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中农艺技术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3
/ 2

农业生产中农艺技术的应用

张雅琼

: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人民政府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0143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粮食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增长较快。农业生产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的支撑条件。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属于“资源高强度开发”式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对社会经济发展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以牺牲资源消耗及环境破坏为代价,因此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精准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各个环节逐渐向智能化、科学化及规范化方向发展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前提。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农业生产中农艺技术的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艺;技术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艺措施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在实际农艺措施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农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也对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因此,必须加大对农艺措施的应用研究,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农艺的优势

农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并且农业发展状况会影响粮食储备情况。目前,政府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正不断加大,这也为农艺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推动了农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大力发展农业,当地引进了许多高素质农业科研人才,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农业技术和知识培训,还提供一定福利待遇,进一步激发了农业科研人员对农艺技术研究的热情,对静宁县农艺科技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2农业生产中农艺技术的应用

2.1提升农艺技术运用的精准性

农作物生产中,要使现代农艺技术的应用价值充分体现,应当着重关注运用农艺技术时的精准性。首先,优化选种作业,进一步突出节水技术应用成效。针对水分不足导致农作物生长受影响的情况,为促进农作物生产效率的提升,在种子选择中应以抗旱、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为主,并从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半旱式栽培技术、地膜覆盖、喷灌、浅湿灌溉等技术中挑选适宜的技术。例如,甘肃定西市于2021年完成14132.7hm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现40%以上的节水。其次,推进规模化种植,促进现代农艺技术利用率的提升。规模化种植能方便农艺及农机技术的应用。各地政府部门在规模化种植推广中,可从“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生产模式构建入手,围绕农业生产搭建完整的供应链,为农户提供畅通的销售渠道,鼓励农户积极踊跃地参与农业生产,保障现代农艺技术的高效利用。最后,选择适宜的农艺技术。不同作物有不同的农艺技术要求,在具体种植生产中应当深入分析农作物品种、生长需求等,以便于选择相应的农艺技术。如某地区地理环境更适宜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当地政府部门可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深入发掘技术优势价值,组织更多农户应用此类作物的种植及技术。

2.2健全农机农艺推广机制

首先,在推广农机农艺时,农机农艺推广人员要以管理制度为依据明确推广工作的范围、对象、目标及方式,确保农户能够全面了解现代农机农艺技术。各地政府在推广农机农艺工作的管理制度制定中,应规定服务性质,并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为推广服务工作提供保障。其次,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时,各地政府在面向基层聘用技术人才时要明确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优化管理制度中考核评价机制,采用优胜劣汰的原则选择专业人才,确保推广队伍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最后,各地政府要深入调查当地农户的情况,以农户的具体需求为根据,委派专业人员负责农机农艺示范区的建设,在示范区内做好现代农艺技术及农机的展示工作,同时针对示范园区拟定明确的管理条例,并安排推广人员负责专项推广,提高农户接受现代农艺技术及农机的程度,调动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农艺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本地农业技术设备的发展提供动力,加快农艺农机的融合。需要注意的是,各地政府在制定、改进管理制度时,需要围绕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性质配套相关服务,通过开展培训使农户掌握相关的技术,促使农户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农艺农机,提升农艺农机结合成效。

2.3智能化田间灌溉系统的研究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监测系统,实现对农田资源信息的动态监测,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建立农业数据采集、共享、分析和使用,在信息获取、参数反演、模型构建和精度检验等方面研发了一系列信息技术。全面分析农业生产的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控数据,提高对作物种植面积、生产进度、农产品质量、天气情况、气候条件、灾害程度和土壤环境的关联监测能力,支撑农业生产智能化及农业环境精准监测,从源头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随着田间智能灌溉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及规模化的逐渐扩大,其控制过程也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变,构建实时监测、分析预警和指挥调度于一体的土壤灌溉智能决策系统的研究,基于不同土壤环境及不同作物品种生长时期的动态需水模型,对作物不同时期的需水量进行精准补偿,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

2.4滴灌技术

滴灌主要是依靠滴灌管道将灌溉用水通过滴灌管上的孔口或滴头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进行精准灌溉,因水资源利用率高,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滴灌主要分为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其中,地下滴灌技术是目前被公认为农业生产效率最高的一种滴灌技术,可以将液体肥料与灌溉水混合后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更加精准地为作物根系提供水分及养分,最大程度减少水分径流与化肥污染。由于地表保持干燥,还可以保持土壤表层干燥,减少了杂草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后期逐步发展为水肥一体化技术,将水分与养分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通过滴灌管可以使水分和养分均匀、定时和精准地输送至作物根系。可以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需水需肥规律定时灌溉。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开始广泛应用,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避免在干旱地区水分及化学肥料在表层的挥发慢等问题,避免由于降雨冲刷等造成肥料流失,对环境造成污染,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相关研究均表明,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节省水肥60%~85%左右。

2.5复杂场景下目标动态识别与智能控制

目前自动定向装置的作业效果与作业效率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复杂场景下目标识别精度低以及信息感知与控制决策之间的匹配性不够。随着深度学习的引入,学者针对背景复杂以及遮挡严重目标物的识别方法开展了较多研究,自动定向装置对目标物识别的性能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对于遮挡问题仍然不能实现精准识别和定位。由于自动定向装置使用环境的限制,多采用传统的自动化作业的逻辑和顺序的控制方式,对智能控制方法的引入和使用较少,导致自动定向装置的智能化程度低且作业效果较差。

结语

推进农业节水增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阐述了农业节水增产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包括在改善土壤环境、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作物产量及品质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倪德华.漫谈农业节水增产农艺技术策略[J].种子科技,2020,38(22):27-28.

[2]李雪芹.高效节水工程的运行管理[J].农家参谋,2018(14):199.

[3]杨琳.现代农业高效节水增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Z].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2017-03-03.

[4]姚林,郑华斌,刘建霞,等.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生态学杂志,2014,33(5):1381-1387.

[5]郑建军.加大节水改造力度促进灌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