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导向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与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6
/ 2

共同富裕导向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与优化

王子杰1 张宇初2曹珊珊2王海红1

国网潍坊供电公司   山东潍坊    261000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共同富裕列入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保障是公平正义的保障网、共同富裕的稳定器。实现共同富裕是促进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行动途径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保障制度;探索与优化

引言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实现共同富裕是促进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行动途径和制度保障。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与推进共同富裕具有多维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价值理念维度、构建内容维度、参与主体维度、覆盖对象维度等方面。新时代应以推进共同富裕为根本指向,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全面实现包含制度质量、体系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和发展质量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助推共同富裕发展进程。

1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建设就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持着内在一致性,在社会转型中实现了由“国家—单位保障”向“国家—社会保障”的过渡,经历了由嵌入市场经济到逐步回归社会本位的演变。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安邦的战略高度,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肯定其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对收入的再分配调节作用、对风险的调控作用以及对社会的稳定作用,已从一项“基本制度安排”发展成治国安邦的“重要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治理模式保障了社会保障政策的连续性与动态性,全面构建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社会保障融入了国家现代化进程和共同富裕大格局之中”,有效发挥了兜底、保障、惠民的功能,借助社会保障这一杠杆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根本实现了社会保障与共同富裕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的良性循环与相互促进。

2基于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思路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持续推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保障担当着重要职责。

2.1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反贫困功能

摆脱贫困、消除贫困是走向富裕的基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其中有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贡献,而未来需要社会保障制度在反贫困中担当更重要的职责。社会保障是国家反贫困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然而,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若干项目与这一职责定位存在一定差距,因而需要重新定位并改进设计,这里的关键是要把反贫困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职责。事实上,凡社会成员陷于贫困,均因某种特定风险事故发生,而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基于社会成员基本风险的存在而设置。

2.2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功能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需要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共享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类。社会保障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领域的问题,从而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因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然同时产生收入再分配的效应。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职能是基本风险保障,收入再分配则是其派生职能。应当注意到这一派生职能在国家的收入分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社会保障项目增多、覆盖面扩大以及保障程度提高,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所调动的资源就更多,也就是说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就越强。

2.3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社会保障是一类长期性的制度安排,植根于经济社会之中,并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滋养。社会保障体系中若干项目的现行制度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中的若干项目难以适应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趋势,职工社会保险制度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

3共同富裕导向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化思考

3.1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坚持优化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需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未来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明确改革取向,全面优化现行制度安排,加快制度走向成熟、定型,调节区域、城乡、群体间收入差距,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3.2优化社保投入,夯实社会保障物质基础

拓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优化融资结构,减轻社会保障资金压力。未来应逐步摆脱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支持的模式,鼓励市场、企业、家庭、个人慈善等力量参与保障。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前提下,国家可适度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 GDP 和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鼓励引入成熟的商业保险,引导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中高收入群体选择更高水平的保障方案。

3.3优化项目安排,缩小社会保障权益差距

对于不同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要强化中央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总体及财政责任。做好社会保障顶层设计,合理配置社会保障资源,缩小地域差距,减少欠发达地区后顾之忧,促进地区协调发展让所有公民都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各社会保障项目不仅要兜住底线,而且要织密织牢全民社会保障网络,使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进程中,有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3.4优化体系结构,助力社保综合效能提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服务,为满足老龄社会的长期护理需求提供服务。关注儿童和妇女的低福利状况,优化社会援助体系,减少贫困和重返贫困的可能性。社会援助应涵盖更多低收入群体。在推进社会援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之间科学联系的同时,避免重复补贴,以免造成“懒人式”福利依赖。坚持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就业,扩大失业保护和工伤保护,真正惠及全体劳动者扩大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覆盖范围。

3.5优化行政管理,协同推进社保制度整合

秉承公平原则,推动社会保障项目科学整合。提高效率,缩小同一社会保障项目中不同人群之间的待遇差距,逐步解决人户分离弊病。强化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整合,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率。尽快推进社会保障法律整合,建立完整、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各部门、各地区现有零散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原有体系的有机衔接和过渡。

结语

总之,要把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一般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的经验相结合,切实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激发社会保障制度潜能和优势,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 孙胜梅、傅思聪:《加快健全有利于共富裕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载于《浙江经济》2021年第5期。

[2] 郑功成、周弘等:《从战略高度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社保体系重要讲话精神》,载于《社会保障评论》2021年第2期。

[3] 王延中、龙玉其等:《“十四五”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目标任务与政策建议》,载于《社会保障评论》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