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性与革命性特征溯源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5

从科学性与革命性特征溯源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张学雄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

摘要 理论是否有效,既取决于理论是否为真理,也取决于理论是否被科学的运用。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是科学真理,在现实中能指导社会革命实践,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特征。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集中体现为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层面为什么行。溯源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两特征,有助于积累理论自信、把握理论张力,更好进行理论创新并指导中国实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

Tracing from scientific and r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Why Marxism works

AbstractThe validity of a theory depends not only on whether the theory is true, but also on whether the theory is used scientifically. As a theory of proletariat striving for its own liberation and human liberation, Marxism is scientific truth in content, can guide social revolutionary practice in reality, and has scientific, popular, practical and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people's nature, practicality and development are concentrated as revolutionary, and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of Marxism is the unity of scientific and revolutionary, which determines why Marxism is practiced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Tracing the scientific and r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helps to accumulat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grasp the theoretical tension, better carry ou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guide Chinese practice.

Key words Marxist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Why Marxism works; Marxism

作者简介:张学雄(1989-),新疆沙湾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时代研究。新疆乌鲁木齐市观园路100号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0017,18097720433,627213691@qq.com。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为什么行,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决定的。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认识工具和改造工具,诞生之初便具备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特征,“在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其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集中地体现为革命性”[[2]]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之理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其理论内容的客观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正是因为它建立在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系列发现的基础之上,攀登了人类理论思维的科学最高峰。”[[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仅深受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启发,还吸收借鉴了德国古典哲学、英法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合理部分,通过批判与超越,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主义的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1.1以物质本体论重构辩证法

哲学是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针对黑格尔哲学中辩证运动的具体内容、三大规律的关系两个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超越。

黑格尔虽然发现了三大规律,承认矛盾促使事物运动、事物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错误的认为运动的主体是精神,只看中运动的过程。认为万事万物不过是过程的集合:是从主观精神到客观精神,实现第一次否定,再由客观精神抽象到绝对精神,实现第二次否定的过程。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过程中的一环。这种错误,既导致了在本体论上陷入唯心主义,又降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夸大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的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

[[4]]不仅如此,由于黑格尔强调绝对精神,因而重纯粹思辨,弱化了变革客观世界的意旨,弱化了辩证法批判现实的作用。

相比黑格尔,“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辩证否定观的前提。一是,马克思主义坚持联系的、运动的主体是客观实在。认为客观实在存在于具体的时空中,使事物之间建立了普遍联系,通过相互作用使事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本体论上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强调辩证运动的本源是物质而不是绝对精神。二是,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强调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相比黑格尔强调“否定之否定”,看重事物运动变化的方向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更强调“对立统一”这个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坚持事物联系和运动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的普遍存在,把对立统一规律置于三大规律中的基础性、贯穿性位置。强调矛盾双方在对立性与同一性的作用下,从一个矛盾综合体状态转变为新矛盾综合体的状态。这两点超越,重构了黑格尔颠倒的辩证法,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形成了“唯物辩证法”,真实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

1.2以新世界观超越人本学唯物主义

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论,印证了自然界中唯物辩证法的合理性。同样给人启示,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否存在这种“普遍的力”,在推动或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考察人类社会,应通过最基本的元素—人。费尔巴哈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发现天国的秘密在人间,神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将研究的目光放在人之上。但费尔巴哈考察人的本质时,区别的仅是动物的动物性,因此,其定义的人仅是单个人的抽象物。费尔巴哈虽然提出人的 “类”本质概念,指出人的类本质由“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和绝对本质”三部分构成,但错误的将目光放在了人的绝对本质上,认为人的类本质是“理性、意志、心”。“理智意志和心”确实是人区别于动物而独有的能力,但这种抽象的类本质是僵化的、形而上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5]]费尔巴哈还认为这种抽象的人的类本质,先于人本身而存在,具体个人分有这种本质。马克思对其进行批判到:“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费尔巴哈没有将人放入具体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加以研究,并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的主观创造,陷入了唯心史观的泥潭。

与费尔哈巴相比,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具体的人,必然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因而考察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的人,是现实的人。人类为了生存延续和发展,必须要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是通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因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存活的前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与人正是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中,建立了联系,形成了各种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方式,是形成社会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的根本,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下人及其类本质,是围绕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以及对应形成的社会关系来展开的。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社会生活变化中起“最高动因”作用的“物质的生产力”,使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一种“物质力量”来解释人的本质。认为人是通过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创造了自身,认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其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实践创造了人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世界观——唯物史观,将物质决定意识从自然界彻底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造性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超越后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研究工具与方法。

1.3以剩余价值学说戳穿等价交换的骗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上居于什么地位,与以往的经济学研究有何不同呢?“经济思想史上观察经济学的派别,可分为三大系,就是个人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与人道主义经济学。”[[7]]其中,个人主义经济学,即资本主义经济学或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由于个人利己的活动,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社会全体的利益不期增而自增”,社会财富是个人财富的积累。因此崇尚自由竞争,崇尚公平交易和资本本位,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永恒且合理的。而人道主义经济学,则排斥利己的私心与私欲,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存在的方式是合理的,但却因为人内心的贪欲,造成了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因而提倡用爱他的人道主义方式来进行财富的分配。古典政治经济学没有厘清价值的源泉问题,没有或者不愿界定资本家的利润、地主的地租、放贷者的利息以及工人工资之间的关系。人道主义经济学没有从人与人切实的关系中,在经济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去考证问题,仅停留在道德说教和呼吁层面。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剖析研究,阐释了剩余价值一生的来龙去脉。认为在分配环节上,资本家的利润、地主的地租、借贷资本的利息、以及工人的工资(预付),都是剩余价值的分配或分割。而分配环节中人与人的关系,是由生产环节决定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虽然也深入到了生产环节,看到了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结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没有看清剩余价值的本质,掩盖了剥削的实质,强调了劳动但没有看到其背后的劳动者,其立场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辩护。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进行了批判,提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通过劳动二重性学说这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将“价值”概念抽象出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到了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看到了劳动者与自身劳动的异化问题。阐明了在一般社会条件下,通过劳动即劳动力的使用,人在生产实践中将劳动资料加工为劳动产品,满足了人的需要,使具体的物具有了使用价值。通过抽象劳动,阐明在商品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为比较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无差别劳动,引出了价值概念。说明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明确了价值创造者的问题。并通过对劳动力商品的剖析,说明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可以创造出大于其价值的价值,这部分由工人创造超过其自身价值补偿并被无偿占有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价值源泉与剥削实质的科学界定,解答了困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实现了科学的超越。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剥削工人的实质,戳穿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等价交换”的骗局。

1.4以阶级与阶级斗争视角探求社会大同之道

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就提出构建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如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与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中,都描绘出一幅世界为人类共有、人人平等、安居乐业的景象。这些理想与畅想,恰恰反映了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从16世纪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时代,贫富分化与矛盾冲突加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奴隶主对奴隶,封建主对农民,资产者对无产者,世界日益分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以1516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的发表,标志着莫尔、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接过轴心时代先贤的思考,不断反思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实社会的恶疾,并提出了未来社会的设想。囿于时代的局限,空想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还存在有主观幻想,没有看到社会发展的动力、未找到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源以及解决诸问题的途径。无法从社会经济的根源上剖析问题,仅仅认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源于人的政治观念的混乱,主张从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的角度去改造人的精神世界,通过道德的、情欲的张力去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社会。没有找到导致阶级对立与冲突的根源,没有看到社会前进发展的真正动力。

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合理内容,并指出和谐社会应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科学,在于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五种形态进行了科学概括与总结。马克思主义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找到了社会主义实现的道路与动力。马克思主义不仅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的生产方式。通过撰写《资本论》揭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奥秘,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暴露出来。并论证了经济关系的不对等会反映在了政治、生活领域,使得无产者不仅在经济生活上窘困,更在社会各个方面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马克思主义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来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明一切斗争,不过是阶级的斗争。并指明了无产者解放自身、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路径,“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8]]

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阶级都不会主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去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才能把劳动者从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人的本质、劳动的本质得到真正的释放,这种变革现实的方法远远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仅仅对未来社会“设计”,是科学而革命的。

2.革命之理论:彻底批判精神与变革现实的直接目的

在批判中建构,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之所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跋中所言:“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其彻底批判精神上,不仅表现在对各种错误理论的批判上,还在于马克思主义变革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实践立场。

2.1马克思是理论家,但首先是革命家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首先是革命家。”“马克思一生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9]]

早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从对法和政治的角度去批判现实社会时,就开始注意到隐藏在其下的政治经济因素,注意到阶级斗争问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强调“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10]]马克思察觉到立法者、执法者和监督者等当权派,是在经济上有一定共同利益的、在政治上有一定特权的人。马克思意识到,阶级社会的法与政治,往往是维护当权者自己利益的工具。进而分析到,法律、政治、国家机关这些上层建筑,是有其阶级性的,资本主义所谓的“公平正义”,是针对特定人的公平和正义,而不是站在广大人民大众角度的公平正义。因此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对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发起了批判。正是出于解决现实问题这种革命性的需要,要求马克思主义在形成之始,就是一种要支撑革命活动的理论,一种指导革命活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正是一种科学的、站在人民立场的新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只有这样科学而革命的学说,才能反过来被无产者所认可和在斗争中运用、发展。作为指导变革现实的革命运动,通过阐发人民史观,明确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并积极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1]]马克思不仅在理论上创立了新世界观,还积极领导无产阶级为自身解放、人类解放而奋斗的事业。通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创立国际工人协会,不断同机会主义、叛徒行为做斗争,一直英明地领导着国际工人运动。

无论是为革命活动进行理论创作,还是领导无产阶级政党和群众的斗争,都是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者、革命家的实践。

2.2理论上的科学性,在于其彻底的批判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并不是从创立某个学科的角度出发,去构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而是作为三大批判——哲学批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所指向的‘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而存在的。”[[12]]

正如前文所述,通过对宗教本质的彻底批判、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辩证运动内容的批判、对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继承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并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完成了对哲学的批判;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马克思重新定义了劳动价值论并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完成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通过对共产主义实现路径和依靠力量的批判,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完成了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正是通过理论革命,让马克思主义得以建立。

2.3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革命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学说,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加以理解和把握,做出不同的解释。但正如列宁所说“哲学是有党性的”,哲学的党性是阶级性的一种表现。任何精神力量都是为一定阶级或集团的物质利益服务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无论从哪个角度解释,都不能避开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这一学说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批判和推翻资产阶级社会、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一门关于革命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以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的学说,是关于革命问题、革命规律的理论。要向广大的无产者,阐明为何要革命、为何可以革命、革命的主客观条件、革命主体与对象等问题。正是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马克思要对以往的、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那些学说进行批判,要在理论上进行革命性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13]]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门学说,更是关于革命实践的科学。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少数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主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结果。认为哲学、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观念上层建筑,与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国家机器,都是维护和依赖其阶级立场的工具。不仅摒弃一切唯心史观,反对英雄史观,还坚持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的书写者。就是要利用批判的武器,唤醒和激起无产者们进行批判现实的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这种突出的实践精神,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为人类求解放的革命科学。

2.4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在于其哲学基础

正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唯物与唯心辩证法视角的不同,导致了二者对于三大规律的关系理解上的差异,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性的同时,具有了革命性。不仅让辩证法成为了能真实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更强调了看到了矛盾的普遍存在性和斗争性,即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动力,就要求我们不能忽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的客观矛盾,要看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必然性。要求广大的无产者,广大的革命者们,时刻要用阶级的、矛盾的眼光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能期待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否定式的消亡,要用斗争的方式将其改变。

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还认识到人类社会规律发生作用的自觉性问题。人类社会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其发展既有规律性、又有创造性。一方面,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作用方式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规律的运行是自发的,不需要人的参与。但在人类社会,规律是客观而自觉的。只有当人们在进行社会改造、社会变革时,规律才会“显现”出来,即人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但另一方面,社会历史规律是在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中起作用的,人的自觉活动包括认识和利用这种社会规律,人的自觉活动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人类社会的变革是人类自觉活动的结果,是具有目的性的。革命的理论形成了,革命的运动就高涨了。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能动性、选择性就体现在能动的认识世界并有效地改造世界。人们只有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选择正确的道路和方法,才能获得行动上的自由。认识的越深刻,获得的自由也就越多;反之,如果无视或者不尊重客观规律,那就会处于不自由状态,以致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马克思主义从人类解放的高度出发,求解人如何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实占有。社会历史并不自发走向人类解放与人类自由,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才得以实现。马克思指出,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社会革命的最终价值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求人必须主动在历史进程中进行作为,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同时需要强调,它是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的,指的是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源泉和最后决定力量,但不都是最直接的原因,更不是唯一的原因。

3.结语: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把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于一身,是因为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主义既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揭示出人类解放的客观规律,使人类解放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人类解放的事业是一致的。工人阶级是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它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工人阶级的这一本性决定其必须科学认识世界,因为只有科学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找到自身解放的正确道路。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靠科学性来保障,二者内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通过一系列基本原理表现出来。无论是片面强调革命性而忽视科学性,还是片面强调科学性而忽视革命性,都是不正确的,都应该防止和反对。

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结合中国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既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理论发展和实践需要,都要求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既科学又革命的理论特征,不断深化把握,积极同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理论创新,让马克思主义继续在中国大地上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8:11-12.

[[3]] 王伟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来自历史、实践和时间的回答.人民网.2019.10.17.

[[4]]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人民出版社,201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7-140.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7-140.

[[7]]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J].新青年.1919,第六卷第五号.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45-552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1004.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435.

[[12]] 孙正聿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7:4.

[[1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