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的康复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9
/ 2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的康复影响

张国恩,孙莹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邮编   250109

摘要: 在学习痉挛型儿童脑瘫的康复疗法以及研究对于下肢肢体肌张力较其他类型脑瘫儿童肌张力正常程度略高的一些小儿痉挛肌如何常规模式下与非常规环境下的康复,分析其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探讨在对于痉挛型的脑瘫患儿的下肢某些受限的肢体运动进行基本的常规性降低肌张力疗法外,选取同样数量的患者运用肌电生物反馈康复方法治疗。在进行评估评定后,清楚地看出实验组的患儿较于对照组的患儿的康复疗效好,实验组中患者的下肢运动障碍得到显著提升,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能力的康复有较不错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反馈疗法    下肢运动    痉挛型脑瘫

生物反馈疗法包含了生理层次与心理层次的学科理论甚至包含了物理医学等许多学科[1]。而肌电生物反馈这种疗法作为针对患者的有效康复治疗手段,运用肌电信号作为反馈信息作用在人体骨骼肌中。此方法可以在患者康复过程中肉眼观看到肌肉的收缩松弛的状态并且在治疗中患儿较容易接受,治疗效果颇佳。再从患者角度讲: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肌肉痉挛、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长的生命质量,需给予积极康复治疗[2]。然而痉挛性脑瘫是脑瘫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脑瘫患儿的70%[3]。本次目的明确,此研究主要探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阶段性对患儿下肢运动的康复影响。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07月至2022年12月在金乡县某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均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中脑瘫的诊断标准。男24例女16例,年龄6~10岁,平均(6.53±0.37)岁。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各20例患儿,依照年龄性别的不同进行一般资料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之后开始进行本研究。

1.2  评价量表

1.2.1  徒手肌力检查(MMT)

肌力的评定是本文研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下肢肢体功能的检查不可缺少的一步。最常用的是洛维特(Lovett)分级:0级到5级六个层次。徒手肌力检查(MMT)是一种需要康复治疗师的双手不借助外物,运用自身的知识与判断,通过观察患者肢体关节在有重力无阻力/无重力/有重力有阻力的运动范围或其肌肉的收缩与否,根据所学知识和大众一致的标准,判断患儿下肢的肌肉或肌群的肌力是否正常及其等级的方式。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4]。通过肌力的大小来比较治疗前后以及两组之间的对比。

1.2.2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标准

肌张力的评定对于康复治疗师了解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和下肢的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有相当重要的关系。不仅可以根据评定结果预测康复结局选择合适的康复计划也能降低并发症减少痉挛消除关节僵硬,综上肌张力评定也是本文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肌电反馈疗法再次评定肌张力时,应选择和治疗前所选时间在一个时间段内。

1.2.3  berg平衡量表

本文研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患儿的平衡功能的评定,对于下肢肢体运动能力的检查是缺一不可的。开始评定之前,准备好秒表、直尺、高度较低的椅子、小凳子,同时安抚患儿情绪嘱托其认真完成动作[5]。量表中包含站起、坐下、闭眼站立、上下台阶等14个活动,从开始到结束估计花费时间20分钟,所以在其评定过程中患儿的活动过程需要密切关注,防止意外。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资料都以均数±标准差表示(±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单独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徒手肌力分级

40例患儿经过治疗后,对照组20例脑瘫儿童显效5例占25%,无效15例占75%;实验组20例脑瘫儿童显效8例占40%,无效12例占60%。见表2-1。

表2-1  40例脑瘫儿童肌力治疗效果

组别

例数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对照组

20

0

0

5

10

4

1

实验组

20

0

0

4

8

6

2

2.2  两组患儿肌张力分级

40例患儿经过治疗后,对照组20例脑瘫儿童显效5例占25%,无效15例占75%;实验组20例脑瘫儿童显效8例占40%,无效12例占60%。见表2-2.

表2-2  40例脑瘫儿童肌张力治疗效果

组别

例数

0级

1级

1+级

2级

3级

4级

对照组

20

0

0

5

10

4

1

实验组

20

0

0

4

8

6

2

2.3  两组患儿berg平衡功能评分

40例患儿经过治疗后,对照组20例脑瘫儿童显效5例占25%,无效15例占75%;实验组20例脑瘫儿童显效8例占40%,无效12例占60%。见表2-3.

表2-3  40例脑瘫儿童平衡功能治疗效果

组别

例数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t

p

对照组

20

5

15

25

0.315

< 0.05

实验组

20

8

12

40

2.254

< 0.05

T

2.6

p

< 0.05

注: 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  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肌力的影响

在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到实验组的患儿的肌力恢复较为明显,由本文研究数据图1得出,在常规性康复治疗基础上加上了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患儿的肌力康复疗效有明显加成。与之相关的,脑瘫患儿的病症主要体现在肌肉痉挛肌张力增高,同时其患儿在发育中肌力得不到锻炼,导致肌力不足,进而患儿对肌肉的控制略显不足。现在由常规训练下加上肌电反馈,大大提高患儿对其自身运动能力的掌控,面向日常活动日常娱乐日常学习,其质量也逐步提升。

3.2  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肌张力的影响

脑瘫患儿的病症有一部分是其肌肉的肌张力过高,对照组平常进行热疗、按摩等康复训练,有一定程度地解决肌张力过高地问题,但其效果有但过于慢且少,比对其实验组的数据,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析存在差别的原因,实验组在进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时,对儿童的认知思维及判断能力有了一定锻炼,因为肌电反馈技术主要要用到电子仪器,而康复过程中仪器上面的数字化显示能和患儿沟通,更为主要的是实行肌电反馈疗法时无痛,产生良好的影响。

3.3  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平衡的影响

在实施肌电反馈治疗时,会对患儿的下肢肌肉从肌张力异常或肌力减退的状态中唤醒。刺激其患儿的下肢神经肌肉重新获得活性,对患儿的神经直到大脑产生影响,帮助其下肢重新建立运动功能的稳固性。由于患儿早期的肌肉痉挛、肌张力过高、肌力低下,进而导致患儿行走能力发生障碍,站立或独自站立时不稳固。继而探讨其疗法对患儿平衡功能后续的康复影响,本文研究图3表示,实验组数据显示优于对照组,应是平常时对组照所训练方式针对儿童来讲,会引起患儿的抵触情绪,进而影响疗效进程,与之不同的生物反馈技术主打无痛和精神享受。

结论

本文研究就4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三大点——肌力、肌张力、平衡功能出发,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其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影响。在进行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康复训练时,加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较明显地看出能够促进患儿下肢肌力的增高、肌张力的降低、平衡能力的提升,增大了下肢的活动范围,优化下肢关节的运动能力,重点提升儿童康复兴趣增强自信心,有利于对后期康复,值得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晚元,郑铭,魏选东,田丹平,苏珍辉,刘志雄,仇君.117例脑瘫患儿非故意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0,27(05):601-605.

[2]历虹,王金凤,马冬梅,刘盈,吴娇妍,庞伟.脑性瘫痪儿童日常生活活动康复护理评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02):156-160.

[3]张燕.关注不同年龄段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特点[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4):49.DOI:10.16281/j.cnki.jocml.2019.54.039.

[4]贺卫权.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7):23-25.

[5]潘雅莉,朱伟新,陈和禾,祝飞虹,余静,胡斐斐.系统性康复训练对痉挛性脑瘫患儿肢体平衡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24):4632-4634.DOI:10.19829/j.zgfybj.issn.1001-4411.2022.24.022.

发表论文来源:2023届毕业论文

作者简介:

姓名:张国恩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山东省金乡县 出生年月:1999.07.16 学历:全日制本科 研究方向:康复治疗学

指导教师:孙莹 职称:助教 学位:硕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