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缓凝浆配合比及制浆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8
/ 2

预应力缓凝浆配合比及制浆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胡安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摘要:在采用核电P·N水泥的前提下,通过试验确定其他原材料的种类和掺量,研制出符合灌浆技术要求的预应力浆体配合比;通过试验固化制浆工艺流程和过程参数,选出满足实际施工工况的制浆工艺。

关键字:预应力;配合比;制浆工艺;缓凝浆

  1. 概述及背景

国内某核电站采用双层安全壳,其内壳为带钢衬里的后张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分布有水平管、竖向管和Gamma管3种预应力管道。管道内贯穿有54根张拉钢束,需要灌注水泥浆以隔绝空气,避免氧化锈蚀影响性能。

  1. 原材料选择

2.1水泥

采用华润漳平P·N水泥,无假凝,有害物质检测情况如下:

项目

Cl-

S2-

NO3-

指标

≤ 200mg/kg

100mg/kg

500mg/kg

结果

30mg/kg

0.04mg/kg

5mg/kg

2.2 拌合水

采用现场官网水,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有害物质检测情况如下:

项目

S2-

NO3-

指标

100mg/L

500mg/L

结果

0.005mg/L

5mg/L

2.3 外加剂

采用科之杰的Point-400高效减水剂和Point-H2缓凝剂。

  1. 浆体性能要求

根据以往工程实践经验,浆体最主要的性能为流动性、泌水率、缓凝性主要性能参数如下:

缓凝浆

流动度

泌水率

凝结时间

即时

6h

10h

3h

24h

20℃初凝

5℃终凝

9~13s

≤14s

<25s

≤2%

全吸收

<50h

<80h

  1. 浆体配合比设计

4.1 缓凝浆设计

4.1.1水灰比的确定

为研究单一变量水灰比与缓凝浆性能的关系,不考虑其他因素对浆体性能的影响,初步固定其他变量如下:

环境

温度

原材料

温度

试验室

搅拌工艺

搅拌器

水泥

加入量

减水剂

掺量

缓凝剂

掺量

浆体

温度

20±2℃

冷却

至室温

二次搅拌工艺

一次搅拌4min

静置0.5h

二次搅拌3min

手持式

1200r/min

10kg

2.0%

0.3%

20±2℃

表1

试验得到结果如下:

水灰比

即时流动度(s)

泌水率

3h

24h

0.29

12.92

0%

全吸收

0.31

12.30

0%

全吸收

0.33

11.98

0%

微量残留

0.35

10.78

0.6%

少量残留

可知:①随着水灰比增大,浆体流动度秒数明显减小。②考虑泌水率指标,在满足流动性要求的前提下,确定水灰比为0.31。

4.1.2 缓凝剂掺量的确定

在水灰比为0.31时,研究缓凝剂掺量与浆体性能的关系,结果如下:

缓凝剂掺量%

流动度(s)

泌水率

20℃初凝时间

即时

6h

10h

3h

24h

0.1

12.89

21.34

39.38

0%

全吸收

11h:17min

0.2

12.69

17.41

28.35

0%

全吸收

22h:55min

0.3

12.30

16.02

22.19

0%

全吸收

34h:32min

0.4

12.25

14.47

16.68

0.6%

全吸收

41h:12min

0.5

11.80

13.51

14.13

0.6%

全吸收

49h:35min

可知:①缓凝剂掺量对浆体即时流动性影响较小,但对后期流动性影响较大。②缓凝剂掺量对浆体泌水率有一定影响,从泌水率出发,选取缓凝剂掺量范围为0.1%~0.3%。③缓凝剂掺量对浆体凝结时间有显著影响。从凝结时间应选取缓凝剂掺量范围为0.2%~0.5%。综上,建议缓凝剂掺量选取范围为0.2%~0.3%。

4.1.3 减水剂掺量的确定

在水灰比为0.31时,研究减水剂掺量与浆体性能的关系,结果如下::

减水剂掺量%

流动度(s)

泌水率

20℃初凝时间

即时

6h

10h

3h

24h

2.0

12.30

16.02

22.19

0%

全吸收

34h:32min

2.1

12.17

14.76

20.53

0%

全吸收

34h:52min

2.2

11.50

13.59

18.51

0%

全吸收

35h:41min

2.3

11.16

12.96

16.07

0%

全吸收

36h:38min

2.4

10.67

12.54

14.56

0%

全吸收

37h:45min

2.5

10.09

12.09

13.94

0.6%

微量残留

39h:08min

2.6

9.52

11.98

13.68

1.2%

少量残留

41h:07min

可知:①减水剂掺量对浆体流动度存在显著影响,但均满足要求。②减水剂掺量对泌水率存在较大影响。随着减水剂掺量的提高,浆体泌水率逐渐增加。③减水剂掺量对浆体凝结时间也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如缓凝剂显著。综上,建议减水剂掺量选取范围为2.0%~2.4%。

4.1.4 减水剂、缓凝剂最优掺量的确定

确定水灰比、缓凝剂和外加剂参量,经验证,试验结果如下:

序号

减水剂

掺量%

缓凝剂

掺量%

流动度(s)

泌水率

20℃初凝时间

即时

6h

10h

3h

24h

1

2.2

0.27

11.79

13.22

14.56

0%

全吸收

33h:17min

2

2.3

0.25

11.17

13.84

15.58

0%

全吸收

30h:23min

3

2.4

0.23

10.47

12.97

15.16

0%

全吸收

28h:04min

经过不同批次水泥的大量试验,配合比3的复现性优于1、2,最终确定减水剂最优掺量为2.4%,缓凝剂最优掺量为0.23%。

4.1.5 缓凝浆配合比

确定缓凝浆质量比为:

水灰比

水泥

减水剂

缓凝剂

0.31

1

0.024

0.0023

5.制浆工艺

5.1 制浆设备

采用中建机械有限公司的预应力搅拌设备,主要技术参数如下表:

5.2 搅拌时长的确定

经验证,上机二次搅拌装置(功率4×4kw,转速1490r/min)搅拌2min即可达到试验室二次搅拌3min的浆体效果。

一次搅拌时长分别设为2min、3min、4min,试验结果如下:

组别

水胶比

实际质量比kg

水泥下料时长
s

一次搅拌
时长min

二次搅拌时长min

出机温度

出机流动度s

a

0.31

696:216:16.65:1.61

229

2

2

19.8

12.12

695:217:16.69:1.61

226

20.5

11.66

694:215:16.99:1.61

212

21.2

10.53

b

694:219:16.64:1.61

210

3

20.2

10.61

696:216:16.64:1.61

220

20.5

10.37

695:215:16.78:1.61

212

20.5

10.63

c

694:215:16.64:1.61

230

4

21.4

10.48

694:216:16.64:1.61

221

21.0

10.77

693:217:16.65:1.61

229

22.0

10.29

试验结果表明:a组出机流动度普遍较差(未搅拌充分),且波动较大;b组、c组浆体出机流动度较稳定,且差距不大,基本一致。

确定缓凝浆搅拌时长为一次搅拌时长3min、二次搅拌时长2min。

5.3 验收试验

按照已确定的缓凝浆配合比和搅拌工艺进行验收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序号

水灰比

实际质量比kg

(水:水泥:减水剂:缓凝剂)

1

0.31

215.5

695.3

16.64

1.61

2

217.1

693.1

16.67

1.61

3

216.7

694.1

16.64

1.61

序号

出机温度℃

流动度s

20℃初凝

5℃终凝

泌水率

即时

6h

10h

3h

24h

1

21.9

10.48

13.02

18.97

21h:02min

51h:22min

0

全吸收

2

20.3

10.58

13.12

19.25

21h:06min

51h:28min

0

全吸收

3

19.9

10.74

13.26

19.44

21h:11min

51h:13min

0

全吸收

6.总结与分析

①预应力浆体性能的影响因素较多,环境温度、原材料温度、搅拌工艺和时长的变化,都会导致浆体流动性能、凝结时间等发生较大波动,试验时应严格控制影响因素,研究出单一变量与浆体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②泌水率和流动性是预应力浆体的两个重要性能,但试验过程中会发现这两个性能是矛盾的:追求最佳流动性势必会造成泌水率的提高,而追求最低泌水率则必然会损失浆体的流动性能。两者之间的平衡是配合比设计的关键。

③减水剂和缓凝剂均能改善缓凝浆的流动性,根据流动性限定减水剂的掺量范围时,应充分考虑到缓凝剂对流动性的影响。

④水灰比和减水剂掺量均能影响缓凝浆泌水率,但相比之下,减水剂的影响更大。可以适当提高水灰比、降低减水剂掺量,从而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降低浆体泌水率。

⑤缓凝浆上机试验流动度损失较试验室快,凝结时间同样有所缩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原材料计量偏差控制。工程应用上通常采取计量负偏差,误差较大时还能通过补充投料保证质量。而外加剂的微量减少会造成浆体后期流动性损失略快,前期试验可考虑该方面影响。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