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思想传播之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2

庄子思想传播之道

周杨

长沙理工大学  410114

摘 要: 庄子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范畴就是“道”,他对“道”论的贡献就是把“道”推演到政治,伦理纲常之中去;他的物质起源说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而物质的存在形式即时间和空间;庄子对物质存在和发展规律的论述具有重

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庄子,道,矛盾

庄子的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论证精辟。 他从道出发,把道运用到物质起源和伦理纲常及社会政治领域之中去,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他对物质存在形式、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阐述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弘扬。

一、及其运用和发展

“道”在庄子哲学思想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它们的兴衰成败也都取决于道。 什么是“道”? 他指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 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 ”1(P212) 他进一步论述道的性质,“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1](P263 至道的精华深不可测,至道的极点晦暗沉寂。“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1](P429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看,看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可以言说的就不是道。 “且道者,万物之所出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2](P406 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各种物类失去道便死亡,得道便生机勃勃,做事违背道便失败,顺应道便成功。 尽管道玄妙莫测,无影无踪却在主宰着万物的生死成败。 人们修道、悟道,可以长生,超越生死、时空的束缚,达到无羁绊即无所待。 总之,道是万物的本源,它无影无形却真实存在, 谁得到了它就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成,超越生死,超越时空。 庄子关于“道”的论述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把道描述成客观存在的东西, 但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抓住了物质的本质,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庄子把道分为天道和人道,在天道和人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他的天道论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说:“何谓道? 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1(P271) 在庄子看来,道是世间人事的根本,按道从事,则人伦和谐,政事太平,是最好的治世原则。 庄子不仅谈天道,而且还把道化为政治秩序、人伦纲常乃至于人的修身,这与儒家的主张是吻合的。 3](P149在从哲学原理来理解,庄子在这里讲出了作为一般的、抽象的道与具体的物的关系,即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也就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抽象寓于具体之中。 没有脱离具体的抽象,不存在离开个体的一般。 在这个意义上说,庄子对道的本质及其与具体事物的关系的揭示比老子更深刻、更全面了,或者说庄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老子的道论。 5](P6

二、物质的起源、形态与时空

宇宙之初只有无,没有存在物,没有名称。混沌未开的“一”出现,只有这个“一”而没有呈现出形状。 万物在道的作用下而产生,称之为德;没有形状的“一”中含有阴阳的区分,而且浑然一体,称之为命;混“一”运动变化的暂时静止就生成物。 万物生成后具有条理,称之为形;形体中寄寓着精神,又各有条理准则,称之为性。 性经过修养返归于德,德同于原始的世界。 庄子的思想很明确,道是万物之源,即混沌状态的“一”,6](P16“一”中包含有阴阳的矛盾,阴阳相互作用产生运动,运动的暂时静止便产生了物。 可见在万物生成的解释上庄子和老子是一致的,也是符合自然科学对生命起源的解释。  《庄子》载:“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 ’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7(P4)“无极之外,还是无极。 ”这就明确无误地说明了空间的无限性。就世界的整体而言,其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就具体事物而言, 其时间和空间又是有限的。 在庄子的笔下,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一切皆动,一切皆变。 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形式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物质运动的理解尽管并非完美,例如他对相对静止的作用认识不足,但从整体上说是难能可贵的。

三、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凭借着一个伟大思想家的睿智,庄子对事物存在的状态、发展、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分析,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从而构成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也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精华所在。 他着重论述了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在他看来,事物内部的双方以及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他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

1](P149庄子看到了事物的相互转化符合自然之理, 找到了相互转化在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这是有着重大理论意义的。 尽管他对事物转化的认识存在问题。 8(P410)庄子对矛盾的普遍存在看得是很清楚的。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 他广泛使用了矛盾的范畴,如前面提到的阴阳、欲恶、去就、雌 雄、安 危、祸 福、缓 急、聚 散,还 有 名 实、精粗、生死、成毁、贵贱、寿夭、是非、可与不可等等无不表明了这一点。 他还对事物存在、发展和变化的相对性、条件性,也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有了较多的认识。 9(P612-613)总之,在两千多年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庄子对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全面的、 深刻的, 他对事物的矛盾运动、 肯 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量变质变以及“度”的思想有所触及,特别是他对矛盾的论述是精辟、系统的,从而把老子的哲学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四、庄子哲学思想的意义与问题

庄子的哲学体系庞大而全面,涉及到许多重大的哲学问题,并做了系统的阐述,其中有许多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他对万物的本源——道的解释基本上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因为尽管道无形无影,但“有情有信”。 对此,应全面,深刻理解,不宜简单地把庄子归结为唯心主义者。10(P142-143),他还把道推演到社会政治、伦理纲常领域之中去,使道由抽象到具体,由概念中的道变成能够感受到的道。11(P1935)  他对物质运动的论述也不够全面。 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但运动之中有相对静止。没有相对静止,事物就不可能进行量的积累,也就会变成不可认识之物。 事物的转化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否则就会陷入诡辩。 12(P133-135)

参考文献:

[1]唐忠民.老子·庄子[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2]老子·庄子[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3]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傅佩荣.傅佩荣解读庄子[M].北京:线装书局,2007.

[5]方勇.庄子讲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

[6]胡朴安.庄子的入世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7]庄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10]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1]王 孝 鱼.庄子内篇新解庄子通疏注[M].长 沙:岳 麓 书 社, 1983.

[12]肖明.哲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