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7
/ 2

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进展

顾燕滨

身份证号码:3102301980****3110

摘要:随着电动汽车,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能源存储与转换装置的性能与安全性得到人们的重视。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对电池整体性能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以硅材料为负极的研究得到显著发展,硅材料以高容量,低成本,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增加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电池性能上有很大的潜力。本文将介绍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期望以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硅材料;锂离子电池;应用

引言:为了解决目前碳材料面临的难题,研究人员着重从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试图通过多种物理、化学方法提高碳材料电化学性质;第二,他们从微观角度对碳基纳米材料对电极表面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研究。另外,研究人员还正在寻求能够取代碳材料的新型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目前主要采用石墨为基底制备负极材料,然而硅材料由于其储锂能力高(理论容量为4200mAh/g)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1硅材料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硅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有着广泛的用途。硅材料在拥有高能量密度,低成本,充放电速度快等特点的前提下,还拥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及稳定性。硅材料制备方法对于硅材料性能及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制备方法的筛选与优化是硅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核心难题之一。

硅材料具有物理,化学性质两个特征。从物理性质上看,硅材料密度大,成本低,易于制备。另外,硅材料热稳定性好、化学稳定性高、不容易与电解质发生反应、能有效降低电池自放电。从物理和化学性质上看,硅材料表现出了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和可逆容量,能够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

制备硅材料的方法很多,有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溶胶凝胶法、热解法等。不同制备方法会对硅材料形貌,结构及纯度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影响硅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特性及应用。如化学气相沉积和物理气相沉积可以制备高性能硅薄膜,溶胶凝胶法则可以制备高纯度硅粉等。

硅材料制备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原料选择,反应条件和热处理制度。这些因素对于硅材料形貌,结构和性能都有显着影响。如以金属硅烷为原料可制得高性能硅薄膜,以有机硅烷为原料可得到高纯度硅粉等。反应条件及热处理制度又会对硅材料结晶度及纯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性能及应用。

2硅基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结构

硅基锂离子电池以硅材料作为负极,锂离子作为介质,正极材料采用过渡金属氧化物,属于可充电电池,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的原理和普通锂离子电池是一样的,都是锂离子通过正负极间的迁移而储存于硅基材料内。该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快速充放电而成为一种新型储能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

硅基锂离子电池在结构上通常包括如下几部分:(1)负极材料:在硅基锂离子电池中,硅材料占主导地位。充放电时锂离子从硅材料内嵌脱出,并利用其原子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达到储存与释放能量。(2)正极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硅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可与锂离子进行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以达到储存并释放正极中能量的目的。(3)电解质:硅基锂离子电池电解质通常为有机液体或固态电解质。这类电解质不但要求离子导电性好,而且要求能与正负极材料相容以确保电池安全稳定。

具体而言,本文以典型硅基锂离子电池为例,负极采用硅碳复合材料制成,锂离子镶嵌在电池内部实现了能量储存与释放。正极为镍钴锰酸锂,能和锂离子进行可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为有机液体电解质,离子导电性及兼容性好。充放电时锂离子向正负极间转移以达到储存与释放能量。硅基锂离子电池比普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大、寿命长。以硅碳复合材料为例,在充放电循环寿命超过1000次时可逆容量可达到1500mAh/g。另外,硅基锂离子电池具有充放电速度快等优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电子设备带来巨大的能量。

3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3.1正极材料中的硅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发始终致力于增加能量密度,延长循环寿命等。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是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如钴酸锂、锰酸锂等。但由于容量有限、性能限制等原因,研究者们不断寻找较好的替代材料,其中硅被誉为很有前途。硅材料比传统正极材料理论容量大,电化学性能突出。与石墨材料相比,硅比石墨材料理论容量高10倍以上,因此能增加电池能量存储密度。但硅充放电时体积膨胀严重,造成电极材料断裂、容量损失。为攻克这一难题,研究者们采取了各种手段。

如通过纳米颗粒合成及结构设计可减缓硅材料体积膨胀。通过对硅材料纳米颗粒大小及形貌进行调控,可有效降低体积膨胀导致应力集中及结构破裂。另外,还可通过合成硅材料、控制导电副反应等方法延长循环寿命。具体来说,硅材料的容量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即硅的理论容量(mAh/g)=3579×ρSi/MwSi,其中ρSi表示硅的密度,MwSi表示硅的摩尔质量。相比之下,石墨材料的理论容量约为372 mAh/g。因此,采用硅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有助于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从而提升电池的整体性能和循环使用寿命。目前,硅材料已经被广泛地研究用于锂离子电池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尽管仍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但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使用仍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3.2负极材料中的硅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长期以来主要是石墨,但是容量有限。相比较而言,硅材料因其容量大、资源丰富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成为替代材料之一。但由于锂离子和硅生成合金后,硅材料的体积将在充放电循环中出现严重膨胀。这样就会造成负极材料断裂,容量损失等问题,从而制约硅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为克服这一困难,很多研究者都在努力寻求多种缓解硅材料体积膨胀的途径。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在碳基材料内部镶嵌硅纳米颗粒来制备硅/碳复合材料。碳基材料能够提供支撑与弹性以降低硅材料体积膨胀与结构破裂。另外纳米结构硅材料还可以通过增大表面积减缓体积膨胀。研究者们通过上述途径已取得一些进展。按公式计算,硅负极材料理论容量(mAh/g)在4200 mAh/g左右,比石墨材料理论容量高得多。这就意味着以硅材料为负极材料能够显着提升电池能量存储密度。

虽然硅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中还需要面对体积扩张控制和循环使用寿命稳定性的问题,但研究人员已经积极地研究了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挑战。目前,硅基负极材料已经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技术的持续进步,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有望实现商业化,从而为电动车和可再生能源的储存提供更高能量密度和更高可靠性的电池解决方案。

结束语:综上所述,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合理的改进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硅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然而,仍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实现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广泛应用,满足电动汽车、移动设备等领域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明齐,于作龙,瞿美臻,等.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C]//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2007.DOI:ConferenceArticle/5aa11c27c095d72220878bac.

[2]李昌明张仁元李伟善.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20(9):34-37.

[3]玉日泉.金属热还原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纳米硅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21,35(3):9.

[4]赵宇飞,林少雄,丁男,等.氧化亚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CN202210897826.7[P].CN202210897826.7[202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