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应用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应用进展

王燕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简称为PICC,该项技术主要应用于刺激性药物输注、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及静脉营养治疗等患者,自20世纪70年代,该项技术应用于临床中情况来看,其导管类型及置管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之不断提升PICC置管成功率,防范置管后不良并发症,提高置管舒适度。基于此,本次研究对近年来临床中有关于PICC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

关键词:PICC;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技术

PICC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十分普遍,该项技术将帮助外周血管条件较差患者,顺利完成输液治疗,具备不易脱出、稳定高、便于活动的优势,且可防范对外周血管造成刺激及损伤,加之有较高的留置时间,因此十分满足于中长期静脉治疗患者。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PICC导管类型及置管技术应用种类不断增多,接下来,本文从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应用进展、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发展进展两方面入手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1传统PICC置管

传统PICC置管主要使用14G或16G套管穿刺针,此类穿刺针相对较粗,可通过在患者肘部肉眼可见静脉血管处将PICC导管进行置入的方式进行静脉治疗。传统PICC置管下主要采取手触摸血管及肉眼观察血管的方式进行穿刺,且通常会对肘窝处清晰可见的粗大血管进行选择,这对于肘部血管条件的患者而言,有较高的穿刺失败率,容易影响置管成功率。结合临床经验来看,一些患者实施传统PICC置管技术后,其会在进行肘部屈曲运动过程中增加导管牵拉机率,以致于容易使血管内持续性出现尖端移动的情况,不断刺激血管壁,增加导管异位、穿刺口出血、机械性静脉炎等不良并发症发生机率。

2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

1953年,瑞典放射科医生塞丁格首次对穿刺技术进行了发明,这为后来血管穿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该项技术下主要借助于20-21G穿刺针对患者进行经皮穿刺操作,且提出以导丝交换方式完成导管置入技术。后来临床又提出改良塞丁格技术,即微插管鞘技术,为方便插管鞘顺利送入至PICC导管,增加了插管鞘及扩张器等组件。于1953年,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首次应用于临床中,该项PICC置管技术相对较为适用于可触摸或肉眼可见血管、较细血管、无B超设备、对传统PICC置管技术无把握、血管条件较差患者,可防范患者反复性多次穿刺操作,减轻穿刺痛苦,提高置管成功率。

3B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

B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是指在B超动态化实时引导下,借助于塞丁格穿刺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该项置管技术首先于1997年用于触摸不到血管的患者,后来逐渐以以儿科使用B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展开了研究,发现技术应用于儿科后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该项置管技术将将对病患血管解剖位置进行直观显现,十分适用于血管条件相对较差的患者,可防范多次盲穿造成痛苦。同时,B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技术下可选择对病患上臂血管进行穿刺,将有效将肘关节避开,防范肘关节运动造成血管壁刺激,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机率。向俐[1]在其文献研究中发现:B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将在有效提高置管置管成功率的基础上,减少不良置管事件发生机率,提高手臂舒适度。李颖[2]在其文献研究中发现:对80例老年肿瘤患者实施常规PICC置管,对80例老年肿瘤患者实施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发现后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的95%明显高于前者的80%,且后者置管后发生出血/皮下淤血(2.5%)、静脉血栓(0%)、机械性静脉炎(0%)、导管相关性感染(0%)机率均明显低于前者以上不良症状发生率的15%、10%、10%、12.50%。现阶段,我国B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应用并不广泛,主要受限于操作复杂及治疗费用较高等因素,望今后不断改善这些问题,该项PICC置管技术造福更多病患群体。

4心电图辅助PICC置管

近些年来临床发现,若在对电极进行探测的过程中使用导丝,将有效引出腔内心电图,腔内心电图头端位置与P波振幅之间有密切相关关系,借助于最大P波振幅将对导管头端进行准确性定位,使之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并保障置管后安全性。袁红连,邹小红,谌丽萍[3]在其文献研究中发现:对43例需置入瓣膜式拟行周期性输注化疗药物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输液泵自动泵入氯化钠引导腔内心电图辅助瓣膜式;对42例同病患者采用手动推注氯化钠引导腔内心电图辅助瓣膜式,发现后者观察组导管头端正常位置率、最佳位置率、导管头端移位率均明显优于前者。张聪聪,朱玉欣,赵伟娟,等[4]在其文献研究中发现:对62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儿置管过程中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后,心电图定位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达到98.21%、83.33%,认为该置管技术可行准确,可有效防范PICC异位问题。为保障心电图辅助PICC置管技术实施效果,一定要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心电图辅助导管心房内定位规范化流程,但是,对于该项置管技术准确性、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及研究。

结束语:

单腔、耐高压双腔、末端开口式与三向瓣膜式属于PICC常见导管类型,以上导管类型优劣差异性较大,具体使用哪种导管,需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及医院情况来定。相较于传统PICC置管技术及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技术,B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成功率及安全性更高,且新型提出的心电图辅助PICC置管技术还利于对导管尖端进行准确性定位,具体实施那种置管术,需在严格把握置管技术适应症、血管条件、治疗方案等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置管技术。

参考文献:

[1]向俐.超声导引下标准化改良塞丁格技术结合ECG进行上臂PICC置管的应用[J].中国标准化,2022(20):303-305.

[2]李颖.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5):9-12.

[3]袁红连,邹小红,谌丽萍.输液泵自动泵入0.9%氯化钠引导腔内心电图辅助瓣膜式PICC头端定位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2,29(5):58-61.

[4]张聪聪,朱玉欣,赵伟娟,等.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预防肿瘤患儿PICC异位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22,44(14):2150-2153+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