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2

探讨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的应用效果

于超

三台县中医院 四川 绵阳 621100

摘要目的 探讨阶段性护理干预用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共纳入6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按照随机原则分设两组,对照组30例通过常规护理流程进行干预,观察组30例实施阶段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咽部红肿消失时间、吞咽疼痛消失时间以及患儿家属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咽部红肿消失时间、吞咽疼痛消失时间均更短(p<0.05);观察组患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  阶段性护理干预可以加快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症状改善,促进患儿疾病康复,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阶段性护理;症状护理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因感染人类肠道病毒引发。咽峡部疱疹是本病最典型的表现,儿童免疫力较弱,是其主要的侵袭对象。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1]。若本病在学校、托儿机构等场所被发现,可引发小范围的爆发性流行,后果较为严重[2]。疱疹性咽峡炎可表现为咽部红肿,吞咽疼痛,影响患儿的食欲,不利于营养吸收,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肠道病毒感染不仅可引起咽峡部疱疹,还可引发患儿腹痛、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此外,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还可表现为高热,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增加高热惊厥的风险,严重危害患儿的身心健康[3-4]。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症状是本病治疗和护理的原则。本研究通过阶段性护理干预对小儿疱疹性咽峡中进行干预,收效较为满意,具体见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将其随机分设为两组,30例进入对照组,30例进入观察组。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患儿年龄2~7岁,平均(3.41±1.03)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患儿年龄2~7岁,平均(3.09±1.14)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符合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标准,患儿表现为突起发热、咽痛,起初咽充血,扁桃体、软腭、悬雍垂散在白色疱疹或形成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升高或正常。(2)患儿监护人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手足口病引起的疱疹。(2)依从性差,难以配合研究开展。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阶段性护理:(1)急性传染期护理:消毒隔离护理,疱疹性咽峡炎发疹7d内有传染性,在该阶段的护理重点是消毒隔离。住院期间,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要和手足口病、肠道感染性疾病等分收分治。病房内经常开窗开门,使空气对流,保持良好的通风。定时对病房内物体表面进行湿式清洁与消毒,避免扬尘。定时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患儿如需外出尽量将口罩戴好,避免病毒向空气中扩散。减少照护和探视人员,预防交叉感染,保持病房内安静。密切监测患儿体温,采取合理的降温措施,保持周围环境通风,利于患儿机体散热,可使用头部湿冷敷、温水擦浴、腋下和腹股沟放置退烧贴等物理方式进行退烧。如患儿高烧反复,应当遵医嘱给予药物退烧,并密切观察期服药期间是否有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其他异常情况发生。若患儿出汗较多,应当及时更换衣物和床单,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预防着凉。(2)疾病恢复期护理:加强对患儿口腔卫生的护理,每日用淡盐水进行漱口,若患儿不合作,可采取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擦洗护理。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用动画演示片的方式,教会患儿使用六步洗手法,经常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疾病恢复期间,注意饮食管理,忌食辛辣刺激、油炸类食物。尽量避免质地较硬的食物,选择清淡的半流质食物,如瘦肉粥、面条等,减轻对咽部的刺激,避免加重咽痛。嘱咐患儿多饮水,可选择卡通图案的水杯,增加患儿饮水意愿,从而改善症状。(3)恢复后期护理:进行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7d内避免进食硬质、粗糙和刺激的食物,避免对咽喉部产生刺激,造成红肿症状反复。对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家长疱疹性咽峡炎夏季和秋季高发,平时应当做好预防措施,保持室内环境卫生和儿童个人卫生,鼓励儿童多喝水,勤洗手,尽可能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带领儿童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力。

1.3 观察指标

(1)症状改善时间:统计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咽部红肿消失时间、吞咽疼痛消失时间。

(2)统计两组患儿家属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分别以t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改善时间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咽部红肿消失时间、吞咽疼痛消失时间均更短(p<0.05),见表1。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d

组别

例数

退热时间

疱疹消失时间

咽部红肿消失时间

吞咽疼痛消失时间

观察组

30

2.02±0.45

5.01±0.36

6.05±0.17

6.54±0.36

对照组

30

3.45±0.51

6.33±0.41

7.33±0.52

7.71±0.34

t

11.516

13.251

12.815

13.937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观察组患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观察组

30

21(70.00)

8(26.67)

1(3.33)

29(96.67)

对照组

30

15(50.00)

9(30.00)

6(20.00)

24(80.00)

x2

4.043

P

0.044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柯萨奇病毒A型、肠道病毒71型是引发本病的主要病原体。患儿主要表现为咽峡部疱疹、发热和咽痛等症状。本病发病率高,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为流行高峰季节,幼儿园、学校等场所容易聚集流行[5]。本病起病迅速,通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咽痛、发热,患儿发热通常为中低度,也有少部分患儿可以表现为高热,严重时可引起高热惊厥,危害患儿健康。本病的治疗通常采取对症治疗与病因治疗,治疗期间,加强临床护理是加快患儿症状改善的重要途径[6]

阶段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康复特点、需求,有侧重性地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保证整个护理过程的连贯性,以适应患者疾病发展的特点,满足其不同阶段的照护需求[7]。在本次研究当中,根据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发展规律,将患儿的临床护理分为急性传染期、疾病恢复期以及恢复后期三个阶段,在急性传染期的护理侧重点在于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避免病毒扩散和交叉感染,同时加强发热护理,尽快退热,预防高热惊厥。疾病恢复期,护理侧重点在于咽部症状的改善,通过饮水、饮食护理、加强卫生等措施来改善患儿症状;恢复后期,护理侧重点在于预防指导,为患儿家属提供疾病预防知识,降低复发率。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咽部红肿消失时间、吞咽疼痛消失时间均更短(p<0.05);观察组患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表明阶段性护理能够显著改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症状,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卢晓玲,蓝惠兰. 饮食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在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的应用效果[J]. 妇儿健康导刊,2022,1(3):106-109.

[2] 杨丽娜,裴茁,韩宝茹. 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6):144.

[3] 王华伟. 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的应用[J]. 妇儿健康导刊,2023,2(2):186-188.

[4] 张倩,韩增菊,周海慧. 基于循证医学的预见性护理模式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2022,31(24):4567-4570.

[5] 张福香. 综合护理在幼儿疱疹性咽峡炎中的临床护理疗效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12):2002-2003.

[6] 黄秀英,梁丽娜,周念. 60例疱疹性咽峡炎病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及标准化护理干预总结[J]. 中国标准化,2023(6):229-232.

[7] 郑全新. 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 糖尿病天地,2021,18(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