000

_

松江体育中心

区级

松江区

2018改建

0.61

77256

47000

8249

_

浦东新区周浦体育中心新建工程

区级

浦东新区

2017

0.98

66667

89986

4375

开发地下空间

新静安体育中心

区级

静安区

2017

0.8

61734

71291

6350

功能空间设置于屋顶

嘉定体育中心

区级

嘉定区

2012

0.94

56667

53102

13704

_

新建杨行体育中心项目

区级

宝山区

2020

0.50

33576

22351

_

开发地下空间

江川体育活动中心新建工程

区级

闵行区

2018

0.41

27618

34996

_

功能空间设置于屋顶+开发地下空间

松江永丰街道社区文体中心

区级

松江区

2020

1.00

26704

49049

_

功能用地混合

普陀区职工文体活动中心

区级

普陀区

2018

1.20

26400

56160

_

功能空间设置于屋顶+功能用地混合

青浦区体育文化活动中心

区级

青浦新城

2017

0.80

23600

30880

4000

开发地下空间

普陀区体育馆

区级

普陀区

2014改建

1.92

4264

10248

_

_

其他城市近年新建社会体育设施案例

项目名称

级别

所在区县

建设时间

容积率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观众规模(座)

节地措施

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

市级

朝阳区

2020

_

_

385000

_

开发地下空间

北京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

市级

海淀区

2007

1.02

61591

63000

17754

增加建筑高度+功能用地混合

北京大兴区体育中心

区级

大兴区

2017

0.86

36628

31500

4272

开发地下空间

深圳大运中心

市级

龙岗区

2011

0.34

874000

300000

80982

_

深圳湾体育中心

市级

南山区

_

0.76

336000

256000

30676

_

深圳市粤海街道文体中心

区级

南山区

2016

6.76

5760

38911

_

功能用地混合+增加建筑高度+开发地下空间

深圳市大浪体育中心

区级

龙华区

2021

1.98

42630

84565

_

设置屋顶绿化+功能空间设置于屋顶

深圳龙华文体中心

区级

龙华区

2017

1.28

84597

108600

_

功能空间设置于屋顶+功能用地混合

深圳南山文体中心

区级

南山区

2011

1.99

39600

78800

4022

功能用地混合

深圳宝安体育馆

区级

宝安区

2002

0.77

308700

238300

52388

_

广州天河体育场

市级

天河区

1984

0.21

520000

109300

71828

_

广州新体育馆

市级

白云区

2001

0.71

240000

170000

9364

_

苏州周市文体中心

区级

昆山市

2013

0.47

51610

31387

_

功能用地混合

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

区级

高新区

2016

0.86

200000

171000

_

设置屋顶绿化

通过对近年社会体育设施实践案例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近年新建体育设施案例中,很少为功能单一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多是功能复合的体育中心。在上海市的体育设施案例中,新建项目全部为体育中心,而在其他城市的新建项目中存在一部分单项运动场馆,

(2)上海市级体育中心包括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及上海市体育中心,容积率较低,用地规模较大。区级体育中心用地及观众规模跨度较大,主要跟建筑内设置功能息息相关。

(3)上海新建体育设施案例中,中心城区的体育设施容积率较高,中心城外的体育设施容积率较低。同级别的社会体育设施,静安区、普陀区的容积率高于其他区。

(4)在近年新建体育设施用地案例中,存在一部分与其他建筑、其他用地综合设置的情况,一般为体育用地与文化用地及商业用地混合。

(5)新建社会体育设施多采用一定的节地措施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如新静安体育中心将足球场设置于屋顶,江川体育中心将停车及部分运动场馆设置于地下。

4.3 上海体育设施用地规模

通过对现行相关规范标准及近年体育设施实践案例研究,上海体育设施用地规模较为复杂,且根绝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存在动态变化,较难将其约束在同一区间内,因此建议上海体育设施用地规模分为基本指标、调整指标及节地引导。

4.3.1 基本指标

(1)基本指标是对体育设施用地规模提出的基础要求,除特殊情况新建上海体育设施建设用地一般不建议超过此控制指标。

(2)根据近年新建案例,体育设施建议按功能分为单一功能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及复合功能的体育中心。

(3)体育设施分级建议按服务人口分为市级(100万以上)、区级(50-100万)、社区级(50万以下)

(4)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按表4-6指标进行控制:

表4-6 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

级别

服务人口(万人)

类别

内容

用地面积

(平方米)

市级

100以上

体育场

观众规模30000-50000座

86000-122000

体育馆

观众规模4000-10000座

11000-20000

游泳馆

观众规模2000-4000座

13000-17000

区级

50-100

体育场

观众规模20000-30000座

75000-97000

体育馆

观众规模4000-5000座

11000-14000

游泳馆

观众规模2000-3000座

13000-16000

社区级

20-50

体育场

观众规模15000-20000座

69000-84000

体育馆

观众规模2000-4000座

10000-18000

游泳池

12500

10-20

体育场

观众规模10000-15000座

50000-63000

体育馆

观众规模2000-3000座

10000-11000

游泳池

12500

(5)体育中心用地规模控制

根据《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社会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包括比赛场地用地、观众看台用地、训练场地用地、观众集散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以及附属设施用地。体育中心功能复合、体育设施种类繁多,建设用地跨度较大,具体建设用地指标可根据具体功能用地面积进行叠加,扣除竖向叠加用地面积,综合确定用地面积。即S总=比赛场地面积+观众看台用地面积+训练场地用地面积+观众集散用地面积+绿化用地+附属设施用地面积-竖向重合用地面积。

运动场地用地面积:运动场包括比赛场地和训练场地,规格和设施标准应符合各运动项目规则的有关规定。运动场地用地外围必须按照规则满足缓冲距离、通行宽度及安全防护等要求。室外运动场地布置方向(以长轴为准)应为南北向,具体尺寸参见表4-7:

4-7 运动场地尺寸参考

体育场地

功能

长(m

宽(m

面积(㎡)

手球

40

20

800

网球场

单打

24

9

216

双打

24

11

264

篮球

28

15

420

排球

18

9

162

羽毛球

单打

14

6

84

双打

14

7

98

五人制足球场

38-42

18-22

684-924

25-42

15-25

375-1050

乒乓球

14

7

98

12

6

72

游泳池

50

21

1050

25

21

525

体操

52

26

1352

多功能运动场地

分类

长(m

宽(m

面积(㎡)

小型(篮球/排球)

38

27

1026

小型(手球/篮球)

48

27

1296

大型(体操)

70

40

2800

多功能I型

44-48

32-38

1408-1824

 多功能II型

53-55

32-38

1696-2090

多功能III型

70-72

40-42

2800-3024

跑道

类型

周长

半径(m

长(m

宽(m

面积(㎡)

标准跑道

400

36.5

177

93

16461

52

170

93

15810

48

173

92

15916

40

177

90

15930

非标准跑道

200

15

97

45

4365

18

94

51

4794

22

89

 59

5251

250

22

144

59

8496

25

111

65

7215

300

22

139

59

8201

25

136

65

8840

足球场

类别

使用性质

长(m

宽(m

面积(㎡)

标准足球场

一般性比赛

90-120

45-90

4050-10800

国际性比赛

100-110

64-75

6400-8250

国际标准场

105

68

7140

专用足球场

105

68

7140

注:1 表中数据为运动场地净尺寸,不包括缓冲距离、通行宽度。

    2 表中数据出自《建筑设计资料集-第6分册》(第三版)

3 表中多功能场地指将多种体育项目或其他功能融入到场地内,根据需要进行场地功能的转换,可大大提高体育馆的使用效率。其中:I型可布置2片篮球场、10片羽毛球场、12片乒乓球场、8组12个展柜、1个小型报告厅;II型可布置1组体操场地、3片篮球场、12片羽毛球场、14片乒乓球场、4组16个展柜及4组14个展柜、1个中型报告厅;III型可布置1组体操场地、4片篮球场地、20片羽毛球场、25片乒乓球场、8组20个展柜及2组10个展柜、大型报告厅。

观众看台用地面积:根据《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观众席可按0.5㎡/座计,一般贵宾席占比为1%,可按1㎡/座计

训练场地用地面积:可按总用地面积10%估算

其他用地:观众集散用地,联系道路用地,绿化用地,附属设施用地,一般按总用地的45-50%计。道路应满足通行消防车的要求,宽度不小于4m,高度不小于4m。集散场地可利用道路、空地、平台,一般不少于0.2㎡/人。停车指标及绿化率应满足有关部门规定。

计算举例:总用地=(运动场地面积参考6.3.6)+(观众坐席数*0.9*0.5㎡+观众坐席数*0.1*1.0㎡)+(训练场地面积: 10%S总)+(其他用地: 45-50%S总)-竖向重合用地面积

4.3.2 调整指标

(1)位于主城区或原地改、扩建的社会体育设施,用地确实困难的,可通过提高容积率的方式来满足建设需求。

(2)位于郊区的社会体育设施,受地形因素影响无法达到设施基本功能配置要求的,可结合实际情况增加用地面积,增加幅度不宜超多基本指标的20%

(3)位于五个新城内的体育设施,可根据新城需要综合确定用地面积。

4.3.3节地引导

工程建设中应尽可能统筹安排,集约布置,节约用地,鼓励各类型社会体育设施与其他建筑、用地综合设置,或采用节地措施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1)增加建筑高度

可通过功能竖向叠加,增加建筑高度,提高容积率来减小建筑占地面积。

深圳市粤海街道文体中心因占地面积受限,而使得功能空间走向立体化。建筑由几个功能体块垂直叠加构成。咖啡厅、剧院入口及社区公共性最强的服务类功能被设置在可达性最强的地面层,并向负一层及二层延伸。图书馆被设置在最靠近地面的体量中。游泳馆置于建筑体中部,其下方半开放休息区成为空中城市客厅。最具活力的体育场馆被放置在建筑的最高处,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干扰,其下方的空中体育花园可作为居民热身和户外锻炼的场地。建筑高度高达69.5米,是功能竖向叠加节地的落地案例。

(2)开发地下空间

可将停车、部分运动场地(泳池、小型运动场地)、附属设施设置于地下,到达节约用地的目的。

上海市江川体育活动中心为综合类体育馆,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建筑高度7.35米,地下二层,地上一层。江川体育中心,大量功能空间设置于地下:地下二层主要为设备间及停车;地下一层除停车、设备外,还设置游泳馆、健身中心、篮球馆、搏击俱乐部、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等大量体育运动场馆,大大节约场地占地面积。是高效利用地下空间的体育设施实例。

(3)设置屋顶绿化(将功能空间设置于屋顶)

可将跑道、部分运动场地(小型运动场地)设置于屋顶,减少场地占地面积。也可将部分绿地设置于屋顶,打造屋顶花园,减少基地绿地面积,以节约用地。

新静安体育中心,为功能复合,将运动场设置于屋顶的实际案例。用地规模61700㎡,建筑面积71300㎡。位于中环汶水路以南、共和新路以东,具有全民健身、赛事演艺和综合配套三大功能。静安体育中心作为静安区最大健身场所,配备了2片篮球场、2片排球场、4片网球场、16片乒乓球场、20片羽毛球场及1所游泳馆等场馆,还有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屋顶足球场。

(4)功能用地混合

体育设施用地可与其他性质用地混合,与其他建筑结建以节约用地。

普陀区职工文体活动中心为体育设施与文化设施混合的实际案例。项目位于华池路以北,光新路以西,沪宁铁路以南,新体育广场以东,建筑高度31.5米。设置体育功能设施用房占比40%,文化功能设施用房占比60%及相关配套设备用房等。用地规模26400㎡,建筑面积54159㎡。

用地混合设置原则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对用地混合提出意见和建议。混合用地中的比例一般按照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拆分计算。功能用途互利、环境要求相似或相互间没有不利影响的用地,宜混合设置。环境要求相斥的用地之间禁止混合。随着复合型用地占比增加,复合型功能建筑也日趋增加,用地混合成为节约用地的有效方式。

建议体育设施用地与四类住宅组团用地、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商务办公、轨道战线用地、社会停车场用地、综合交通枢纽用地进行混合。

5 结语

在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紧缺,而体育设施的需求却日益增加的现实状况下,本文结合现行体育设施相关规范标注及实践案例,以上海市体育设施用地规模研究为例,提出功能单一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用地规模控制标准以及功能复合的体育中心用地规模计算方式,并提出根据实际情况的调整指标,鼓励各类型体育设施采用用地混合及节地措施来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期为城市体育设施规划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