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分段教育课程衔接现状研究--以徐州机电工程学校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中高职分段教育课程衔接现状研究--以徐州机电工程学校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为例

袁长花

徐州机电技师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221131

【摘要】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中最重要的内容,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衔接,如果没有课程的衔接,中高职衔接就无从谈起。本文分析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3+3中高职分段教育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困难,以此阐述本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为中高职分阶段教育课程衔接开展做好基础工作。

【关键词】中高职  分段教育  课程衔接现状

2018年徐州机电工程学校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机器人专业3+3中高职分段教育,中职阶段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对接高职阶段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实现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的优势,有利于贯通基础应用综合应用的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技能培养通道,对接现代制造业行业升级需求。

一、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背景

1.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将工业机器人发展列入重点支持领域。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国家相关调研数据来看,机器人项目的增长速度与人才的持续需求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全国范围内的人才缺口已达上百万人。根据ABB、首钢莫托曼和日本发那科(FANUC)三大机器人公司统计的数据,目前,仅苏锡常地区工业机器人相关技术人才缺口超过就2000人。

培养技能人才,服务地方企业是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学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电气设备运行和控制专业和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传统的电气专业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展中高职合作培养成为提升中职电气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2.合作优势

徐州机电工程学校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有中高职分段教育合作的经验,2016年开始,两校合作开展供用电技术专业3+3中高职合作教育,连续8年每年招收一个班级。在专业对接具体思路上,采用前3年(中职阶段)打牢专业基础(基本机器人知识及能力),可普通就业,后3年(高职阶段)进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能力提升,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同时,在中职第6学期顶岗实习阶段,就直接进入订单企业实习,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熟知岗位能力要求。

两校合作采取3+3分段模式培养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中职、高职层次的技能性人才,强强联合,各取所长,合作育人,既满足了对接江苏智能制造行业产业需求,又提升了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性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中最重要的内容,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衔接,如果没有课程的衔接,中高职衔接就无从谈起。

以《国家职业标准汇编》中电工中级工(中职阶段)以及电工高级工(高职阶段)的工作能力标准作为纲领性文件,兼顾企业的需求,确定课程体系建设中高职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案,关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以及毕业实习等几类课程的模块化任务分解,做好中高职两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行动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评价系统、职业资格证书、等几方面的衔接,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及缺漏,杜绝培养目标不清晰、文化基础课脱节、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重复设置、专业技能课程出现重复或倒挂等现象。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

1.中高职院校间之间沟通需增强

作者所在学校在徐州市,合作院校在常州市,虽然都在江苏省,但毕竟有一些距离,两校都努力增加沟通的机会,比如,在中职新生入学后,两校共同组织召开新生开学典礼,高职学校专业负责人会详细介绍专业发展、学生生涯规划等,也组织中职教师和学生到高职学校实地参观,更进一步了解两校合作优势和增加专业自信。中职学校也会每年组织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邀请高职院校相关领导和教师进行交流,促进两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的沟通。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职和高职院校还是达不到非常全面的沟通。对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过程性交流较少,尤其两校教师之间沟通较少。

2.课程内容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

两所学校在制定和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时,设置了统一的课程内容及教学大纲,但是在实际教授内容上由于受到教学师资、实训条件等各种条件的制约,教学内容并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标准及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升入高职阶段后反馈,班级内的学生是由多所院校的中职学生组成的,专业知识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高职教师按照高职阶段的教学大纲及内容进行教学,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差,接收新的知识较为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高职贯通实际培养质量和效益。

3.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不统一

中职学校受学生素质、师资力量和实训设备等条件影响,传统学科式教学授课模式仍然存在,学生创新思维和个体能力的培养欠缺。学校虽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中使用了中高职贯通的

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教学手段的匮乏等原因,学生的学习效果理想。学生升人高职阶段后,部分学生不适应高职阶段的教学模式,导致了课程衔接的困难,影响了中高职贯通实际培养的效果。

4.师资力量不足

中高职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课程日标、授课内容和课程结构的衔接,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现在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还存在教师教授多门课程的现象;部分机器人专业课程是由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转型过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水平。由于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的差异,导致中高职贯通教育上不能有效的衔接,影响了贯通教育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合作教育的关键因素,围绕中职和高职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共同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工作要持续深入,使中高职衔接做到无缝对接,使中职学生顺利过度到高职院校,继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4].国发[2014]19号, 2014-05-02.

[2]刘艳玲,童莉芬课程与教学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5.

[3]张晓航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综述[D].学理论,2015 (36): 172-174.

作者简介:

袁长花:女,1976年3月6日;

籍贯:江苏省徐州市沛县;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高级讲师。

工作单位:徐州机电技师学院(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黄山,221131)

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职业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