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干预技术与行为干预技术应用在中老年冠心病护理中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3
/ 2

传统干预技术与行为干预技术应用在中老年冠心病护理中效果评价

魏周仙   仉珍通讯作者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目的:研究中老年冠心病护理中运用传统干预技术与行为干预技术的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08月-2023年08月本院收治的中老年冠心病病人100例,随机分组命名为对照组、研究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行为干预技术运用在中老年冠心病护理中,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建议广泛推广。

关键词:传统干预技术行为干预技术中老年冠心病;并发症

冠状动脉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此疾病多发在中老年群体中。由于国内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此种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步上升,并且随着病人年纪的增长,冠心病病例数量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对病人的正常生活和职业均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干扰,导致其生活质量急剧下滑,也有可能诱发各种复杂并发症出现,如果病况恶化,将对其生命健康构成直接的影响和威胁。同时因为病人对疾病认知程度低,治疗中容易有抑郁以及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和情绪,导致其配合度和依从度降低,将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所以为了可确保治疗效果,需将更为积极的干预方式引入其中,加速其康复速度[1]。基于此,本文将分析中老年冠心病护理中运用传统干预技术与行为干预技术的价值,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22年08月-2023年08月本院收治的中老年冠心病病人100例,随机分组命名为对照组、研究组,单组50例。研究组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5.16±4.28)岁;对照组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5.14±4.24)岁,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传统干预技术护理策略,具体为:予以吸氧支持、心电监护等,遵医给予其用药护理。

1.2.2研究组 

    行为干预技术护理策略,具体为:①增强心理、行为干预。由于疾病进展、病情状况以及药物使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病人的心理状况变化明显。因此,护士需要强化对病人心理实施专业辅导,在与病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需潜移默化的传递健康生活相关重要性知识内容。通过规范病人的心理行为,在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同时,确保病人在救治和护理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以推动其病情的改善。②强化对不良行为实施专业干预。在冠心病的专业疗护过程中,酒精摄入和吸烟等行为都是不良行为,不仅可能加剧病人病情,还会延误疾病的恢复。因此,需要对上述行为进行专业干预。因此,护士需要详尽地向病人解释饮酒和吸烟的危害,同时阐述戒酒和禁烟的重要性,鼓励病人遵守日常生活习惯,并主动培养戒酒和禁烟的观念。另外,当病人接受戒酒或禁烟的挑战时,护士需要进行安慰和指导。护士需要与病人的亲属保持紧密的沟通,以获得其支持和信赖。然后,家属需要一起改善病人遵守日常生活习惯,从而降低疾病恶化的风险。③增强对药物使用行为的专业指导。以往用药指导中,护士主要是按照医生的指示长期服药,但由于思维误区的存在,一些病人可能会出现自行更换药物、自行停止服药或者自行减少服药的情况,可能会影响到疾病的恢复。因此,护士应该详尽地向病人解释这些自行更换药物、自行停止服药和自行减少服药的风险,同时也应该强调按照医生的指示服药的重要性,通过严格规定其服药行为,来确保其服药效果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并发症发生率:记录心脏破裂、乳头肌生理功能异常、乳头肌异常断离、心室壁瘤、栓塞病发生情况。

1.4数据处理

  SPSS 19.0软件,计数资料(n/%)、行χ2检验,计量资料(±s)、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 并发症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心脏破裂

乳头肌生理功能异常

乳头肌异常断离

心室壁瘤

栓塞病

总发生率

研究组

50

1(2.00%)

1(2.00%)

1(2.00%)

0(0.00%)

0(0.00%)

3(6.00%)

对照组

50

6(12.00%)

4(8.00%)

2(4.00%)

1(2.00%)

1(2.00%)

14(28.00%)

X2

-

-

-

-

-

-

8.5755

p

-

-

-

-

-

-

0.0034

3.讨论

在全球范围内,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发病率均较高,除了病程长久,其诱发因素也呈现出复杂和多样的特性,包括工作压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吸烟以及缺乏运动等因素。所有因素均与身体的不科学行为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进行干预时,需要注重对病人规范病人各种行为习惯,以达到对疾病全面预防和治疗目标。行为干预是一种新兴的干预技术,需要护士充分运用“行为方法”和“行为手段”[2]。通过对个体行为变化的密切监控和专业评估,在进行心理行为、不良行为、药物行为以及饮食行为的专业干预工作的基础上,确保个体日常行为的进一步优化和规范,从而提高其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此研究结果证实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因为传统干预方法无法满足病人的实际需求,而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其成效显著,有助于提升病人的认知水平。提升病人的健康意识,加深其对疾病的认识,帮助病人深入理解引起冠心病患病因素,同时立即执行高效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指导,减轻其忧郁、紧张等负面情绪,重塑其观念。借助高质量的交流、沟通等方法,有力地优化其思考方式,进而推动其将负面观念向积极观念的转变,引领病人能够准确地反省自我,避免将疾病的根源归咎于个人。理智地观察疾病,增强其理解和行动,协助其更好地树立起积极应对医疗的自信心,增强其协作和遵循,以保证医疗过程的顺畅,并确保医疗成果

[3]

综上,在对冠心病病人进行专业治疗基础之上,建议采用行为干预技术,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建议运用。

参考文献:

[1]周莉. 规范化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标准化,2023,(20):277-280.

[2]钟静. 认知行为干预联合预防性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影响[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03):291-292.

[3]陈艺芳,黄霞. 冠心病患者行认知行为干预后对心功能指标的影响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3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