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2

MRI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李佩珊  

绵阳市中医医院 621000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MRI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2月纳入的子宫切口妊娠患者20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析MRI诊断结果。结果:20例患者孕囊表现为类圆、椭圆,大小差异比较显著。12例孕囊有囊性信号,T1WI出现圆或者椭圆形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孕囊可出现环形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3例孕妇的孕囊出现混杂信号,T1WI及T2WI多为不均匀、混杂低信号,3例患者出现宫腔出血,增强扫描可见强化。20例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14例患者术中胚囊组织病理检查为妊娠组织,6例术后病理检查为稽留流产。结论:在切口妊娠像诊断中,MRI是一种安全诊断方法,为子宫切口安全妊娠提供依据。

【关键词】MRI:剖宫产;子宫切口妊娠

子宫切口妊娠属于异位妊娠,患者多存在剖宫产史,孕囊在子宫下段切口处着床后,与切口肌层发生粘连,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植入子宫。有研究中指出[1],子宫切口妊娠容易导致子宫破裂,若不及时发现,可能会发生误诊,威胁到其生命安全,因此,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必要性。MRI作为临床上先进的诊断技术,诊断各类疾病的优势明显,准确率较高。本研究将我院纳入的子宫切口妊娠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MRI诊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2月纳入的子宫下段切口妊娠患者20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32.21±5.32)岁,停经时间40-61d,平均时间(52.21±4.32)d。所有患者均同意MRI检查。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通过GE BRIVO 1.5T MRI扫描,扫描期间孕妇保持仰卧位,体部相控线圈,保持稳定的呼吸,扫描范围涵盖整个盆腔,对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进行扫描,横断位及冠状位T2SSFSE: TE 70ms,TR 840ms;矢状位T1FSPGR :TE:1ms,TR 150ms;矢状位DWI:b=800,TE 70ms,TR4000ms;增强扫描对比剂以GD-DTPA,剂量设置为0.2mmol/kg,将速率调整为3~3.5ml/s,对比剂注射15s后,常规扫描,开展2次横轴位扫描或者冠状位扫描。

1.3观察指标

两名主治以上影像科医生进行阅片,观察子宫瘢痕及孕囊着床位置等,观察孕囊植入子宫肌层情况,检测子宫肌层薄厚度。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概率%表示,x²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RI表现

20例患者在检查中,均能观察到孕囊位置,孕囊在子宫下段前部及宫颈内口上方,向临近子宫前壁肌层组织生长,有3例患者出现孕囊向宫内生长的情况。子宫前下壁肌层会有明显变薄,厚度一般在2mm-10mm。20例患者孕囊表现为类圆、椭圆,大小差异比较显著。12例孕囊有囊性信号,T1WI出现圆或者椭圆形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孕囊可出现环形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3例孕妇的孕囊出现混杂信号。T1WI及T2WI多为不均匀、混杂低信号,3例患者出现宫腔出血,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2.2病理结果

20例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14例患者术中胚囊组织病理检查为妊娠组织,6例术后病理检查为稽留流产。

3.讨论

切口妊娠作为一种特殊、罕见的异位妊娠,是孕囊、胎盘在子宫切口处着床的情况。伴随妊娠不断进展,绒毛、子宫肌层出现了粘连、植入等情况,部分患者穿透子宫后会导致破裂出血、休克,导致患者死亡。据文献调查显示[3],切口妊娠发生率在1:1800,发病率不高,诱发机制也并未明确,部分研究者认为子宫切口缺损是发生切口妊娠的机制,子宫下段经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并未完全愈合,有缺损,受精卵着床种植到有内膜缺口的子宫瘢痕位置,并向肌层内种植,有研究中指出[4],切口妊娠会出现不同的结局。比如,孕囊向子宫峡部及宫腔内发展,结局表现为继续妊娠,个别患者会出现前置胎盘,可能会生长到活产,但随着胎盘植入,可能会切除子宫,此情况增加了宫内大出血风险,对产妇的生命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孕囊自瘢痕处向子宫肌层内深入,会形成早期妊娠绒毛植入,在妊娠早期即可发生宫内出血。在切口妊娠诊断中,临床上并无统一化的标准,多使用超声技术诊断,超声诊断的准确率90%以上,在超声诊断中,子宫腔、宫颈内并未发现胚囊,子宫前壁峡部瘢痕位置可见胚囊、不均匀团块。瘢痕肌层一般是连续性中断,肌层中断、变薄[5]。以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血流信号,一般是胚囊、不均质团块可见明显的血流信号。MRI也是广泛应用的诊断技术,该技术针对剖宫产切口位置的子宫前壁下段及宫颈交界位置诊断,产后子宫恢复为子宫峡部,MRI矢状位会发现明显的瘢痕切口,可对妊娠囊进行定位,并判断妊娠囊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在20例患者中,可发现矢状位观察的效果好。妊娠囊多在子宫下段前壁或者宫颈口上,宫颈口上一般是囊性结构,部分呈现包块型。单纯性孕囊子宫易出现不同程度增大,切口妊娠孕囊多处于切口表面,陷于切口内、自切口向前壁突出,妊娠囊并未朝向宫腔内生长,孕囊及宫底距离在30mm以内,通过MRI检查,孕囊T1WI为低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T2WI检查脂肪抑制多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囊壁强化,囊内容物未见明显强化。包块型多见于产后残留、流产患者,呈混杂信号,包块多位于子宫下壁前段,也可能朝偏侧生长,T1WI一般是低信号,合并血管破裂,往往会出现高信号,因此,T2WI是高低混杂信号。子宫切口妊娠应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若为宫颈妊娠,一般是受精卵植入到宫颈管,子宫颈膨胀,与子宫连接为葫芦状,宫颈管中有孕囊及混合包块,宫体、峡部不大。若为滋养细胞疾病,生长与切口位置的关系不大,病灶内供血比较丰富,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需结合病史、血HCC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虑。若为不全流产,对邻近子宫切口孕囊扫描,可见孕囊与子宫前壁未相连,分界相对清晰。

综上,在剖宫产子宫切口妊娠诊断中,采取MRI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可为后续手术治疗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吕亚南.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切口妊娠的价值[J]. 临床医学,2022,42(09):90-92.

[2]范丽珍,郑顺海,吴雪清,刘芳. 子宫切口妊娠诊断中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探讨[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14):96-98.

[3]王帅. 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妊娠临床诊断及其治疗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1):89-90.

[4]马军华,胡冰. 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妊娠的表现特点与诊断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1):36.

[5]郝昆林. 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妊娠临床诊断及其治疗策略选择的探讨[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2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