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牵引床仰卧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5
/ 2

改良牵引床仰卧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的应用

沈帅 

东南大学附属江阴人民医院  江苏 江阴 214400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牵引床仰卧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中应用改良牵引床仰卧位的有效性。方法:随机将60例、2022年1月~2022年12月接收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观察组(抽取对象30例,改良牵引床仰卧位)与对照组(抽取对象30例,牵引床仰卧位),对比2组疗效。结果:同比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c臂机的透视次数及显性失血量、术后健侧疼痛不适发生率均较少,且术后 3、6个月Harris评分较高(P<0.05)。 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来说,改良牵引床仰卧为可提升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及病情预后效果。

【关键词】体位;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集中发于老年人,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的低能量损伤,老年人多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且合并多种并发症。保守治疗患者需较长时间卧床,极易诱发相关并发症,比如肺部、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导致其生活质量大大降低[1]。且大多老年骨折患者存在相关内科疾病,增加手术治疗风险,但对手术可耐受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仍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首选手术内固定方法。在股骨粗隆间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中指导患者取改良牵引床仰卧位治疗方案,便于手术操作和C型臂的放置,减少其健侧下肢损伤。本研究对此方案的应用效果进行如下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将60例、2022年1月~2022年12月接收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观察组(抽取对象30例)与对照组(抽取对象3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女比率:17:13;年龄值选定45~76(55.39±8.32)岁界限内;对照组中,男女比率:18:12;年龄值选定48~77(55.42±8.36)岁界限内;纳入标准:①AO分型标准 31A1.2~31A2.3;②无严重内科疾病,对麻醉及手术可耐受。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髋关节功能严重障碍者;②下肢功能异常或深静脉血栓者;③凝血功能异常或对腰硬联合麻醉不耐受者。两组相关基线信息均衡可加以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牵引床仰卧位,硬膜外麻醉后,会阴柱于患肢根部固定,上半身向健侧偏斜(近似“C”型),患侧下肢平行固定于牵引臂上,腘窝部支撑架支撑保护;患肢稍外展位,边纵向牵引边内收患肢,复位后,患肢内旋髌骨位于正上方;健侧下肢平行固定于牵引臂上,与患侧下肢成45°夹角。C型臂透视机置于健侧与患侧下肢之间,透视患侧髋部正、侧位,根据透视情况调整患处复位情况,复位满意后 C 型臂固定。观察组:改良牵引床仰卧位,指导患者取改良牵引床仰卧位,会阴柱于患肢根部固定,上半身向健侧偏斜(近似“C”型),患侧下肢平行固定于牵引臂上,腘窝部支撑架支撑保护,患肢稍外展位,边纵向牵引边内收患肢,复位后,患肢内旋髌骨位于正上方,健侧下肢将足部置于牵引床足靴内,固定好足部以后曲膝曲髋稍外展下肢,牵引臂与患侧下肢成45°夹角。

1.3观察指标

评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c臂机的透视次数及显性失血量(以容积+纱布估算法获得)等相关手术指标。并对两组术后 3、 6个Harris 评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越好)及术后健侧疼痛不适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4.0软件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分别利用%、x±s表示计数、计量资料,通过χ²、t值验证,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同比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c臂机的透视次数及显性失血量均较少,术后 3、6个月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此外,分析术后健侧疼痛不适发生率,观察组较对照组6.67%(2/30)VS26.67%(8/30)更低(P<0.05)。

表1两组手术指标比较(x±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c臂机的透视次数(次)

显性失血量(ml)

Harris评分(分)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观察组

30

60.32±8.42

20.12±2.34

115.12±10.26

72.38±10.25

84.78±12.66

对照组

30

75.36±8.48

25.36±2.46

212.08±13.42

60.15±12.68

73.34±11.18

t

-

6.893

8.453

31.438

4.108

3.710

p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3.讨论

传统仰卧位牵引床牵引体位会影响C型臂的摆放X线检查,同时会影响手术助手的术中位置,干扰手术操作,延长手术时长[2]。此外,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于骨质疏松老年人,由于其伴有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使用牵引床将患者双腿于牵引架上进行固定后,通过过度外展健侧肢体对手术操作空间进行扩张,健肢极易因大腿内收肌群的过度牵拉而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在股骨粗隆间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中应用改良牵引床仰卧位方案,为手术操作和C型臂的放置提供了便利,可减少手术时间及C形臂的透视次数,同时可降低因体位发生的损伤和牵引床并发症风险,临床价值显著。加强体位管理,可加快手术效率及床位周转,对牵引床并发症具有预防作用,提升患者的安全舒适性,缩短手术及术后愈合时间

[3]。本文结果显示,同比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c臂机的透视次数、显性失血量、术后健侧疼痛不适发生率均较少,且术后 3、6个月Harris评分较高(P<0.05)。

综上,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来说,改良牵引床仰卧位可方便PFNA内固定手术操作,缩短其手术时间,同时可减少c臂机的透视次数、失血量及疼痛不适感,改善其髋关节功能,促进其预后恢复。

参考文献

[1]高晓霞,陈晓阳,张莉,等.半截石位结合牵引床牵引在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的体位管理[J].当代医学,2019,25(28):189-190.

[2]张阳.闭合复位技术在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PFNA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7):24-26.

[3]张兵.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伤残医学,2019,27(2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