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血压管理对脑动脉瘤介入术后护理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9
/ 2

目标血压管理对脑动脉瘤介入术后护理效果探讨

王丽蓉

湖北省京山市人民医院 431800

【摘要】目的 分析脑动脉瘤介入术后护理中采用目标血管管理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共82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瘤介入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压管理)、41例观察组(采用目标血压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dGOS 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脑动脉瘤介入术后采用目标血压管理能取得理想效果,其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目标血压管理;脑动脉瘤介入术;护理效果

脑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方法治疗,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缺损,由于受到血压异常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脑动脉瘤介入术后的恢复将会受到一定影响,对于血压波动的问题来说,护理人员缺乏主动控制血压,由此导致预后效果不太理想[1]。为了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将目标血压管理应用于脑动脉瘤介入术后发挥重要作用。本次研究着重就目标血压管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脑动脉瘤介入术的人数共8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41)、观察组(n=41);对照组男女人数比为22:19,年龄最小48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60.21±2.12)岁;观察组男女人数比为23:18,年龄最小、最大分别为49岁、72岁,平均年龄(61.33±3.0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性较高。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血管管理,手术后患者采用抗血管痉挛药物,并对患者颅内压变化进行监测,指导避免咳嗽、屏气、用力排便等都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因素。

观察组:采取目标血压管理,对目标血压管理团队进行组建,由我院神经外科护士长、5名责任护士构成,并由神经外科2名主任医师为护理人员进行目标血压监测与管理相关知识培训,经考核后上岗。首先,需进行目标血压设定,手术前1d,护理人员需对既往血压情况进行了解,并与医生一同进行术后血压控制目标的制定,然后进行床旁交接年龄、合并症、平均动脉压水平信息。目标血压设定的规则为:如果患者的年龄在60岁以上,且不会出现并发症,术前收缩压升高20%,对目标血压值进行确定;如果年龄在80岁以上,目标血液控制在收缩压160mmHg以下,舒张压在60mmHg以上,将60~70mmHg设为平均动脉压;如果伴有高血压时,平均动脉压目标值设定在70mmHg以上。

术后血压监测与干预:需对术后体位进行调整,可以采用高度卡尺,防止体位调整差错。术后护理前需备齐地尔硫卓、乌拉地尔注射液,参照术前1d所设定的目标血压值,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1 ml/h地尔硫卓注射液,静脉恒速泵注降压(心率≥90次/min);以1 ml/h乌拉地尔注射液静脉恒速泵注降压(心率<90次/min)。如果持续质量1h之后没有取得理想的血压控制效果,改地尔硫卓与乌拉地尔联合治疗,对浓度或速度进行调节,以达到目标血压的维持效果,联合泵注起始剂量为5 mg/L,如果血压仍然比目标血压要高出20%时,快速推注3~5ml,每隔10min增加2~3 mg/h泵注速度。如果血压与目标血压相比降低了20%,对泵注速度进行调整,在原有泵注速度的基础上降低2~3mg/h,保持10min的调节间隔,当血压与目标血压相比高于30%,需立即进行5~10ml推注,然后以2~3mg/h泵注速度每隔5min增加1次[2]

维持与监测血压:采用降压药期间,分别设定5、10、30min血压检测频次,术后到苏醒期间血压稳定或偏离目标血压幅度为10%以内的患者,且持续6h的持续时间,30min为监测间隔时间;当术后3h,降压 药物输注速度在30min以内,血压波动与目标值偏离30%时,血压与目标血压相比偏离10%~20%,连续对血压稳定者进行2h的监测,10min为监测间隔时间;40%以上为血压波动偏离目标值,降压药物前后或快速推注降压药物30min内,需对降压药输注监测间隔进行调整,即5min。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dGOS评分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 SPSS19.0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s)、(%)表示,用tx2进行检验,P<0.05,表明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组别

n

非计划拔管

血压异常波动

躁动

脑动脉瘤破

裂及脑梗死

发生率

对照组

41

4(9.75)

3(7.31)

4(9.75)

2(4.87)

13(31.70)

观察组

41

1(2.43)

1(2.43)

1(2.43)

1(2.43)

4(9.75)

x2

-

-

-

-

-

6.010

P

-

-

-

-

-

P<0.05

2.2两组术后7hGO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7hGO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7hGOS评分的比较

组别

n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对照组

41

22

10

5

4

观察组

41

8

12

5

16

x2

-

10.302

0.248

0.000

9.522

P

-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脑动脉瘤血压波动会使动脉瘤再破裂风险有所增加,血压波动如果下达医嘱执行至少3min,很难保证血液控制的及时性。脑动脉瘤介入预后的不良因素有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常规护理存在诸多缺点,采用目标血压管理能使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且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术后7hGOS评分低,差异显著(P<0.05)。由此说明,目标血压管理能提高脑动脉瘤介入术患者的临床疗效。

综上,目标血压管理具有的优势,值得在脑动脉瘤介入术患者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潘霞,张玲霞.目标血压管理对脑动脉瘤介入术后护理效果及预后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31):178-181.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2.31.42.

[2]张艳红.脑动脉瘤介入术患者行时间管理护理策略干预对生存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2,46(20):2540-2542.

[3]王连连.时间管理护理策略对脑动脉瘤介入术患者生存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新疆医学,2022,52(09):110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