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害防治技术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1
/ 2

玉米病害防治技术探究

梁旭忠

涿鹿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河北张家口075600

摘要:我国玉米种植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种植技术落后、病虫害问题严峻等,尤其是农户在病害防治方面存在很多误区,会对玉米种植质量与产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农户对于玉米种植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长此以往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气候比较凉爽的地区,特别是北方,比如西北、东北等地方。发病时间主要是玉米抽 穗开始,先从下部叶子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当田间湿度变大时,就会产生黑色的霉素,分生孢子或者菌丝 形式附于病残体上,通过气流进行传播。发病的条件是在气温20~25℃时,湿润度达到90%时,是易发阶 段。主要的防治措施就是选择优良的品种进行种植,播前增加磷钾肥,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期间也可以进 行人工的摘叶,把已经产生斑点的叶子摘除,达到防治传染的目的;也可以用农药进行防治,适宜的防治药 剂是弯孢菌叶斑病可用50%百菌清、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400~500倍液:大斑病可用50%多菌 灵、75%代森锰锌等药剂500~800倍液,间隔5~7d喷1次。连续喷2~3次。

2玉米镰刀菌苗枯病

从种子萌芽到3~5叶期的幼苗多发,病芽种子根变褐腐烂,可扩展到中胚轴,严重时幼芽烂死。幼苗初生根 皮层坏死,变黑褐色,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仅有少数次生根。茎基部水浸状腐烂,可使茎基部节间整齐断 裂。叶鞘变褐、撕裂,叶片变黄,叶缘枯焦,心叶卷曲易折。通常无次生根的病苗死亡,枯死苗近地面处产 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有少数次生根的成为弱苗,底部叶片的叶尖发黄,并逐渐向叶片中下部发展,最后 全叶变褐枯死。病苗发育迟缓,生长衰弱。严重时各层叶片黄枯或青枯。

病原菌随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菌源,玉米种子也带菌传病。玉米苗期持续低温多雨是 苗枯病发生的主要诱因,此种气象特点导致春玉米发病较重。夏玉米出苗期间气温较高,降雨少,天气晴 朗,苗枯病轻微。病苗率与种子带菌率成正相关,种子带菌率高的,发病严重。砂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 瘠薄土壤、多年重施化肥而板结的土壤发病均重,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发病较轻。连作田块,偏施氮肥, 磷、钾缺乏的田块,以及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地势低洼、湿度高的田块,发病较重。播种过深,玉米出 苗时间延长,或苗期虫害严重,造成幼苗伤口较多时,苗枯病也趋于严重。

种子处理早期用温汤浸种法,玉米种子先在18℃~20℃的水中预浸4小时,然后移入60℃的热水中浸5分钟。 药剂处理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0.3%的用药量拌种,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 剂500倍液浸种。用含有有效杀菌剂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使用方便而有效。

3玉米纹枯病

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 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 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 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 团,形成小菌核。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后病部产生气生 菌丝,在病组织附近不断扩展。菌丝体侵入玉米表皮组织时产生侵入结构。

药剂防治、用浸种灵按种子重量0.02%拌种后堆闷24~48小时。发病初期喷洒1%井冈霉素0.5kg对水200kg 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 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或50%速 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

4黑穗病、黑粉病

黑穗病和黑粉病近年来有上涨的趋势,主要分布西北和西南丘陵地带。主要是种子产生胚芽后,遭到病原菌 的侵染,并随着种子的生长而生长,知道抽穗期才显现。主要的表现就是穗变黑、短粗,外观为球形,没有 花丝,当气温潮湿时,会产生粘稠的感觉。当果穗苞叶自行裂开,就会产生大量黑粉。有的则是过度生长, 不结实,有的则是畸形生长。这种病一般都是幼苗时期侵染,除了在前期加强栽培管理和预防外,也可用2% 立克秀或20%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2%拌种进行预防。

5空秆

我们经常见到的植株不结穗或者结穗却没有籽粒,一般的空秆在幼苗期基部为圆形,叶子发紫。订单浓绿发 紫,叶脉相间有白色透明的斑点或者条痕。一般空秆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有秆没果相当于劳而无获。 玉米产生空秆有多种诱因:一般都是发穗期间缺乏碳、糖等有机营养,如过度密植、播种过早、播种深浅不 一及施肥不均等都会造成空秆。要解决玉米空秆,首先要在玉米品种选育或引种,选用适合当地的综合性状 好的品种。如北京北部山区春玉米现以掖单13为主,平原地区春玉米以农大60、沈单7为主。平原地区夏玉米以唐抗5、90-1等综合性状好、丰产、稳产性品种为主。其它地区应因地制宜确定适合当地的品种;还可 以平衡施肥,合理浇水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并补施微肥。加强拔节孕穗期管理, 遇高温干旱天气及时浇水,满足雌、雄穗对水分的需要,遇阴雨连绵天气要及时排涝,并进行人工授粉。

6玉米虫害

虫害是很多农作物病的来源,玉米也一样。玉米主要的虫害并有蛀茎夜蛾、旋心虫、切根虫、玉米螟、黏 虫、棉铃虫、蚜虫、玉米叶螨等,我们就简要讲讲常见的蛀虫和粘虫。其中粘虫主要危害玉米收获后粘虫转 移到玉米上,如果不及时防治,粘虫将会将玉米叶片全部吃光,要防治粘虫,最好在六月底七月初小麦收割 前进行。而玉米蛀虫体长5~6m,主要吃食玉米植株,一般的成虫在白天取食,具有假死性,大部分在松散 的玉米表地产卵。而幼虫一般在苗的基部取食,潜伏在根基周围,在玉米苗期幼虫能够对多株产生危害,使 叶面产生排孔,形成花叶,造成萎蔫枯心或者枯心苗,甚至能够使玉米畸形,无法正常结果。主要的防治方 法就是具体是通过合理轮作的方式使连茬种植的现象得以避免,将危害降低,也可通过适当的药剂进行防 治。

7玉米全蚀病

玉米全蚀病是一种传统的病害,幼苗期染病并不明显,抽穗期间上部开始出现症状,刚开始叶的边缘泛黄, 慢慢向中间蔓延,最后整体变为黄褐色,严重时根部腐烂,须根减少,根部属于子囊菌,一般在土地里能够 存活3a,主要重播途径就是通过土壤蔓延,危害玉米整个生育期和成长期。主要的防治方法就是选用合适的 抗病品种,或者收获时将根部翻出来烧掉。为提高玉米产量,确保正常生长,应该因地制宜选抗病杂交种, 合理布局。提高土壤肥力,科学施肥。应重视施用农家肥,克服偏施氮肥,追施多元肥和复合肥,特别要注 意增加锌、钾肥的数量。提高田间栽培管理水平,压低菌源。叶斑病菌会在病残株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侵 染来源,所以要在玉米收获后及时秋翻,将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翻埋土中,适时早播,促进早熟,建立无病 制种、繁种基地,提高农作物幼苗质量;药剂防治相对而言是一种辅助手段,由于在病害期间防治困难较 大,所以只能选择药剂防治。

参考文献

[1]安小英.常见玉米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措施浅析[J].南方农业.2022(12)55-57.
[2]马姜静.玉米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新技术应用研究[J].黑龙江粮食.2021,(12)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