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下企业“大监督”体系的若干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9
/ 3

PPP模式下企业“大监督”体系的若干思考

吴白茹

长沙穗城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410000

摘要: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是一种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模式,旨在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大监督”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PPP模式下企业“大监督”体系的建设与作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PPP模式;大监督;纪检监察;

背景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多数PPP模式企业通过建立规范、科学的监督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通过并不断加强建设与推进“大监督”体系,以实现其自身长远发展。而在PPP模式下企业“大监督”体系的构建在保障项目的合规性、提高效率与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社会责任意识方面作用突出。

一、“大监督”体系在PPP模式企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强化政治引领,实现全面监督,有效防范风险

随着国有企业大力推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构建“大监督”体系是新时代国有企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经营监督无缝衔接与有效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实现从严治党和从严治企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安全、干部履职安全”整体工作目标。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具有企业规模庞大、经营业务复杂、管理幅度宽广等特点,而多数情况下,企业内部监督主要体现在事后监督,在监督覆盖面和监督频率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构建“大监督”体系,各职能部门可以定期展开信息交流与分析,使监督行为有机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全过程。定期交流分析有关信息, 将监督执行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可以及早更好地预见并发现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苗头性问题,提前采取预防性的措施进行防范,从而实现事前监督,进一步提升监督的全面性与实效性。通过及时纠偏整改,为推动国企改革与发展注入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2.整合监督资源,实现成果共享,降低企业风险

随着全球宏观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决策风险、市场风险、用人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廉洁风险以及管理制度风险等多个方面风险也相应增加。如何有效地降低这些风险,为企业创造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环境,成为当前PPP模式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大监督”体系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通过整合各种监督资源,以提高监督效果,从而降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具体而言,纪检监察、出资人监督、审计监督、职工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等都可以作为大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通过有机结合,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实现对企业内部业务的全面监督,包括经济合同、财务支出、会议签到、员工日常行为等各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系统能够有效发现和预警异常行为,预防和打击腐败现象,从而降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总的来说,大监督体系作为一种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对于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大监督”体系在PPP模式企业中存在的现状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在更深层次上得到推动以及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发展与实施,众多国有企业已然开始着手规划并建立起全面而庞大的“大监督”体系。但是从运行效果来看,有的企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大监督”格局,监督无力无效情况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构建“大监督”格局及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监督”体系的建立和维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成本高昂,片面认为监督工作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可能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没必要花太多精力和投入成本;更有甚者认为监督仅仅是企业内部纪检部门的工作职责,其他机构最多就是协助监督职能等。

2.缺乏明确有效的协同监督机制

企业内部各监管部门分别肩负着各自独特的监管职责、运用相应的监管措施与职能,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监管力度分散且弱化的问题。纵观众多企业整体情况而言,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尚存在着沟通流畅性不足、协调效果不佳以及监管缺失、测评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待改进之处。再加之“大监督”体系需要大量的监督人员和设备,造成监督资源浪费,存在监督盲区。

3.缺乏对监督工作的规划性统筹性

监督工作规划性不足,没有紧扣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监督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两张皮”,导致监督工作流于程序化、模式化、监督重点不明确、特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可能过度关注细节可能导致对整体目标的忽视,甚至可能影响到被监督者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

4.缺乏有效的监督成果共享机制

在成果共享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和跟踪整改机制,各监督主体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共享,造成重复监督,甚至是过度监督,可能造成监督成本升高,且没有促进问题解决,效率低下,被监督的抗拒性加大,监督的公信力减弱。

5. 可能存在监督发现的问题整改无跟踪

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发现,企业内部对于各项监督检查的结果仍然存在截止于报告的现象。未建立或者健全一套完备的整改跟踪机制,使监督成绩多数停留在检查次数上,使监督沦为形式。

三、在PPP模式企业中构建“大监督”体系的思考与对策分析

1.明确企业内部监督资源,完善组织体制,贯通各类监督

在企业中构建“大监督”体系,首先要明确企业的监督资源,包括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

(1)直接资源:在企业内,资源配置需要依据其特定的管理架构来定向分配,譬如党群工作部、纪检监察部、组织人事部、审计风控部、财务部、法务部以及安全技术部门等。所有这些职能部门皆具备各自的监督手段与实力,以确保企业各方面工作的有效运转。本着企业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的原则,由企业党委牵头建立一个全新的监督组织协调机构——内部监督委员会,此委员会将承担重要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党内监督及日常运作经营管理监督。通过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统一行使党内监督和对生产经营管理的监督职能,担负起全面监督的职责,发挥监督指挥中枢作用,统筹协调各类监督管理工作,实现党内监督、业务监督、经营监督的全覆盖,提高监督效率,形成监督合力。从而起到统筹和协调各类监督管理行动,提升监督工作的成效和协同作战能力,进一步提升整体的监督效益和执行力。

(2)间接资源:根据企业内部管理准则及内控体系框架,着力优化并全面完善监管协调及制衡策略,同时针对各种类型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控制,其中涵盖了构建规范化的决策流程、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机制则作为重要环节加以坚实推动。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形成多样化的监督主体:如纪律作风监督、巡视监督、审计内控监督、干部人事监督乃至工会民主监督等多元方式,以在不同阶段或场合实施不定期的党务监督及业务监督。从而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整个监督机制,以期达到优化组织结构设计与业务运营机制。

2.搭建监督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首先,我们需强化各项业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力度,建立监督成果共享的一体化运营机制及健全的反馈机制,搭建起全面且高效的协同管理平台;同时,着力构建各方监督主体间的多元化合作模式以及工作研判会议制度,以期实现各类资源的深度融合、信息流通的无缝对接以及成果分享的全面覆盖,从而打造出一个完整且有条不紊的监督工作体系。在充分利用监督联席会议这一强大推力的基础上,灵活构建监督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在召开相应会议之前,精准地汇编并整合来自各个监督部门的相关信息;通过在会场上各位职能部门负责人的交流互动以及彼此观点的碰撞,创造出一种思维火花的迸溅效应;同时,借助集体智慧的结晶,共同探讨各类问题,寻找最优解决方案,既确保了各监督力量的专业素养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也进一步彰显联席会议通过民主决定以及共识形成决议的权威力量,进而有力地推动监督工作的整体进程。

3. 建立量化考核制度,树立从严监督的导向

对监督效果评估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此明确监督方向。通过综合考量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年度考评的各项具体准则以及各个职能部门所应承担的工作职责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去分析判断监督过程,监督主体是否切实履行了其监管职责;而被监督的对象有没有按照正确的方式履行起他们的管理责任等关键性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起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量化考核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应该采取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互融合、组织内部及外部共同评定的多元化考评机制。要将这些考核的成果纳入到单位的绩效考核范畴之中,甚至将其作为判断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以及评先评优的关键性依据。

4.建立监督人才“基因库”,强化“大监督”人才队伍建设

大监督体系中的监督人才库是一个用于存储和管理监督人员相关信息的系统。它可以包括监督员的个人信息、工作经验、技能、培训记录等。这个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或组织实现对监督人员的有效管理、评估和培训。

鉴于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国有企业监督机构应结合实际选准配强专职监督人员队伍,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要重视监督人员的培养与储备,健全并执行定期教育培训制度,以思想信念教育、廉洁从业教育、党内规章制度、企业内控管理规定等内容为重点,采取培训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创造条件选送监督骨干参与专案调查或专项调查,将学习实践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和日常工作之中。在此基础之上,完善激励机制,在干部任用、评先评优上对监督干部给予政策倾斜,建立监督干部后备人才库,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保证监督干部的职业前景更加广阔。

结语

国有企业应当积极地运用并发展PPP模式的独特潜力,全面整合发挥自身在行政资源方面的优势,实施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联动机制,全面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公司治理与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以及盈利能力,从而打造出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大监督”系统框架,以实现有效规避可能出现在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多种风险,全力提升公司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石细松.国企构建“大监督”格局的思考[J].中国有色金属. 2022,(02).

[2]徐建,刘朋龙.大监督背景下纪检监察和审计协同联动监督路径及方法探析[J].审计与理财. 2022,(01).

[3]李守平.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能力[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012,(2)15.

[4]汪嵘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预算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21,(21).

[5]陈堃阳.国企纪检监察发挥监督作用的难点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科学,现代企业. 2022,(06).

[6]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成都:构建纪检监察与审计财会统计四方监督共同体,https://www.ccdi.gov.cn/, 2022.6.14.

[7]董章芳.国企基层监察部门“互联网+纪检监察”模式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