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美育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9
/ 2

加强高校美育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周琰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邮编:410015.

摘要:高校美育建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家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部分,美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自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加强高校美育建设,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此,以下对加强高校美育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美育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策略

引言

高校是培养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重要阵地,而美育则是塑造学生个性和情操的关键环节。加强高校美育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只有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文化,才能真正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

这一理论内涵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历史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它强调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群体的历史血脉和共同遭遇,追溯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统一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中国人民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意识形态的一致性。这种认同是基于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和土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中国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认同。这包括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认同,以及对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创新能力的自豪感。和谐共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鼓励中国人民在多元社会中和谐共处并尊重多样性。它强调社会公正、平等和互助合作的原则,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爱国情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中国人民对于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忠诚度。它倡导中国人民为国家的繁荣、安全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提倡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追求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价值观。在地方高校美育建设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和美育教育,地方高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借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能够将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具备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公民。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思想根基

地方高校美育建设需要有坚实的思想根基来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这样的根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地方高校能够明确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教育过程中注入时代精神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加深对美育教育的理解和认同。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地方高校美育建设提供方向和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地方高校美育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想基础。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推动美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参与社区建设,地方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艺术实践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领导力,使他们成为推动地方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发展源动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学生对美育建设的热情和参与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是推动美育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能够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和美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美育活动,提高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

加强高校美育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一)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和情感。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推动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授和理论研究;同时,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的演出和展示,让学生深度体验和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例如:某高校设立了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专业,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研究兴趣。学院每年举办传统文化艺术大赛,鼓励学生参与并展示才艺。同时,学校还定期邀请传统文化大师进行讲座和示范,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努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实践活动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志愿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例如:某高校的美育学院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前往当地的古建筑保护区,参与保护修复工作,并与当地居民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亲身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生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宝贵性,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还有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举办美术培训班等,通过艺术的力量传递爱心和关怀,进一步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外优秀艺术院校和机构合作,学校可以引进国际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和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与来自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共同探讨艺术的边界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悟和认同。举例:某高校与国外的艺术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互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学校开设了国际艺术交流课程,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授课程,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国外艺术展览和演出。学生们通过与国外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更加深入地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束语

加强高校美育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从美术、音乐到舞蹈等不同艺术形式,各个高校应该加大美育教育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支持,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和审美能力。同时,还应加强与社会、行业的合作,将美育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文化自信的学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淑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特性[J/OL].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8[2023-11-07].

[2]邱枫.地方高校美育建设路径研究——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J].当代教研论丛,2023,9(09):31-35.

[3]张福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关系探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05):46-53.

[4]田月梅,何山河,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04):47-52.

[5]青觉,陈林,徐欣顺.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代文明理路[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04):41-60+170-171.

简介:周琰(1980.2——),女,汉族,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邮编:410015.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课题:本文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3年度民族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美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MZYJ2023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