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都市圈评价——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9
/ 2

健康都市圈评价——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为例

曹秀娟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220   

摘要:健康都市圈建设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健康城市相关概念的梳理总结,提出健康的都市圈应具备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社会、健康的服务,以及健康的人群,并以此为准则构架健康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取广州都市圈与深圳都市圈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健康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健康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发展对策

1 健康都市圈的概念及其内涵

目前学界对健康都市圈概念尚无明确定论,但对健康城市等相关领域研究已相当广泛,如与健康城市相近的概念有“卫生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等。本研究通过对健康城市相关概念及内涵的梳理总结,尝试提出健康都市圈相关定义及其高质量建设的内涵。

健康城市理论发展至今,可按其关注的侧重点大致分成两类:一是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来促进人群健康;二是将城市本身的健康作为研究的对象,健康城市即城市系统的健康运行。目前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早期注重居住环境营造;第二阶段则向居住环境与社会环境并重转变;第三阶段转向城市居民在大社会环境下的满意度。对生态城市的研究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早期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聚焦于城市中的自然生物斑块;而后将城市看作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重视人类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近年则关注人类福祉、城市宜居性、生态系统服务、复杂自适应系统、城市韧性等方面。综上,本研究强调健康都市圈应具有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社会、健康的服务及健康的人群构成,从而实现人的健康和福祉的都市圈。

2 健康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以人的健康及其所处环境健康为核心,依据都市圈自身属性特征以及城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构建以健康都市圈为目标层,以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为准则层的健康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

表 3 健康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要素层

单位

正负

健康都市圈

健康环境

空气质量达标率

%

+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人

+

万元GDP电耗下降率

%

+

城市污水处理率

%

+

健康社会

平均通勤时耗

min

平均通勤距离

公里

-

45 分钟以内通勤出行占比

%

+

5 公里以内的幸福通勤出行占比

%

+

轨道1000米覆盖通勤比重

%

+

健康服务

城市公共交通车辆标准运营数

标台

+

每万人口医生数

人/万人

+

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

床/万人

+

健康人群

人均预期寿命

+

婴儿死亡率

%

孕产妇死亡率

%

3.结果分析

1都市圈健康环境分析

在健康环境层面,整体而言深圳的综合水平领先广州。就空气质量而言,虽然广州自2013年起至今空气质量一直向好,但深圳空气质量却一直领跑广州。广州到2020年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0%以上,深圳到2020年已达97.26%。这与深圳产业转型升级与坚持绿色出行关系密切。就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而言,2020年广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23.35平方米高于深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平方米,在四个一线城市中位居第一。2020年深圳公园个数达到1206个,以接近1000个的优势领先广州,且面向公众的免费公园数量以1077个远高于广州247个。广州、深圳在2010至2014年间万元GDP电耗下降率几乎趋同,自2015年起深圳的万元GDP电耗下降率则明显高于广州。2020年,深圳以983亿千瓦时的电量,支撑起2.77万亿元的GDP总值,平均每千瓦时电支撑28元的GDP,位居全国第二。广州每度电则可支撑GDP超25元。这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高速发展以及制造业结构的持续优化,耗能产业比不断降低、高端制造业占比逐步提升。

在废物处置方面,深圳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自2010年起一直呈现高于广州的趋势,近年两城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率方呈现相近的趋势。如2020年广州污水处理虽达到了97.9%,但仍不及深圳污水处理率98.1%。广东省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经济发达,但经济发达的背后却隐藏着大量的工业污水的排放。虽广州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与污水处理厂数量均居广东省首位,尤其在污水处理量方面,深圳以接近2亿立方米的差距不敌广州,但广州的污水处理率却稍逊于深圳。

2都市圈健康社会分析

整体而言,广州在健康社会建设方面不及深圳。2020年广州的单程平均通勤距离为8.7公里,平均通勤时耗为38分钟,与2019年持平,与全国主要城市的平均值36分钟相近,均与深圳有一定差距。广州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为52%,仅次于深圳。广州71%的人单程通勤时间在45分钟以内,低于深圳的77%。在轨道覆盖通勤比重指标上,广州是全国主要城市中轨道交通与职住空间契合度最好的城市,轨道800米覆盖通勤比重达到30%。

3都市圈健康服务分析

就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指标而言,广州与深圳虽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平缓的趋势,但深圳在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方面自2010年至今一直领先于广州。在公共汽(电)车方面,截至2020年末,深圳每万人拥有21.99辆公共汽(电)车,在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深圳的面积不到北京的八分之一,不到上海和广州的三分之一,但深圳公交车数量远远超过北上广,说明深圳的地面公共交通配套密集度和便捷度,跟北上广相比具备极大的领先优势。在每万人医生数、每万人医院病床数方面,深圳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且近年增速加快,反观广州在2017年出现陡然下降而后趋于平缓,但广州在两个指标层面较深圳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4都市圈健康人群分析

自2011至2020年深圳居民的人均期望寿命从78.3岁提高到83.53岁,增加5岁多,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在一线城市中仅次于上海84.1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8.2;广州从79.2岁提高到83.9岁,增加了3.7岁,虽提前超额完成了“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目标(79岁),但与深圳还存在一定差距。2020年深圳婴儿死亡率为1.14‰,孕产妇死亡率为4.79/10万,整体呈现下降态势,但在2014年后开始出现陡增,这主要是由于“二孩”政策的实施,高危孕产妇增加,也使得孕产妇死亡率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三个指标的“一升两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间深圳卫生事业飞速发展的成果。广州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为7.51 /10万,较2018年增幅较大,仍属于正常范围但值得警惕。

4 结论与讨论

基于对广州都市圈与深圳都市圈健康建设情况分析,识别出影响健康的关键痛点,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环境层面,广州都市圈应进一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与能源结构调整、提升绿色空间开放度与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的同时,积极倡导绿色出行与低碳生活方式。

(2)健康社会层面,广州都市圈与深圳都市圈相较在平均通勤时耗与距离以及幸福通勤占比方面仍存在差距,宜进一步提升出行效率与体验,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

(3)健康服务方面,广州都市圈在医疗综合水平上虽与北京、上海相较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远高于深圳都市圈,但在地面公共交通供给方面远落后于深圳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宜进一步提升人均医疗服务水平。

(4)健康人群方面,目前广州都市圈与深圳都市圈在人均预期寿命方面均已达到全球高水平阶段,但在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方面有待重点加强。未来应提高健康都市圈的建设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体现对人类福祉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