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工程中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4
/ 2

公路养护工程中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张春桥

云南交投公路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云南省楚雄市675000

摘要:公路工程作为大型基础设施,它每天为成千上万的车辆及行人提供安全畅通的交通服务。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公路会出现各种类型的质量病害,需要通过养护施工加以填补和修复。本文概括总结公路质量病害的类型及成因,详细论述路面检测的方法,针对性提出公路质量病害的预防措施,希公路养护施工单位提起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公路养护工程施工的病害预防及施工质量控制。

关键词:公路养护工程;病害;防治措施

引言:裂缝、车辙以及水损坏是公路路面的常见质量病害。公路养护工程须提前对路面进行平整度、破损、抗滑性能以及结构承载能力等检测,对路面的RQI、RDI以及PCI等做出准确评价,在此基础上就公路路面的裂缝、水损坏、车辙、沉陷以及泛油等质量病害进行针对性预防和处理,打造畅通无阻的公路工程。满足交通物流和民众出行需求,促进国家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1.公路路面病害类型及成因

1.1.裂缝

裂缝是公路工程路面最常见的病害,主要的裂缝类型有3种。①横向裂缝。这种裂缝的成因来自于季节以及昼夜交替产生的巨大温差,还有急剧上涨的交通流量。尤其是随着上路行驶车辆的大幅攀升,远远超过当初公路建设中路基载荷能力的极限值,成为公路路面横向裂缝的主要推手;②纵向裂缝。这种裂缝也叫塑性裂缝,它由成年累月的车辆碾压所致,路面施工材料质量性能被破坏后,不能原样恢复而产生。同时,路基沉降不均匀也会导致纵向裂缝;③深度裂缝。路面承受密集的车辆通行,摊铺作业期间相邻作业段交接存在质量病害以及材料发生离析等,都是深度裂缝的幕后推手。

1.2.水损坏

这类病害类型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坑槽。表现是路面不平,低洼区域存在积水且深度在2厘米以上。原因在于长期超载、路面龟裂后渗水。最终引发路面沥青膜出现脱落而产生坑槽;②麻面。麻面病害的表现是路面严重不平。其成因是沥青混合料超过质量性能使用年限,渗入水体后矿料之间失去应有粘结力,发生松散和脱落引起;③脱皮。表现是病害路段沥青面层脱离了基层,。成因是长期高频率通行超重车辆,路面在剪切力的持续作用下产生面层脱落。

1.3.车辙

失稳型的公路路面车辙病成因是:今日的上路行驶车辆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以前,依据旧有数据设计的公路路面材料无法提供更强的剪切力,导致轮胎碾压的路面区域出现蠕变;也有结构型车辙病害,它的成因来自于环境高温以及过度碾压;压密型车辙车辙的成因是公路路面施工期间的碾压作业未能达到标准密实度,或者没有达到足够的养护时长就匆忙放开交通所致。

2.路面检测

公路工程修复路面质量病害,须提前进行路面现状检测,分析病害类型及发展程度,在此基础上设计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2.1.检测内容及手段

①平整度。专用检测仪器是激光断面仪,保证仪器80迈的前行速度,期间采取不间断检测,前行100米即读取仪器指数一次;②破损。检测车上安装高速摄像系统,保持60迈前行速度,对路面现状进行全景式拍摄,专业软件接收传输过来的数据记录实施处理和分析,判定病害类型;③结构承载能力。专用工具是落锤式弯沉仪,保证检测车30迈前行速度,取所有车道每公里路段的代表性数据;④抗滑性能。专用仪器是横向力系数测定仪,对路面和车轮之间的摩擦系数进行测定,评估抗滑性能。

2.2.评估路面状况

①RQI评价。所有路段检测完毕,优质RQI等级占比97.9%,良好路段2.1%,RQI中等、次等以及差等等级为无,平整度评价结果良好;②RDI评价。优质RDI等级占比1.4%,良好路段84.9%,中等路段23.7%,不存在次等以及差等路段,车辙评价结果良好,病害较重现象只出现在少数路段;③PCI评价。优质PCI等级路段占比82.2%,良好路段17.8%,没有中等、次等以及差等路段,完整度评价结果良好,破坏程度较轻。

2.3.病害预防

①裂缝。路面施工期间控制面层的合理厚度,促进基层提升承载能力,路基和路面保持良好排水,沥青材料须具备良好的伸缩性。防裂层布设于基层和面层中间,促进路基和路面达到足够稳定的结构布局,一旦发生裂缝危害须针对性修补,遏制危害进一步扩大;②水损坏。施工材料要适用,以改性沥青最适宜,促进公路排水,提升防水能力。沥青混凝土结合度须达标,严防材料离析。碾压作业时要求材料温度必须大于等于摄氏90度,面层加设防水层,降低水损坏发生几率;③车辙。拌制沥青混凝土须做好矿料级配控制,大颗粒矿料禁用,降低混凝土孔隙率。砂料还须以标准机制砂为宜,拌和过程严控粉尘含量,提升混凝土抗变形能力。大坡度路段采用专用材料配比,拌制期间掺入适量抗车辙剂;④沉陷。地基处理须达到标准平整度,地基内部要干净整洁不含杂物。地基碾压达到标准压实度,降低沉降风险。碾压完成持续检测地基沉降量,保证沉降数据达标可控;⑤泛油。沥青混凝土拌制须严控孔隙率,防止水体渗入降低材料内部粘结力,遇到高温导致沥青外溢。

3.优化公路养护施工质量管理

3.1.就公路养护工程出台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公路工程建设和养护工程施工期间,要提前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促进养护工程有序推进,为养护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养护工程施工单位还须立足于现场实况,排查养护施工存在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危害公路质量的不利环境和人为因素,出台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就质量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质量问题追责到具体的个人,同时从最基层的作业人员向上追溯,逐级排查作业人员、现场质检人员、技术负责人员以及项目经理等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保证质量管理做到人人有责。施工单位及监理人员须定期对养护施工进行质量检查,确保管理制度得到贯彻落实,提升养护施工质量;第二,养护施工正式开始之前,技术人员要向施工人员详细进行技术交底,说明养护施工技术要点,结合设计图纸及技术参数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施工方案,确保养护施工切实可行,保障公路安全畅通。

3.2.提高养护意识

养护管理人员须明确养护作业的重要性。须知公路工程的第一要务是安全畅通,确保通行车辆及行人安全。管理人员须在养护期间加强质量意识,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落实公路养护作业。同时,公路养护工程的从业人员要形成良好的质量控制意识,要以高度责任制开展养护施工,全面提高公路养护质量。管理部门要组织从业人员定期参加业务培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培养作业人员的养护技术和操作规范,能够在养护期间加强质量控制。

结束语:综上所述,公路工程建成通车后,即面临长年累月的车辆和行人流量。长期的超负荷运行,加上环境及人为因素的侵蚀和破坏,需要及时开展养护工程施工。养护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及作业人员须全面排查公路病害的类型和成因,准确评估工程的质量现状,制定针对性的养护施工方案,同时提高作业人员的养护意识,就养护工程施工出台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提高养护施工质量,保障公路通行车辆和行人安全。

参考文献

[1]蒋锋.公路养护工程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5,000(049):252-252.

[2]吴爱香.公路养护工程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6,000(020):30-31.

[3]王正红.公路养护工程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对策[J].工业C,2015(18):164-164.

[4]杨艾源.公路养护工程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000(028):9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