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及防护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3
/ 2

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及防护策略研究

孟华悦

辽宁省肿瘤医院  110000

摘要目的 调查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防护现状,分析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2022年1月-2022年12月37名血源性职业暴露护理人员的信息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结果 职业暴露高发人群是普责占51%,实习护生2%,助责21%,高责19%,总责5%。暴露的地点手术室放疗科系5%,日间病房8%,外科科系49%,内科科系38%。暴露类型主要针刺伤,传递器械19%,加药22%,锐器盒16%,针头回套5%,穿刺前11%,拔针27%。暴露源以四项阴性为主占44%,乙肝13%,丙肝13%梅毒18%无化验单13%。暴露班次夜班27%,白班73%。结论新入职护士进行系统化培训,按规范流程进行穿刺操作,优化上报流程提高针刺伤上报率。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有效预防职业暴露发生,保障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关键词职业暴露 血源性 危险因素 预防对策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或被含有病原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潜在危险的情況。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危职业群体,为了提高临床护士对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进一步了解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发生原因、发生锐器损伤后的处理及防护措施。现对肿瘤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 月期间的 37 名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取护理人员 2000 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34岁,平均(24.55+1.22)岁、性别男100名 女1900名。有37名发生了血源性职业暴露

1.2方法采用 SPSS 23.0统计学软件,采用百分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检验水准&=0.05。对 37名发生职业暴露的职业类别、年龄、工龄、暴露类型、暴露地点、暴露源、发生暴露后处理包括局部是否规范处置及是否及时上报、处理、跟踪监测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职业暴露人员基本情况普责占51%,实习护生2%,助责21%,高责19%,总责5%

2.2职业暴露类型传递器械19%,加药22%,锐器盒16%,针头回套5%,穿刺前11%,拔针27%

2.3职业暴露发生的科室及发生地点手术室放疗科系5%,日间病房8%,外科科系49%,内科科系38%

2.4暴露源情况乙肝13%,丙肝13%,梅毒18%,无化验单13%

2.5暴露后局部处理情况37 名针刺伤职业暴露者,均能立即自行或在本院医护人员指导下,对伤口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进行轻轻挤压、同时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冲洗后用乙醇或碘伏消毒,局部处理正确率 100%。

2.6暴露后上报和处置情况37名暴露者均能通过电话或企业微信报告科室负责人和感控办,并在感控办工作人员指导下按照“本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报告处置流程进行处置”

2.7暴露后处理和跟踪检测情况。以上37 名暴露者经按规范定期抽血监测跟踪随访,无暴露后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发生。

讨论

3.1原因分析

3.1.1护理人员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繁忙,特别是护士人力资源不足,针刺伤防护意识薄弱;各种因素引起的疲劳、工作匆忙、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可导致其标准预防措施遵守程度降低。

3.1.2防护用品因素:安全器具使用率低,防护用具不能就近获取锐器回收容器的容积与口径比例不匹配;锐器回收容器配备数量不足、规格不适宜、放置位置不合理等;锐器回收容器内医疗废物存放过满。

3.1.3工作环境因素:采光不良、环境拥挤、声音嘈杂及患者不配合的操作环境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3.1.4操作行为因素:护理人员未执行操作规范,如回套针帽、徒手传递手术缝合针、直接用手弯曲缝合针、处理各种针头及清洗整理锐利医疗器械时动作幅度过大、将各种锐器随意丢弃、未佩戴无菌手套;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操作流程不规范等。另外,也有很大一部分针刺伤发生在整理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时,如分离针头和注射器时。

3.1.5职业防护培训因素:职业防护培训不到位、培训时间得不到保证、培训形式单一;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后依从性仍较低,发生针刺伤后上报率低,培训考核不到位,考核后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并未提升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作为职业暴露的高风险人群,其防护意识及防护措施通常和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很不相称 。

3.1.6制度保障因素:预防针刺伤相关制度、规范、 流程、标准、预案等未建立、修订和完善。

3.2 预防对策

3.2.1 职业安全意识 提高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管理者需从思想上重视职业防护、行动上关怀护理人员。

3.2.2 管理 职业防护管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年应对护理人员进行正确的、标准的安全工作流程培训,建立激励策略鼓励员工自愿上报不良事件并积极参加职业防护安全活动。

3.2.3环境 护士工作的环境也是影响锐器伤发生的重要因素 。

3.2.4患者 研究显示,通过锐器可传播20多种传染性疾病病原体,如 HBV、HCV 和 HIV 等 。患者入院未经血液检测前,医护人员应警惕所有患者均可能为潜在的感染源。如若个人防护不当,则可能成为医院感染的受害者或传播者。护士由于执行注射及穿刺机会较高,因此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概率也较大。因此,临床 应做到基于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分泌物及非完整皮肤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积极落实标准预防,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3.2.5 安全器具使用 安全器具使用率低是导致护士在护理操作时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之一 。因此,临床必须正确使用安全型针具及锐器收集器具以确保安全注射,避免针刺伤发生。应培训护理人员正确使用安全型护理工具,尽量选择带有安全装置的医疗产品,如安全留置针,可伸缩针头注射器及防针刺伤静脉留置针等。

3.2.6 规范穿刺操作 护理人员按照规范流程进行穿刺操作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措施。

3.2.7医疗废物处理 医疗废物管理对规范医疗废物处置过程至关重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医疗废弃物处理,不仅能降低医疗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也能更好地保护处置人员的安全。

3.2.8信息管理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护理管理模式发生了转变,运用信息化技术将传统针刺伤护理管理转变为数字化管理,对发生针刺伤人员的一般资料及针刺伤发生情况、操作环节分布、暴露源及暴露场所分布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并抓取相关数据后进行汇总、分析,有助于管理者找到问题所在,并及时制订干预策略,进而 促进护理安全、提升护理质量 。

4 小结

医院是病人聚集、疾病传播高风险的公共场所,血源性职业暴露是可防可控的,医务人员应“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 的理念贯穿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科学预防职业暴露,有效預防和控制职业暴露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安全,更针刺伤是医护人员主要职业危害之一,也是引起血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引起护理人员焦虑与恐惧心理压力的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对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应给予足够多的重视和关怀,将人性化管理与护理安全文化相结合,注重科室团队培养,有利于形成安全文化观念、意识,从而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工作的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护士职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周国清,尹丹萍,何多多,等 .临床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4):628-630.

[2] 顾梦倩,曹松梅.一种新型防针刺伤静脉留置针的设计与使用 [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12):191.

[3] 王丹 . 实习护生临床安全注射知信行的调查研究[D]. 杭州: 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

[4] 孙晓玲,苏涛,李奇峰,等 .医务人员锐器伤相关因素调查与防 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0):4752-4754.

[5] 林亚,金晶,季晓晓,等 .输液室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分析与职 业防护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0):235-236.

[6] 余利娜,苏冬梅,林影影,等 .柯氏评估模式在护士针刺伤防护

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21,36(6):73-75.

[7] CHEETHAM S,NGO H T,LIIRA J, et al.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reventing sharps injuries and splash exposures in healthcare worker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21,4(4):CD012060.

[8] 李万玖,黄惠根,陈星伟,等 .广东省临床护士针刺伤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9].护理学杂志,2020,35(3):56-59.

[10] 王小平,王艳,苏秀翠,等 .人性化护理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2):164,166.

[11] MARTIN-FERRERES M L,WENNBERG-CAPELLADES L,RO-DRÍGUEZ E,et al.Challenges for hospital management in support-ing nurses to deliver humanized care[J]. Nurs Inq,2021: 2021Jun2;e12422.

作者简介:孟华悦,女,汉族,辽宁沈阳,1990.10,本科,主管护师  研究方向:职业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