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保障临床输血有效性的应用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4
/ 2

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保障临床输血有效性的应用价值研究

吴韦 张建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输血管理科 上海 2017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在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中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以血小板纠正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对比交叉配型前后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4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17例,17例患者交叉配型后血小板输注1h和24hCCI、PPR数值明显高于交叉配型前,输血有效性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进行临床输血的过程中,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可以使得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交叉配型;血小板抗体检测;临床输血;有效性

   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凋亡受阻,抑制正常造血细胞,从而导致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患者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不规则发热等症状。对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的患者出血,临床常采用血小板输注。有关研究表明,患者多次输血后易产生针对血小板的同种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RPT)。RPT是指患者输注血小板后,输入的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期短,血小板纠正指数(PPI)或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低。本文对本院17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输注效果对比,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22年3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40例血小板输注的无效白血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2:18,年龄在22-8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对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交叉配型后输血配型的单采血小板,对比交叉配型前后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

1.2方法

血小板抗体检测采用长春博德生产的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交叉配血后的特配血小板由上海市血液中心提供。血小板计数采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XS-800i)进行测定。对照组按病人的血型选用同型单采血小板进行输注。观察组采用交叉配型、血小板抗体测定,并按照测定的结果输注符合要求的单采血小板。

1.3血小板来源

单采血小板由青浦血站及上海市血液中心提供,一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2.5×1011/袋,约(200±50)mL。

1.4评价指标

1.4.1血小板纠正指数(CCI)

CCI=(输血后血小板计数-输血前血小板计数(109/L)×体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数(×1011))。1hCCI<7.5,24hCCI<4.5,判断为输注无效。

1.4.2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

PPR=(输血后血小板计数-输血前血小板计数(109/L)×全血容量(L)/输注血小板数(×1011)×P),P=2/3。1hPPR<30%或24hPPR<20%,判断为输注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Statistics 26.0处理,按统计学处理原则,进行卡方检验及相关分析。

2结果

4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17例,对17例患者进行输注交叉配型后的特配血小板,发现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1h、24hCCI和PP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型后血小板1h、24hCCI和PPR值高于配型前(表1)。

表1 17例患者血小板输注1h、24h后CCI、PPR值  x±s

组别

例数

CCI

PPR

1h

24h

1h

24h

配型前

17

0.51±8.96

1.45±11.12

59.32±28.07

8.18±28.15

配型后

17

15.66±6.74

2.79±5.55

6.52±19.77

2.45±21.34

3讨论

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因各种原因所导致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引发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临床上常规的血小板输注只需血型相同就可以了,对血小板是否匹配没有要求。然而,部分需要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患者在连续2次及以上接受足够剂量血小板输注后,出现临床出血症状未见改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高等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血小板输注无效往往是免疫与非免疫因素同时并存的。免疫性因素主要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的抗体、血小板同种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 HPA)的抗体、CD36 抗体、ABO 抗体、自身抗体、药物抗体、免疫复合物等。仅约1/3的PTR为免疫因素所致。免疫性PTR中绝大多数为HLA-Ⅰ类抗体,其余为HPA抗体或CD36抗体,更少见的是HLA-Ⅰ类抗体、HPA抗体、CD36抗体的联合。非免疫性PTR主要有感染、败血症或发热、脾大、DIC、出血、某些药物治疗等,在血小板输注后10min-1h血小板计数会升高,但在输注后24h其计数会明显下降。

寻找可能的原因并及时的纠正,在有效管理患者出血的同时,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能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因此,在临床上,必须加强对输血过程的管理,减少血源的浪费,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保证病人的预后。而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交叉配型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宏阳,李晓丰,周助人等.沈阳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结果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26(24):3875-3879.

[2]张咏芳.血小板输注患者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的临床意义[J].临床研究,2018,26(06):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