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1
/ 3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张晓璐  石越

东北林业大学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方法 依托学校多媒体教学系统面授形式授课,课上课后实践操作,课前课后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健康需求及大学生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结果 面授、实践操作、互动相结合的多元授课方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大学生健康意识,丰富了急救技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前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 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健康教育选修课科学改进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强化教学实践内容设计,达到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 大学生健康教育;问卷调查;课程教学;改革

健康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中国大学生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树立“大健康”意识,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目标。通过合理设计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注重考核方式改革等途径,建立具有自身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和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整体设计上下功夫,需要多个环节的相互配合与协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2023年东北林业大学选修《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的同学,随机选取一个班级1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前问卷回收139份,回收率为99.29%,其中男生79人(56.83%),女生60人(43.17%),大一学生17人(12.23%),大二学生11人(7.91%),大三学生108人(77.7%),大四学生1人(0.72%),研究生2人(1.44%);课后问卷回收101份,回收率72.14%,其中男生58人(57.43%),女生43人(42.57%),大一学生15人(14.88%),大二学生9人(8.91%),大三学生108人(74.26%),大四学生2人(1.98%),研究生0人(0%)。

1.2 方法 采用网络问卷小程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针对选课大学生。参照教育部等五部门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 试行)》(国家教委)中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1版)[3设计问卷。意见指出,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健康相关知识。课程内容要求包括日常锻炼、传染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性与生殖健康、心肺复苏、安全避险与应急救护等[3。为切实做好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建议高校要开发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创新健康教育形式;要加强急救教育培训;要开发优质急救技能教育培训课程资源;要建设高水平急救培训讲师队伍。

1.3 统计分析 使用 SPSS 17.0进行资料的录入与统计分析。数据主要采用百分率表示,运用χ2检验比较各样本间的差异。

2 结果

2.1学生对健康教育认识不够全面

在调查问卷中,上课前后大部分学生对于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了解有所增加,上课后对于“全不了解”人数显著下降和部分知识的了解率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05)。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了解较为片面,对于但对于常见症状、专科急症、常见创伤等了解不够透彻,课后与课前的调查结果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目前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关于健康教育的理论内容还不够全面扎实,浮于表面。例如“如何面对四肢、脊柱骨折及脱位”问题中,课前有40名学生选择了解,占比29.1%;课后有36名学生选择了解,占比35.6%。增长幅度并不大,说明课程内容还有待优化,以便让更多学生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表-1学生课前课后对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对比

生理知识 

心理知识

急救

知识

性健康教育知识 

常用药知识

常规检查知识

常见疾病

其他

全不了解

课前人数

百分比(%)

课后人数

百分比(%)

95

22.7

86

19.3

91

21.7

79

17.7

38

9.09

64

14.3

63

15.0

68

15.2

33

7.89

51

11.4

41

9.81

44

9.89

42

10.0

50

11.2

2

0.48

1

0.22

13

3.11

2

0.45

表-2学生课前课后对常见症状应对方法的了解情况对比

高热

呼吸困难

急性疼痛

身体的不正常出血

呕吐、腹泻与便秘

少尿与无尿

急性意识障碍

抽搐

休克

心悸

课前人数

百分比(%)

课后人数

百分比(%)

98

29

79

21.1

33

9.7955

14.7

29

8.6142

11.2

19

5.64

38

10.1

91

27

55

14.7

9

2.67

18

4.81

7

2.08

23

6.25

17

5.0418

4.81

17

5.0428

7.49

17

5.04

18

4.81

表-3学生课前课后对如何面对常见创伤应对方法的了解情况对比

面对创伤急救

头、颈、面部损伤

胸部损伤

腹部损伤

泌尿系及男性生殖系同损伤

四肢、脊柱骨折及脱位

烧伤、烫伤

全不了解

课前人数

百分比(%)

课后人数

百分比(%)

78

21.6

77

23.9

67

18.5

57

17.7

41

11.3

47

14.6

35

9.7

36

11.2

27

7.47

28

8.72

40

11.0

33

10.2

43

11.9

36

11.2

30

8.31

7

2.18

2.2课程频次及时长不够合理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学生们对于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开课周期有着不同的建议。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学年一次,一周一次,一次两节”比较合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单次课程时间太长,很难完全吸收课程内容,可以增加课程频次,缩短单次课堂时间,这样会更加合理。

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为了给学生更好的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针对不同年级开设了不同的心理辅导课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除了心理咨询中心之外,其他部门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大部分都是在第一节课上进行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导致大学生不能及时获得相关知识,反而产生了消极情绪。

2.3课堂趣味性有待提升

很多学生表示,《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非常有必要,但课堂尚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得内容略显枯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有部分学生觉得课程枯燥无味,上课时心不在焉,无法集中注意力;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是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因此没有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生活脱节。由于课程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导致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枯燥无味、无聊乏味;而且在课堂上也没有互动环节,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再次,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手段单一、陈旧、死板。主要靠“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授课。

2.4课程教学中缺少实践内容

在我国的课程体系中,健康教育课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很难真正开展起来,缺少实践内容,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够,甚至出现“被健康”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实践环节;二是学生不重视实践环节;三是教师不重视实践环节。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不重视实践环节,认为教师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不够。还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课程缺乏兴趣,认为课程枯燥乏味。这说明我们学校的健康教育课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教学中去,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3 讨论

3.1丰富及科学改进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体系和课程设置以《纲要》为指导,教学重点放应当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优化。根据学生调查结果,针对学生健康知识的薄弱点和兴趣点, 对课程内容进行研讨,制定修改方案,针对薄弱知识点补充与其相关的延展教学,力争让学生达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教师的课件必须结合最新的医学指南定期更新,做到与医学发展同步,内容更贴近学校生活[4。比如,增加《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中关于疾病防治相关内容的介绍,使之更贴近实际,更符合大学生的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国外的健康教育研究和经验的介绍,增强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了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健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2合理安排课程频次及时长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传授大学生健康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在大一、大二和大三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开设频率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每周至少应开设一次课程。这门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预防艾滋病和性病、合理膳食与营养、卫生保健、青春期教育等。另外,还应将各种健康教育内容整合为一个健康教育系列,如:《传染病预防》《性健康与优生优育》《常见急症急救》等。

3.3丰富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在健康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于枯燥无味的内容,学生往往不感兴趣。因此,在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多样化、系统化、广泛性、连续性的教学模式

突破了单一( 课堂、网络) 模式教学的限制,加强了“教与学”的互动,信息量的传播较以前大为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积极性5][6。如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将枯燥无味的知识和活动变得有趣、生动。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让学生喜欢健康教育课程。如果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就没有兴趣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课堂上要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应注意保持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7][8。虽然课程内容包含大量医学知识,但也有很多趣味性的知识和实验。例如,在讲解心脏病方面的疾病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互动、角色扮演、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讲授急性腹痛的症状和处理方法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播放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下通过微信、 QQ等方式与学生互动。

3.4 强化教学实践内容设计

学生学习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掌握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生活习惯。从调查来看,有大部分学生想把健康教育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学习健康知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没有机会或没有条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因此,增设教学实践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次急救演练,模拟紧急情况下,学生如何进行自救和互救;可以让学生走上街头宣传安全教育,传授自救方法;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帮助学校老师和家长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真正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17-06-19)[2022-02-05].http://www.Moe.Gov.cn / srcsite /A17 /moe_943 /moe_946 /201707 /t20170710_308998.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0) [2021-11-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108/t20210824_553917_553917.html.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0:12.

[4]白雪,孙亚慧,聂颖等.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及其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2,38(12):1107-1111.

[5]宋逸,季成叶,星一等.中国大学生首次性行为年龄与危险性行为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 5) : 538-540.

[6]赵春丽,王伟,常玲.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34-1038.

[7]罗辑,康华明.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3(02):152-155.

[8]郝新新.基于案例式教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21(0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