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有关物质结果的判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2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有关物质结果的判定

林佳蓉,陈碧丹,李想*

海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三亚分所,海南 三亚  572000

[摘要]目的:对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有关物质结果标准的判定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完善标准提供参考。方法:按照最新版本的《中国药典》二部及四部通则中规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有关物质。结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实验中水解产物苯磺酸特征峰参与结果计算时单杂平均为0.3%,总杂平均为0.4%,扣除苯磺酸特征峰进行结果计算时单杂平均为0.1%,总杂平均为0.2%。结论:《中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中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有关物质实验中水解产物苯磺酸对最终结果有较大影响,苯磺酸特征峰参与结果判定会导致较大误差,建议修改为扣除苯磺酸特征峰后再进行相关杂质的计算。

关键词 标准判定;高效液相色谱法;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有关物质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人们的生活,而我国高血压的患者也在逐年增长,大家对其也越加重视,高血压患者一旦确诊之后是无法完全治愈的,因此必须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物。苯磺酸氨氯地平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了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其化学名称:3-乙基-5-甲基-2-(2-氨基乙氧甲基)-4-(2-氯苯基)-1,4-二氢-6-甲基-3,5-吡啶二羧酸酯苯磺酸盐[1])。由结构式可知,苯磺酸氨氯地平由苯磺酸与氨氯地平两部分组成,氨氯地平具弱碱性,稳定性和水溶性都较差,与苯磺酸成盐可增加其稳定性和溶解性。苯磺酸氨氯地平属于分子长效的钙离子通道的阻滞剂,和人体血管上的钙离子通道结合,就可以阻断钙离子进入血管中,因此有扩张血管选、降低血压的作用。其给药方便,疗效肯定,起效缓和,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和耐受性极佳,可以对高血压和心绞痛进行24h的稳定控制,已成为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2]。其口服吸收良好,基本不受摄入食物的影响;给药后6~12小时达血药峰值,终末消除半衰期约为35~50小时,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64%~8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3%;氨氯地平通过肝脏被广泛(90%)代谢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以10%的原形药和60%的代谢物由尿液排出体外[3]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合成和储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杂质产生,如反应完全的中间体、反应副产物、降解产物、氧化产物等,影响到药品质量[1]。因此各国药典均对苯磺酸氨氯地平杂质的控制做了明确规定。但是笔者在检验工作中发现,《中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4]中对杂质限度的规定存在问题,为了通过检验标准更准确有效地控制苯磺酸氨氯地平的质量,提高公众用药的安全性,对苯磺酸氨氯地平的标准进一步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1 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药

1.1.1实验仪器

   日本岛津公司的LC-2010GHT高效液相色谱仪, 瑞士梅特勒特托利多公司的XS204电子天平,  艾柯超纯水机厂家的Advanced-II-12超纯水仪 。                             

1.1.2试药

1.1.2.1对照品与试剂

   苯磺酸氨氯地平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00374-202106), 甲醇(色谱纯):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批号21055116),乙腈(色谱纯):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批号21045060),三乙胺(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210115),磷酸(分析纯):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60702-1)。

1.1.2.2样品

   随机抽取市面上不同厂家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作为样本,检验标准均为最新版本中国药典。

1.2检验方法

1.2.1 色谱条件

   使用Agilent SB-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紫外检测波长237nm,柱温40℃,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以0.7%三乙胺溶液(量取三乙胺7ml,加水至1000ml,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甲醇-乙腈(50:35:15)为流动相。

1.2.2 溶液制备过程  

  系统溶液配制:精密称取,苯磺酸氨氯地平对照品5mg,加入浓过氧化氢溶液5ml,置70℃水浴中加热10~30分钟。

供试品溶液配制:取本品,研磨成细粉,精密称取1.3556g(约相当于氨氯地平50mg),置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约30ml,超声30min,取出放冷后,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用滤膜过滤后,取续滤液;

自身对照溶液配制:精密量取过滤后的有关物质供试品溶液1ml,加入到10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自身对照溶液。

2.检验结果

2.1有关物质检查结果

系统适用性结果:氨氯地平峰与氨氯地平杂质Ⅰ峰分离度为16.04,氨氯地平峰理论板数为7743,符合试验要求。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与自身对照溶液20μL,分别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有关物质标准限度规定如下: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其他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0.5倍(0.5%), 氨氯地平杂质Ⅰ峰的峰面积乘以2与其他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1.5倍(1.5%)

[4]。图谱见图1 。

 

供试品溶液Sample solution             自身对照溶液Self-control solution 

                           图1 实验结果液相色谱图

Figure 1   Experimental results liquid chromatography

由上述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可知,最大单杂为保留时间2.879 min的峰,其面积远远超出其他单个杂质的面积,对最终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选取的4批样品均为市面上不同厂家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其标准均为中国药典标准,然而在所有的供试品色谱中,最大单杂都来自2.8min的色谱峰。

2.2未知大杂质峰的鉴定

经查阅相关资料,苯磺酸氨氯地平分子结构由氨氯地平与苯磺酸两部分组成,在实验中,苯磺酸氨氯地平经过水解会分解为苯磺酸和氨氯地平,保留时间为2.8min的峰有可能为苯磺酸峰。为印证此推测,我们配制了苯磺酸氨氯地平对照品溶液以及苯磺酸对照品溶液进样,结果见图2,对照品图谱中在与供试品图谱相同保留时间的位置上出现了色谱峰,实验结果表明判断正确。

 

a.苯磺酸氨氯地平                                b.苯磺酸

      Amlodipine besylate reference               Benzene sulfonic acid

图2  苯磺酸定位液相色谱图

Figure 5   Benzenesulfonic acid loca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从上述实验结果可知,保留时间2.8min的峰为苯磺酸峰,若是将其不计算为杂质峰,实验结果见表1。扣除苯磺酸峰后的实验结果与未扣除之前相比较结果差异较大,可见苯磺酸峰对最终结果的影响。

批号

Batch number

单杂(%)

Single impurity

总杂(%)

Total impurities

扣除苯磺酸峰后

单杂(%)

Single impurity

扣除苯磺酸峰后

总杂(%)

Total impurities

FH1481

0.3

0.3

0.1

0.04

210104

0.3

0.4

0.03

0.01

2006223

0.3

0.5

0.1

0.2

20201009

0.3

0.6

0.1

0.3

                             表1实验结果对比图 

          Form 1 Comparison Chart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3.讨论

上述试验结果中可知,苯磺酸氨氯地平在实验中水解产物苯磺酸对有关物质的最终结果有较大影响,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4]中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有关物质结果判定中,并未对苯磺酸峰是否扣除进行规定,这可能会在最终杂质结果判定上产生偏差。从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分子结构中可以看出其是由苯磺酸与氨氯地平共同构成的,氨氯地平为药用的活性成分,而苯磺酸则作为酸根与其成盐,在Stahl and Wermuth药物盐分级系统中,认为苯磺酸盐为2类盐,2类盐为人体内不存在,但一般被认为安全的物质。查阅相关资料后,笔者发现国外药典例如美国药典 (USP)、欧洲药典(EP)、日本药典(JP)以及国内部分企业注册标准——原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YBH21042006中都有相关规定,即对苯磺酸峰进行扣除后再进行结果计算。所以建议可在原限度标准规定中加入“除去苯磺酸峰外”这样的描述更加严谨;考虑到苯磺酸峰在不同仪器、不同色谱柱、流动相的配制不同等试验条件下,保留时间会不同,导致结果偏差,为了减少误判,可以提供标准色谱图的方式,标注苯磺酸的位置或在标准中规定苯磺酸峰与氨氯地平的相对保留时间,使实验操作时更方便可行,准确率更高。苯磺酸氨氯地平原料药及其他制剂的标准中也存在类似问题,建议一并修订。

综上所诉,《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有关物质的判定标准不够严谨,建议补充完善,提高现行标准。

参考文献

[1]张亚鲁,张毅,陈建超,等.苯磺酸氨氯地平有关物质的合成与结构确证[J].沈阳药科

  大学学报.2015,32(3):188-192.

[2]周玉会,韩征.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25):158-159.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注释[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1738.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7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