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椎间孔镜技术与开放手术在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4
/ 2

临床应用椎间孔镜技术与开放手术在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对比分析

苏雅拉图

内蒙古阿拉善盟蒙医医院骨外科 内蒙古阿拉善盟 750300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应用椎间孔镜技术与开放手术在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价值。方法:2022.04至2023.09,以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为研究对象。分组采取抽签法,各组均30例。参照组:开放手术。试验组:椎间孔镜技术。分析两组手术结果。结果:试验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疼痛评分均比参照组低,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使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提升,并且还可缩短其住院的时长。

【关键词】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椎间孔镜技术开放手术

腰椎管狭窄症是多见腰椎损伤类型疾病之一,治疗期间按多需要通过手术形式将椎管狭窄部分扩大。但是以往应用的传统手术方式以后路切除椎板、关节突,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严重。特别是一些患者伴有骨质疏松症,为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还应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1-2]。本研究对比椎间孔镜技术与开放手术在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意义,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时间为2022.04至2023.09。分组采取抽签法,每组各为30人。参照组:男、女比16:14,年龄:56~76(64.23±2.59)岁。试验组:男、女比17:13,年龄:55~77(64.19±2.63)岁。两组基础资料无统计价值,P>0.05。所有患者均同意本研究。

1.2方法

参照组:应用开放手术治疗形式。预先行全麻操作,然后调整患者体位,让其保持俯卧位。切口选择腰椎后路正中,逐层分离组织,直至椎板充分暴露。借助于C臂视野,对病灶部位进行定位。然后选择病灶相邻的椎体间隙,在其中植入椎弓根螺钉。后续对患侧椎板进行切开减压处理。对椎管内硬膜囊、神经根组织等进行保护。然后将部分的关节突切除。再实施侧隐窝扩大成形操作。借助于用髓核钳,将椎间盘组织摘除。定位椎间,将cage植骨融合放入其中。以椎弓根螺钉棒对此部位进行固定。

试验组:采取椎间孔镜技术方式,如下:叮嘱患者采取健侧卧位,在其体表划线局麻。基于C臂监视视角,完成定位操作。按照椎间孔的直径不同,选取与之相符合的椎间孔饺刀,逐级将部分的上关节突前下缘骨质饺除。确保椎间孔扩大。然后以椎间孔为载体,将手术套管置入其中,使之达到椎管位置。然后将增生的黄韧带组织等清除。借助于硬膜前间隙的直视状态,取出脱出、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后续行隐窝扩大成形处理。对受压神经根进行松解。

1.3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疼痛评分,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测定,分数值最高10分,最低为0分。痛感越明显,分值越高。对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后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6.0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通过t检验、X2检验。P<0.05,价值存在。

2结果

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疼痛评分显示,试验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比参照组短,出血量更小,术后疼痛评分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疼痛评分(±S)

组别

例数(n)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

手术后住院时间(d)

术后6h疼痛评分(分)

术后12h疼痛评分(分)

试验组

30

64.12±3.09

24.10±2.20

6.01±1.38

4.62±1.20

3.39±0.29

参照组

30

85.93±5.25

60.74±5.07

19.28±3.42

8.49±2.16

7.33±2.02

t

19.6095

36.3117

19.7083

8.5784

10.5749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属于临床常见的腰椎综合疾病之一,好发生在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中。临床治疗此类疾病以手术方式为主。但是就传统开放手术而言,术中多应用后路开放椎间盘融合术。虽然此类手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但是在实际操作期间,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创伤,从而影响其总体恢复效果[3]。近些年,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应用在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手术方式愈加多样,并且证实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

其中椎间孔镜技术作为微创手术的一种,经由证实能够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速度,并且术中应用的手术切口更小,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受到的创伤,从而降低其应激反应程度。相关研究发现,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使得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后疼痛感显著减轻,并且功能障碍程度降低,住院时间缩短。这是因为此种治疗形式不需要植入内固定物,能够减少患者的出血量,在操作安全性方面值得肯定[4-5]。与此同时,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不会对脊柱的稳定程度在造成不良影响,素以术中不需要修复脊柱的稳定结构,进而减少手术的用时。而患者伴有该种手术的情况下,应用开放手术期间,钉道存在改变的可能,进而造成固定的困难程度增加。而椎间孔镜技术则能够规避此类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本实验结果可见,试验组各项临床指标均比参照组优异,P<0.05。

总而言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骨质疏松治疗过程中,应用椎间孔镜技术的价值较开放手术更为优异,不仅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且还可减轻其术后的疼痛感,有助于加快其康复速度。

参考文献:

[1]江潮,黄永辉,左华等.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伴不稳症的早期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22,44(04):563-569.

[2]罗清龙,蓝勇波,邱荣志等.椎间孔镜技术联合穴位埋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及对VAS评分、Oswestry指数的影响[J].名医,2022(16):51-53.

[3]马明领,马子健,王永祥等.单轴孔镜减压-双通道镜下可视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2,37(07):686-690.

[4]李涛,张斌.侧方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早期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2,37(01):73-75.

[5]朱文辉,张凯,郭高升等.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J].临床研究,2021,29(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