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综合护理干预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许娟1 曹艳通讯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

云南省昆明市 邮编:650000

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策略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1月至12月医院收治的134例妇科恶性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并行基于综合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和生活治疗。结果: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项评分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患者的SF–36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模式能够降低中青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液淤滞状况,效果明显。

关键词:综合护理;妇科恶性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女性承担的社会角色逐渐增多,自身压力持续增长,妇科恶性肿瘤也呈增加态势,并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目前,手术治疗是妇科恶性肿瘤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发生率较高,容易引起静脉曲张、下肢水肿、淤滞性溃疡等症状与体征,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统计显示,恶性肿瘤术后并发LEDVT的概率达到5%~20%,LEDVT导致的术后早期病死率达到4%左右。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LEDVT的预防和护理干预。科学识别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LEDVT的发生风险,区别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显得特别重要。综合护理模式作为预防LEDVT的重要手段,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医院所收治的134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7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1.87±10.99)岁,体质量指数(BMI)(23.45±2.49)kg·m-2,发病至入院时间(3.88±0.23)h,对照组年龄(42.45±10.58)岁,BMI(23.23±2.45)kg·m-2,发病至入院时间(3.89±0.28)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发病至入院时间、疾病类型及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丰城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饮食护理。加强对患者的科学饮食指导,戒烟酒,少食多餐,补充充分的水分和营养。进食宜清淡,多吃蔬菜、瓜果,禁食辛辣和高胆固醇、高脂食物,防止便秘。同时,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患者自身的抵抗能力。积极鼓励多饮水,每天2500mL,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LEDVT的发生。(2)康复期指导。患者在院期间,做好护理指导,告知患者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可能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叮嘱患者进行上肢的必要锻炼,由家属对患者的下肢进行肢体按摩。告知不要穿着过紧的衣物。

1.3观察指标

(1)以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超声波检查、电阻抗体积描记法等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对患者进行检查,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感到疼痛、浅静脉曲张等临床症状,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抽取患者的静脉血进行凝血四项测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3)生活质量 应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作为本研究生活质量的评价准则,该简表共含8个方面的内容,即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感及总体健康;总分为100分,评分方式为正向评分,即患者得分越高,其生活质量越好;记录并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的SF–36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4.48%(3/67),对照组为17.91%(12/67),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PT、APTT、TT及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四项指标比较(n=67,x±s)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SF–36各项评分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患者的SF–36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3讨论

妇科恶性肿瘤对患者健康的危害性极大。当符合手术指征时,中青年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患者常行外科手术,以切除病灶,控制病情蔓延。然而,患者术后常常因术中麻醉、长期卧床等原因造成下肢血管压迫,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液淤滞、血栓等症状。LEDVT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患者下肢血管阻塞,导致血液回流障碍,使患者的感觉神经受损,出现瘙痒、疼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产生患肢部分乃至全部功能丧失,出现跛行等后果,严重影响到患者术后的康复,如果因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综合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凝血状态的改善,降低患者血液的黏稠度,促进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进而有效实现降低中青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发生LEDVT的概率。分析其原因在于LEDVT多和血液瘀滞、血液高凝状态等有关,通过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能够及时识别出中青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LEDVT风险的中、高危人群,利用优化护理资源调配,进行针对性护理,例如通过下肢抬高、抗凝药物使用等措施,有效改善血液状态,加快患者下肢血液流动速度,有效降低LEDVT的发生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中青年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效果明显,利于患者机体凝血功能的改善,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承彩,周庆梅.层级全责护理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人人健康,2020(24):80.

[2]朱凌馨.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7):3912-3913.

[3]余爱珍.针对性预见护理在妇科肿瘤术后有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倾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3):224-226.

[4]马静,杨绍平.护理干预在妇科肿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研究[J].医学信息,2019,32(03):178-179.

[5]吴佩蓉.围术期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9,6(02):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