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0
/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朱磊

驻马店市汝南县老君庙镇人民政府,河南省驻马店市,463334

摘要: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程入手,以国内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模式为借鉴,探讨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经验做法,进而通过对水利、能源、交通、教育、科技、信息、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进行分析,梳理了近十年以来数据变化趋势,提出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程;发展方向

引言:“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把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地结合起来,继续在贫困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防止重返贫困。同时,将扶贫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工作制度等有效措施移植到乡村振兴中,全面推进农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五大振兴措施。而要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基础设施总体规模持续增长

我国的统计调查体系中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指标数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以及发改委的“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在统计范畴上与农村基础设施较为接近,因而可以被用来反映农村基础设施的规模变化。由于统计口径调整,统计部门从2009年以后不再发布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相关数据。从数据可得性的角度考虑,本文选用财政支出中的“农林水支出”来侧面反映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情况。我国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农林水支出主要包括农业、林业、水利、南水北调、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和其他农林水事务支出,涵盖了农村道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营运、农田水利、农村饮水等支出。根据Wind数据库资料,近十年,我国公共财政预算中农林水支出逐年上升,2019年中央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达532.34亿元,地方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达22,330.46亿元。

(二)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得到优先发展

根据基础设施的功能特性,本文将农村基础设施分为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能源、水利、交通等)和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土壤资源是维持农业稳定高产的重要手段。2019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已经达到68,678.6千公顷,灌溉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交通基础设施是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截至2019年末,我国农村公路里程已经达到420.05万公里。农村电力设施建设既是农村能源工程,也是开发性扶贫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我国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不断增加,电力资源的供给能力逐渐增强。2019年,我国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为8144.2万千瓦,发电量为2533.2亿千瓦时,农村能源建设成效显著,在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送电到户”。

(三)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逐步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对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教育、医疗、卫生为代表的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愈发受到重视。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9年,我国乡村共有740所高中,14,477所初中,8.9万所小学。同时,农村地区的教室、宿舍、食堂等设施日益增多,教育资源城乡分布失衡的情况有所改善。2019年,我国农村乡(镇)卫生院数量达到36,112个,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4,455,416张;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服务量达20.3亿人次。农村医疗卫生网络逐渐健全,机构数量能够基本满足就医需求,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上升。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量不足

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公共财政支出更倾向于支持城镇重大项目建设。在基础设施均等化的政策导向下,基础设施“重城市、轻农村”的情况有所缓解,但是农村基础设施总体投入不足的问题始终存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政府投资具有非农偏好。在政治绩效的激励下,政府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然会将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由于农业经济具有投资期长、见效慢、不可预测性强等特点,投资农村基础设施面临的风险高、回报率低。第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通常公益性较强,融资能力严重不足。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主要手段,但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模式在农村推广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回报率低,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愿较弱;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较低,金融机构也难以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稳定、充足、长期的资金支持。

农村基础设施区域分布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区域不平衡性,东部地区的人均基础设施投资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甚至农村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投资差距也比较明显,“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区域分布失衡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差距直接影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水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继“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陆续推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区域发展战略,试图缩小区域之间差距,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始终存在,经济实力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差距较大。

三、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

为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总量,首先需要突破农村项目融资难的困境。第一,继续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为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稳定发展,政府投资应在合理范围内持续增长。另外,政府投资是一种引致投资,增加政府投资能够提升市场的投资信心,拓展农村项目的资金来源。第二,推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农村交通、特色景区、养老产业等基础设施项目拥有一定盈利能力,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设计项目方案的基础上,拥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具备采用PPP模式的基本条件。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激励和技术支持等方式,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1

(二)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均等化

政府应避免出现农村基础设施区域分布不均衡导致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第一,统筹规划,整合政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为了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政府有必要“自上而下”统筹农村基础设施资金管理,重点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格监管专项建设资金流向,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第二,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对于经济欠发达和贫困地区,政府可以运用税收政策鼓励和引导私人投资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例如,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企业或个人投资者给予一定所得税抵免政策,提高私人投资的积极性。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吸引农民工和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的重要条件。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与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中,应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加大农村5G通信、下水道、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建设;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改进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改善县、乡医院和村卫生所医疗条件和水平;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

结语:通过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明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模式,能够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加村集体经营资产的规模,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封北麟.欠发达地区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经济纵横,2021(04):103-110.

[2]何翔.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关系研究——基于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21(03):16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