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5
/ 2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周志勇

北川羌族自治县中羌医医院  四川绵阳市   622750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探究临床中医内科采取活血化瘀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录的76例中医内科临床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抽签法将患者均等分为38例对照组、38例实验组,依次开展常规治疗、常规治疗+活血化瘀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临床治疗有效率:实验组指标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指标数值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内科临床患者在常规治疗法的基础上,配合应用活血化瘀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加用活血化瘀法中药疗法不会导致不良反应增加,整体用药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中医内科;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临床是在中医理论下阐述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常规西医治疗法适用范围广,可短时间改善患者病情,但是长期用药存在耐药性、副作用、疾病反复发作的弊端问题,所以当前应该在中医角度上进行疾病治疗[1]。活血化瘀法是治疗中医内科临床疾病的主要方案,其可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取得预期的临床疗效[2]。本文主要以我院收录76例中医内科临床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探究活血化瘀法的临床效果,仅供有关人士参考,报道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时间开展于2022年2月-2023年2月,研究样本为我院时间段内抽选的76例中医内科临床患者。入选标准:患者均被确诊为中医内科病变,且精神、认知、理解状况良好,患者主动在知情同意书签字。排除标准:重大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烟酒史、中途经实验退出的患者数据。将76例患者均等分为两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组别

男/女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年)

实验组(n=38)

21/17

46.81±8.22

4.68±1.13

对照组(n=38)

22/16

46.79±8.19

4.71±1.17

2/T

0.536

0.011

0.118

P

0.816

0.991

0.906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主要依据患者的疾病类型进行给药,例如,头痛者给予患者西比灵胶囊口服治疗,用药剂量:5mg/次、1次/日,胃痛者给予患者彼司克胶囊口服治疗,用药剂量:20mg/次、2次/日。心痛者给予患者心得安口服治疗,用药剂量:5mg/次,2次/日,治疗周期:1个月。

实验组采取活血化瘀法方案,头痛者采取通窍活血汤治疗法,方剂中包括当归15g、钩藤12g、生姜9g、桃仁9g、川芎9g,将上述药材用水煎煮,每日1剂分为早晚服用。胃痛者采取加味失效散治疗法,方剂药材包括乌贼骨20g、白芍20g、香附15g、川芎15g、丹参15g、川黄连10g、砂仁10g、降香10g、甘草5g,将上述药材用水煎煮,每日1剂分为早晚服用。心痛者给予患者养心复脉汤治疗,方剂包括黄芪40g、酸枣仁30g、苦参20g、丹参15g、人参15g、茯苓15g、麦冬10g、延胡索10g,上述药材用水煎煮,每日1剂分为早晚服用。治疗周期:1个月。

1.3观察指标

(1)临床治疗有效率:中医内科临床患者疾病症状消失,且未再次复发为显效;中医内科临床患者疾病症状显著改善,有再次复发的风险为有效;中医内科临床患者疾病症状无缓解甚至恶化为无效;临床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X100%。(2)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23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文资料,临床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计数资料表示,开展卡方检验,结果表现为n/%,P<0.05为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指标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详情如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实验组(n=38)

24(63.16)

13(34.21)

1(2.63)

37(97.37)

对照组(n=38)

16(42.11)

14(36.84)

8(21.05)

30(78.95)

2

-

-

-

6.175

P

-

-

-

0.012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详情如表3所示。

表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恶心呕吐

皮肤过敏

白细胞减少

发生率

实验组(n=38)

2(5.26)

1(2.63)

1(2.63)

4(10.53)

对照组(n=38)

2(5.26)

2(5.26)

0(0.00)

4(10.53)

2

-

-

-

0.000

P

-

-

-

1

3.讨论

中医内科疾病种类具有多样性,相较于西医而言,中医医学体系具有特殊的优势,可秉承着辨证论治的核心原则,在减小副作用的基础上,达到疾病根治的目的

[3]。瘀血内阻会严重危害患者的机体健康,出现头痛、胃痛、心痛等症状,所以当前可采取活血化瘀法,使中医内科临床患者血运通畅,达到祛瘀止痛、消肿理气的功能效用。

本文开展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中医内科临床治疗的对比研究,最终研究结果显示,采取中医内科临床治疗的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指标数值更符合预期,表明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实践应用效果显著。结果产生原因:中医通窍活血汤、加味失效散、养心复脉汤等方案的应用,可使患者瘀血、肿块散开,更好的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状况,增强组织器官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且与西医治疗法相比,中医方剂内所选取的多为天然药材,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耐药性更低,可长期保持稳定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法应用在中医内科临床患者中,可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同时,实现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提升,因此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宗勤.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名医,2020(12):347-348.

[2]刘国民.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0):2918-2920.

[3]万海燕.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