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针刺结合悬吊治疗肩周炎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8
/ 2

运动针刺结合悬吊治疗肩周炎的效果观察

陈卫东

翼城县中医医院   山西 翼城   043500

【摘  要】目的:探讨运动针刺结合悬吊在肩周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肩周炎患者(78例)进行研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常规电针治疗,39例),观察组(运动针刺法结合悬吊运动治疗,39例),分析两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程度(12.31±1.01)分、日常活动(18.01±1.46)分、肩关节活动度(35.25±2.57)分、肌力(20.10±1.78)分、总分(86.34±4.5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49±0.86)分、(15.35±1.22)分、(30.18±2.49)分、(16.45±1.59)分、(69.54±4.12)分;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的94.87%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显著(P<0.05)。结论:结合运动针刺与悬吊治疗对肩周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能够提高疗效。

【关键词】运动针刺;悬吊;肩周炎;临床效果

肩周炎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炎症,通常病程较长,可出现关节疼痛、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肌肉痉挛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不仅不能大幅度活动肩膀,还会增加家庭负担。肩周炎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针刺是较常见的一种疗法[1-2]。通过运动针刺,能够结合运动与针刺的优势,调整人体的神经、免疫等系统,对患者疾病的康复较为有利。有学者提出,在此基础上,联合悬吊运动,能够进一步改善肌肉骨骼,增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3-4]。鉴于此情况,本文就悬吊+运动针刺在此类患者中的治疗情况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纳入78例肩周炎患者,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n=39)男23例、女16例;年龄范围为20~75岁,平均年龄为(47.59±4.26)岁;病程:5个月~5年,均值:(2.35±0.16)年。观察组(n=39)男24例、女15例;年龄范围为21~76岁,平均年龄为(47.68±4.34)岁;病程:6个月~5年,均值:(2.43±0.21)年。纳入标准: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经X线片检查显示阴性、精神正常可配合治疗。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肩关节骨折、脱位,存在针刺禁忌、合并骨性关节炎等。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电针治疗,采用靳三针及国际通用头皮针法,留针30min,1次/d。

观察组:运动针刺,选择0.30×40mm的毫针,选取对侧三肩穴、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肾关、三重穴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采用随咳进针法进针,得气后不做补泻手法,带针活动肩关节40min后起针。

悬吊运动疗法(SET)是在不稳定支持下对患者进行远端肢体负重训练。

方法简介如下:1仰卧位,将肩关节轴向悬吊,使手臂微微高于水平面,肩关节行外展或内收伸展钟摆训练,主要训练三角肌、冈上肌、肩胛提肌;2侧卧位,关节轴向悬吊,使手臂离开身体,肩关节行屈曲或伸展钟摆训练,主要训练肩胛下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3坐位,患者患侧抓紧弹力吊带,健侧抓住绳索向下拉紧,患肢向上提拉到上举最大活动度,治疗者给予绳索震动,以训练三角肌、冈上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背阔肌、斜方肌、大圆肌、小圆肌。然后以揉法和弹拨法推拿三角肌、冈下肌、胸肌、肩前、肩后各5-6次,再施以摇动和抖动关节手法。

1.3观察指标

(1)根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评估两组的肩关节功能,评分越高说明功能越好。

(2)临床疗效分析,显效:肩部活动恢复正常,肩部疼痛等症状消失,肩关节前屈角度在150°至180°之间;有效:疼痛明显减轻,肩部可自由活动但未达到功能位;无效:病情无好转。

1.4统计学方法

处理工具为SPSS 22.0统计软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肩关节功能

未进行治疗前,两组的肩关节功能对比无差异;通过治疗后,两组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s,分)

组别

n

时间

疼痛程度

日常活动

肩关节活动度

肌力

总分

对照组

39

治疗前

5.26±0.53

10.02±1.03

23.31±2.05

11.31±1.06

51.23±3.68

治疗后

8.49±0.86

15.35±1.22

30.18±2.49

16.45±1.59

69.54±4.12

t

8.021

5.236

6.124

6.945

7.102

P

0.021

0.018

0.020

0.026

0.013

观察组

39

治疗前

5.24±0.56

10.08±1.07

23.36±2.10

11.35±1.12

51.27±3.62

治疗后

12.31±1.01

18.01±1.46

35.25±2.57

20.10±1.78

86.34±4.59

t

13.024

16.348

15.124

12.124

13.956

P

0.008

0.010

0.003

0.012

0.009

t治疗前组间

0.134

0.202

0.169

0.302

0.248

P治疗前组间

0.834

0.912

0.764

0.703

0.650

t治疗后组间

8.021

5.235

10.612

6.124

5.847

P治疗后组间

0.038

0.041

0.045

0.031

0.039

2.2临床疗效

相较于对照组(76.92%),观察组(94.87%)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高,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9

18(46.15)

12(30.77)

9(23.08)

30(76.92)

观察组

39

27(69.23)

10(25.64)

2(5.13)

37(94.87)

χ2

-

4.255

0.253

5.186

5.186

P

-

0.039

0.615

0.023

0.023

3.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缺乏肩关节的运动、经常提拉重物、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等都有可能会导致肩周炎,以肩关节周围疼痛、限制肩关节活动为主要特征。中医认为,肩周炎多由风寒湿邪导致,在治疗时可适当融入运动针刺与悬吊运动等[5-6]。如本次研究结果所示,观察组治疗后的肩关节功能评分与治疗总有效率较高,说明此类疗法在肩周炎患者中取得良好的疗效。通过运动针刺能够对重点穴位产生一定时间的刺激,疏通经络,结合悬吊运动,可以有效激活深层稳定肌群,帮助患者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改善肩关节的运动功能。悬吊运动属于新兴的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能够弥补单一针刺的不足,增加对肩关节组织肌肉的刺激,使肩部肌肉运动控制模式得到重建,呈现满意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充分结合运动针刺与悬吊运动,可以在较大限度上提高肩关节功能,总体治疗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付俊华. 运动状态下针刺特效穴配合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23, 42(3):52-55.

[2]侯建鹏,公维治,徐西林,刘鹏,张燕丽. 浮针配合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粘连型肩周炎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23, 39(3):25-29.

[3]郑煜晖. 运用针刺行针补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机制研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4):0049-0051.

[4]周宇超,梁永梅,谢文钧. 针刺、推拿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观察[J]. 智慧健康, 2022, 8(23):95-98.

[5]孙冬颖,侯建鹏,冯亚兰等. 苍龟探穴联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 2022, 38(08):5-9.

[6]陈运峰,李丽,张瑶等. 悬吊运动疗法配合靳氏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7, 23(08):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