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传染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带你了解传染病

彭若梅

(蒲江县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611630)

提到传染病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对于传染病具体有哪些类型?他是如何传播的?又该进行如何预防?仍有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传染病具有极高的危害性,对于人类的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轻度传染病可能引起不适症状,而重度传染病可能造成患者死亡,了解传染病以及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对传染病的一些科普知识做一介绍。

1、什么是传染病?

所谓传染病,是指由于各类病原体所诱发的疾病,并且此类疾病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或者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相互传播,而病原体大多数为微生物,少数为寄生虫。由于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又可被称为寄生虫病。有些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国家的防疫部门需要及时掌握并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并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此类传染病在发现之后,需要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进行报告,此类传染病被称为是法定传染病。我国的法定传染病主要有三类,即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总计约40种。传染病可通过一些途径由一个人(或物种)传播给另一个人或(物种)。

2、传染病有哪些特点?

传染病的基本特点是具有病原体,其次为具有传染性,第三具有流行性,最后感染之后常常具有免疫性。某些传染性疾病还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或者是地方性特征。对于传染病依据病原体类型进行分类,亦或依据传播途径进行分类。对于传染病的预防主要目标是采取一些综合性的措施来切断传播环节。传染病发生、传播以及流行需要同时具备三个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如果能够彻底切断其中的某一环节,那么便能够实现对该种传染病的预防。然而不同的传染病所具有的薄弱环节也各有不同,所以在传染病的预防中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预防效果。

(1)特征一:具有病原体

传染病都具有其相应的病原体,是由于病原体的感染所诱发,这里所说的病原体可能是微生物或者是寄生虫,其中微生物又包括病毒、细菌以及真菌。

(2)特征二:传染性

传染病具有显著的传染性特征,这也是传染病与其他疾病之间的最主要的区别,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某些途径进行传播,而感染的强度则主要与某种病原体的种类、独立以及数量和易感人群的机体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3)流行性

具有显著的流行性特征,依据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广度以及强度可以分为散发、流行性、大流行以及暴发。所谓散发是指在人群中某一传染病出现散发。所谓流行,是指某一区域在某一段时间内出现某种传染病的高发。大流行则是指某一种传染病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快速的传播以及蔓延,并且远远超过普通传染病的流行强度。而所谓暴发,则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出现短时间内的大量传染病患者。

(4)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痊愈之后则机体对于相同的传染病病原体可出现不感受性,也就是免疫性。传染病的种类不同,在患病之后的免疫状态也各有差异,有一些传染病如果患病一次之后便可获得终身免疫,还有些传染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免疫后可能出现重复感染。

3、传染病的传播情况如何?

传染病的病原体由已经感染的患者体内排出,并通过某种特殊的传播途径进一步传入易感者身体,从而产生新的传染过程。某种传染病可以在某一群体的某一段时间内发生传播,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

(1)传染源

所谓传染源,是指在体内存在着某种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够将该种病原体排出的个体(包括人和动物),通俗的来说也就是传染病的患者或动物,或是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即为传染源,这种传染病的患者是最为主要的传染源之一。这是因为患者体内存在着大量病原体,在疾病的患病各个不同时期传染源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一般与传染病的类型、病原体数量以及患者与周围人群之间的接触频率和程度等因素有关。大部分传染病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表现时可排出大量的病原体,对于周围人群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此时是最为重要和常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所谓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由某一传染源机体排出后,再传染给下一易感者,传播途径可能包括一个或多个,根据其特点又可进一步分为水平传播以及垂直传播。

(3)易感人群

所谓易感人群,是指对于某一种传染病的病原体由于缺乏免疫力因此更容易受到该传染病感染的群体,在传染病患病之后能够获得免疫,会导致人群的传染病易感性下降。除此以外,人工免疫以及人群隐性感染也可导致人群易感性下降,使得传染病不易发生流行,甚至终止流行。

4、常见的传染病

我国依据传染病的发病率、流行面、危害性等,将40种急慢性传染病纳入到法定管理传染病范畴中,并进一步依据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和危害性程度将其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进行分类管理。其中甲类传染病也被称作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常见的传染病类型为鼠疫、霍乱,对于此类传染病的患者以及病原携带者都需要进行强制性的隔离和治疗。乙类传染病亦被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比较常见的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麻疹、脊髓灰质炎、艾滋病、肺结核、登革热、白喉、百日咳、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共计27种。丙类传染病被称作为监测管理传染病,主要的疾病类型为流行性感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风病、手足口病、风疹等。

5、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无法导致传染病发生流行,因此在传染病的预防中就需要针对上述三个环节采取措施。首先是控制传染源,这也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手段,例如对于人类传染源的常见传染病,一般需要将传染病患者或病原体的携带者安排在隔离区域,与其他健康人群进行隔离,并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而对于存在传染性特征的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从而避免病原体进一步的向外扩散。其次是切断传播途径,也就是指能够经过消化道、血液、体液等发生传播的传染病,需要进行传播途径的切断,这也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传染病预防方式。例如传播媒介进行有效阻断、扑杀以及消毒,注意卫生并佩戴口罩以及勤洗手、勤消毒等措施均是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方式。保护易感人群,也就是在某种传染病流行时期,需要对易感者进行有效保护,避免与易感者与相应的传染源相接触,同时通过预防接种从而提升易感者对于传染病具有的抵抗能力,降低传染病的患病风险.

传染病的传播对于人群的健康安全状况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一旦发生传染病扩散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其扩散,从患者的角度来说关键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以及早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