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认识及防范

/ 2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认识及防范

邬孟汛

隆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内江  642150

预防接种就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是用于控制传染病的重要举措。为了能够提升预防接种的成效,需要针对其所产生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探究,提出有效的防范策略,建立更为完善的免疫屏障,让机体能够获取并维持高度免疫水平,充分展现出疫苗的免疫效果。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者事件,主要包括以下集中情况:第一,一般反应,由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由疫苗固有性质所决定的反应,该反应主要会包含患者全身或者局部的反应,其中,局部反应主要是注射部位红肿、硬结等,全身反应常见为发热,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应当注意保暖,同时要保障休息的充足性,多饮水,若患者局部症状比较轻,可以采取毛巾热敷的形式(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除外),每天敷三次,每次敷15分钟,便于其快速消肿。第二,是异常反应。患者规范注射合格的疫苗后,造成身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损害。如注射位置出现无菌性脓肿情况,同批疫苗、同时接种的人绝大多数并无异常反应出现,只是在极少数人中发生。第三,是偶合症。偶合症可以进一步划分成为诱发、巧合以及加重原有疾病多类,需要在接种前进行预检,掌握各类疫苗的接种禁忌症,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产生偶合症。第四,是疫苗质量事故。

由于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原因导致疫苗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生产标准或规范,接种后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第四,是接种事故。接种人员接种时所形成的差错事故。需要做好疫苗储存、流通等多项管理工作,强化接种人员工作意识,让其能够掌握免疫接种技能,杜绝该类事故。第五,是心因性反应。患者在接种时会产生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这就使其在接种的过程中或者接种后产生个体以及群体性反应。

图1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防范措施

(一)管理接种人员

接种人员需要定期接受规范培训,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范标准,只有在其考核达标之后,允许其持证上岗。提高工作人员操作能力,让其能够具有较强的业务综合素质水平,可以熟练操作,了解接种的各类注意事项,在接种前进行预检,要详尽的询问孩子健康状况,了解其疾病史,并筛查接种以及接种禁忌的儿童,这样才可以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概率调至最低。在接种乙肝或者百白破疫苗时,由于其疫苗自身带有吸附剂,所以很容易让其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硬结的现象。对此,在接种之前应当摇晃均匀疫苗,选择深部肌肉的位置进行注射,同时践行三查七对一验证的接种原则,依据疫苗的类别,选择正确的接种位置以及接种途径,并且在接种时要严格消毒,防止其由于消毒不严格而引发一系列的化脓性感染等问题,提高接种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避免其出现超量接种或者提前接种所引发的事件,杜绝差错事故。

(二)疫苗的使用与管理办法

接种单位要和具有冷链设备等保障条件的疫苗供货商合作,在上级疾控部门购置疫苗,落实疫苗冷链以及管理等相关机制。在运输疫苗时,必须要实时监测并记录下运输的温度,保障记录内容的完善性,疫苗运输工具、疫苗冷藏方式、疫苗名称、生产企业、规格、批号、有效期、数量、用途、启运和到达时间、启运和到达时的疫苗储存温度和环境温度等等内容。在应用疫苗时,遵守“先进先出,先产先出,近效期先出”等的原则,依照相关规范标准处理已经产生霉变、过期或者失效的生物制品,安装冷链报警系统,规范且安全的应用疫苗,确保疫苗效价的稳定性。

(三)全过程接种管理

首先,是接种前的干预。加强接种人员业务教育培训力度,查验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让其能够熟悉了解免疫的程序,帮助其掌握相应的预防接种事项。儿童要先进行体检,依照国家儿童免疫程序逐步登记,在登记时要注意初次接种的月龄,针对同一种疫苗的剂次、间隔时间等要进行重视,详尽了解儿童的过敏史以及身体状况,密切筛查儿童是否存在相应的过敏反应。并且在接种之前要和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告知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禁忌症,做好一系列的健康询问工作。提高家长对于疫苗的认知,不可让儿童在空腹的状态下注射或者吃一些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告知下次疫苗注射的时间等。其次,是接种过程的干预。接种人员在接种的过程中要严格核对疫苗的有效期、批次等,确保安全接种使用正确的消毒办法,在接种的过程中充分稀释摇匀疫苗,疫苗打开或者稀释后暴露的时间不可过长,疫苗在使用后需要及时放置到冰箱内。在接种时,检查儿童接种皮肤的完整性,构建更为温馨融洽的注射环境,控制好接种环境的温湿度以及通风状态,减小接种儿童的心理压力,要和儿童进行充分的沟通,结合儿童的性格、年龄等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关心。最后,是接种后的干预。要建立接种后观察室,在接种后应当让儿童休息30分钟,待其没有不适反应后可离开,同时叮嘱儿童以及儿童家长,近期不可让其剧烈的运动,保证注射部分皮肤的清洁干燥性。

三、小结

随着当前我国免疫规划方案的推行和落实,预防接种发展的成效也变得越发显著,但是其在接种的过程中会形成不良反应等问题,其所形成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疫苗自身以及各受种者个体等因素相关,所以必须要掌握相应的防范要点。接种之前明确疫苗接种的禁忌症等,践行无菌原则,落实查对制度,明确可能会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正确处理接种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避免其形成严重的后果,要确保接种的安全性,使得机体可以在不发病的情况下形成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