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2

 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岳红霞 黄庆蓉

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宜昌 443000

摘要:目的:对于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在我国PICC置管患者当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进行研究。方法:研究开始于2021年6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6月,在研究时间内以本院picc置管患者共,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于11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配,通过进行密封抽签法将11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每组平均分配55人,A组使用X线定位法,B组使用心电定位法,并且根据置管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一和观察组二,观察组一使用心电定位法加术后x线定位法,观察组二则只采用心电定位法。结果:通过对比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置管满意度的差异性来最终确认。结论:观察组的患者满意程度满意远高于对照组的患者满意程度满意,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标准评判(P<0.05),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不仅定位准确,可靠安全,相对于传统的X光片定位,具有更强的优越性,并且在置管也并没有本身相关并发症发生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医学价值和推广产生。

关键词:心电定位穿刺技术;重症患者;肿瘤科

引言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及其相关疾病也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胁。在目前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大力发展新型的定位技术,从而保证患者可以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的过程当中,可以使操作者能够直接的观察到随着导管的不断推入而造成的心率变化,并且,根据心电图P波的变化来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的方法,避免了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对于PICC置管患者的使用价值。

1 资料与方式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开始时间为2021年6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6月,在研究时间内以本院肿瘤内科重症患者共110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于这110名患者进行随机分配,A组为对照组,B组为观察组,每组各分配55人,患者的年龄应该在18到80岁之间,确保实验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并且需本人自愿去参加研究,需要签署知情协议。患者无静脉血栓史。

1.2方法

在进行置管前需要研究者本人去进行资料的采集,确保患者能够纳入到研究人员当中,并且需要患者鉴定知情同意书,确定其愿意去参加研究。本次实验必须要遵循使患者能够知情同意并且无害的原则,研究的设计环节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不会给患者带来其他的损害和危险。通过随机分配的方法为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一组各分55人。对于患者分组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定位方法,在进行置管的过程当中,观察患者的P波的变化以及术后的并发症,观察是否会出现其他的不良反应,置管后,需要根据PICC维护记录单监测患者穿刺点的局部情况,观察期是否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对于并发症进行分析,确定并发症的原因,进行详细的记录。置管前的30分钟以及置管后的1.3.4.14天,都需要对于患者的血小板以及D二聚体值进行观察与记录,了解其变化情况,从而监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变化,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需要对于上肢静脉血管进行彩超来进一步确定是否发生了静脉血栓。

1.3观察指标

现将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概率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相应的对比。患者应用心电定位PICC穿刺后,术后并发症的概率大大降低,研究人员在进行置管时,对于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的准确性反馈也相当之好,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通过常规定位方式来进行置管的患者,则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高,患者满意度较低。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数据表明,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两组数据进行了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治疗之后,患者并发症所产生的概率也大幅度降低,相对于对照组而言更加的优秀,并且这样的新型技术以及高效的缘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帮助患者能够全身心地配合治疗。详见表1。

分组

数量

患者满意度

隔离消毒

病房管理

观察组

55

97.75

18.98±1.36

18.96±1.25

对照组

55

93.75

15.01±1.15

14.98±1.39

T值

11.5896

10.7558

10.9676

P值

<0.05

<0.05

<0.05

表1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对比

3讨论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就临床而言,因为用更加先进的先进经济技术,已经普及到了各个医院当中,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新型的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有利于帮助患者在置管当中能够更快的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并且在置管的过程当中也更能准确的监测到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从而确保置管的顺利进行,由此,在临床有相关的研究可以指出,对于患者置管时以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可以减少移位的发生率,使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新型的心电定位穿刺技术可以帮助肿瘤患者,有效的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并且可以使操作者能够细致的观察到,随着导管不断的推入而造成的心率变化,有助于帮助置管顺利完成,使患者能够在术后恢复健康,从而大幅度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临床当中,这样的新型技术应该得到有效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唐红兰,冯玉玲,张梅,佟金晶,薛莲.心电技术精准定位结合超声引导头皮针穿刺技术在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06):146-148.

[2]潘龙芳. 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

[3]潘龙芳,洪跃玲,唐丽,杨相梅.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5,40(03):472-476.DOI:10.13406/j.cnki.cyxB.0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