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琅琊台遗址价值评价及发展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2
/ 4

山东省琅琊台遗址价值评价及发展建议

刘源萍 胡卫军 祁慧雯  齐秀锦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吉林省长春市130012

摘要:琅琊台遗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为一处秦汉时期夯土遗迹,经由多次考古发掘,该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章以琅琊台遗址为研究对象,根据琅琊台大台基遗址的特征进行探索,搜集有关遗产价值类的文献,并综合总结出该遗迹的价值评价体系。基于此,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评价;琅琊台

引言

随着学术界对文化遗产认识的深化,其价值评估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完善。具体演变趋势表现在:评估标准体系化,如陈耀华就指出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层次性和整体性[1];评估对象复杂化,即对文化遗产种类和内涵的逐渐丰富,不断增加如混合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新型”遗产类型;评估因素具体化,开始考虑到各利益相关者评估的差异性,以及遗产价值的可变性[2];评估方法科学化,展现出多样性和交叉性,开始大量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条件价值评估法、德尔菲法等。这些方法的使用对于准确评估文化遗产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琅琊台遗址,它主要由大台基遗址、小台基遗址以及周边环境组成,形成了琅琊台风景名胜区[1]。近年来,学者们对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类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易红、蔡晴将风景名胜区(或其中的部分)划分为文化景观类型的第三类“关联性文化景观”[3],赵智聪也认同这一观点,但她认为由于世界遗产划分的不排他性,风景名胜区与“有机进化景观”也紧密相连[4],此外,也有学者将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区域景观”[5]。这些观点基本都将风景名胜区与文化景观的类型联系起来,与早年间如谢凝高[6]、王秉洛[7]等将风景名胜区划分在文化遗产的“遗址”类别或自然文化双重遗产的观点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西方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对文化与自然二元割裂遗产概念的反思,提出了文化景观类型的历史进程,也体现了国内学者将中国独特的“天人感应”等东方价值融入世界遗产体系的不懈努力。因此,在东西方观念相互碰撞、吸收和创新的时代格局下,本文将综合考虑文化景观、风景名胜区等概念,利用定性研究方法,筛选出影响因子,初步构建涉及琅琊台遗址层次性和整体性的价值评估体系。

一、琅琊台遗址特征简介[8]

琅琊台坐落于山东省东南沿海的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三面环海、四季分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海洋资源、温和宜居的气候,共同构成了琅琊台迷人的海光山色自然景观。

琅琊遗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齐国时期,它是齐国重要的祭祀场所,文献记载“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到了秦代,设立了琅琊郡和琅琊县,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东巡郡县,“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还遣方士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到海中求取仙药,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始皇由芝罘复过琅琊,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携少子胡亥自会稽渡海再登琅琊,因仙药不得,死于沙丘。胡亥即位,于元年(前209)东行郡县至琅琊,登台刻诏书于始皇帝所立刻石旁。汉武帝时期,曾三次登临祭祀,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南巡,从海上北至琅琊,祠神人于交门宫。汉孝宣帝、东汉明帝皆曾行幸琅琊,礼祀四时主。由此可知,琅琊台是秦汉时期重要的祭祀地点。

遗迹的主体——大台基遗址坐落在海拔183米的琅琊山山顶,处在琅琊台景区的中心位置。大台基遗址是秦汉时期大型夯土建筑,是秦始皇“发三万户”[9]修筑的皇家工程。大台基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形,最上层台基东西长约61米、南北宽约39米[10]。在大台基的南北两侧仍残留长条状夯土,其中南坡夯土铺设更宽且铺设角度倾斜,行走更加便捷。据推测,南坡曾经是一条重要的通行之路。大台基遗址残西侧壁面仍旧可以观察到厚度8厘米左右、均匀的夯层,土质坚硬,夯面平整。这些特征对于研究秦汉时期大型夯土遗迹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除了本体建筑,大台基还附属有三列并排的排水设施,由入水口、地下管道和石砌地漏构成。排水沟自北向南倾斜,经管道排入水池,管道由一头大、一头小的圆筒形陶管逐节套接组成,管道与夯土之间铺设一层红褐色黏土,起加固和防渗作用,在水沟与水沟交界处有带镂孔的方砖,起到过滤作用。在大台基遗址的南侧发现的9座窑址及其附近出土的大量饰有绳纹和瓦棱纹的板瓦、筒瓦,铺地砖,卷云纹瓦当以及“千秋万岁”瓦当(图1)涉及战国、秦及西汉三个时期,体现出时代和文化差异,类型丰富且特征鲜明。

作为历史上的著名遗迹,琅琊台遗址保留了大量有据可考的文物珍品,其中包括琅琊石刻、秦二世诏书、唐开元进士熊曜的《登琅琊台观鈤赋》、宋代大词人苏轼的《书琅琊篆后》跋文、明万历颜悦道《登琅琊述碑》等(图2)。

   

图1图2

图3 琅琊台遗址规划测定图

二、琅琊台遗址的文化景观价值

根据琅琊台遗址的性质和类型,本文将其价值构成分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

(一)历史价值

在与自然的互相交融的影响下,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以及劳动群众遗留下了大量的人文遗迹,同时也在历史、政治等精神层面留下了宝贵财富,这些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沉淀在山水之间,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价值。根据考古资料证实,琅琊台台基建造于秦始皇统治时期,后历代帝王频繁登临或举行祭祀,逐渐形成了以台基为核心的琅琊台遗址范围。因此,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二)艺术价值

琅琊台遗址的美感大致可以被分为几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遗址所处的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东南海滨呈现出一幅山水交融的壮丽画卷。自然景观的丰富多样,与高台建筑、石刻石碑,造就了一种和谐的整体景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美。在微观层面上,遗址中细节丰富的单体建筑风格以及出土的瓦当窑址都展现了古人精湛的设计之美。石碑石刻更是艺术之美的结晶,不仅从碑身、碑体雕刻和书法艺术中体现出独特的美感,而且书写内容所体现出的文字之美更是不可忽视。此外,遗址中流传的神话传说也呈现了文学创作的美感,使整个地方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三)科学价值

琅琊台遗址也具有科学价值,可以从两方面来阐释。在短时间内,依托于山体构建的琅琊台台基遗址所包含的土木结构建筑、陶水管的铺设,以及大台基遗址附近的秦代窑址遗址,呈现出秦汉时期的高台建筑及其配套设施的生产生活技术水平。而从长时间来看,秦汉时期的大型夯土台建筑经历了从初步建造,到中期荒废,再到明清时重新修补[11],这个过程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工艺演变和技术进步,是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补充和完善。

(四)社会文化价值

以琅琊台风景区为例,它代表了齐鲁大地的海洋文化特色[12]。这种文化特色不仅可以提升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也可以成为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一部分,丰富当地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同时它吸引了外地游客前来旅游,了解当地文化的特色,进而促进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五)生态价值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保护地类型,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水乳交融是其最为显明的特征。总体上,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就是文化景观,因为它很好地反映了一种或几种“人与自然的关系”[13]。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价值是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结果。琅琊台遗址所包含的风景区,展现了与自然因素的紧密联系,与周围的地质、地貌、植被、水体、气象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琅琊台遗址价值评价及发展建议

(一)琅琊台遗址价值评价表

在笔者充分阅读和研究文献记录的基础上,并结合多次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出了琅琊台遗址价值评价表,如表1所示。

表1                                       琅琊台遗址价值评价表

评估指标

评估标准参考

历史价值

A. 历史久远度

主要的历史时段可以划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汉代之后的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

B. 历史地位

遗址在同时期遗址中或特定时期、特定地域或特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或作用

C. 遗址规模

两个维度评估:大台基遗址的规模判断以及风景名胜区的规模判断

D. 遗址完整性与保护状况

对于遗产价值的“完整性”判断

E. 历史考证或补史

主要考虑是否填补历史记录空白、修改错误历史记载、证明史实存在等方面史学价值

科学价值

A. 科技水平

在宏观上,是否代表一个时代的综合技术水平;在微观上,建筑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生产技术等水平评估

B. 学术研究价值

可以划分为一种新的文化的起源、一种具有典型性文化的代表或者普通文化代表三种程度

C. 实用和功能性

参考同时代以及历史时期对比得出大、中、小水平

艺术价值

A. 创造性

评估建筑设计价值,可以划分为整体极高审美价值、某一项一流和普通三种程度

B. 丰富度

a. 文物古迹

分为珍稀度、数量类型和审美价值几个角度进行评估

b. 非遗、传说

对非物质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说仙话等评估

C. 整体景观特色

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结合度评估

社会/文化价值

A. 文化理解与认同价值

在精神情感上是否是当地文化起源的载体,具体划分为体现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体现当地非主流文化特色、没有体现

B. 文化自信

划分为强烈、较强、一般几个评判标准

C. 品牌价值

评估国际、国内知名度

D. 旅游、产业价值

a. 旅游环境承载力

b. 交通便利度

c. 市场潜力

d. 服务与开发水平

生态价值

A. 遗产与自然环境和谐程度

从生态角度评估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情况(区别于从美学角度评估的艺术价值)

B.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

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评估

C. 生态保护状况

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二)分析与建议

琅琊台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它拥有充沛的景观资源,成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为当地政府和民众带来相关产业的经济收益。

然而,琅琊台遗址的保护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供讨论与批评。

首先,对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完善度亟需提高。作为一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重视物质层面而忽视了文化价值,过度追求经济发展也导致了开发过程中的破坏。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开发方式变得更加科学,但之前的破坏已经无法逆转。

其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与当地民众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未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实地考察发现,虽然遗迹及周边环境已经纳入建设规划,但是土地使用性质不明确,土地利用现状错综复杂,当地民众并未参与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例如,一些民众在建设控制地带从事农业种植,周边的自建建筑也显得杂乱无章。这不仅影响美感,对文物本体的破坏也不容小觑。究其根本,在于当地民众没有获得看得见的利益,导致他们对文物保护并不关心,威胁了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同时也给文物管理部门造成工作的不便。

最后,对文化景观资源的展示教育与传播方式有待开发与完善。只有通过展示与传播,文化才能得以保护并实现传承。需要提高当地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并深入挖掘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展示内容,结合先进的传播方式,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因此,为了推动琅琊台遗址的保护与发展,当地政府与民众应不断提高对风景区文化景观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有关法规条例,加强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和管理工作。当地政府可以牵头组织文物部门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和规范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并加强监督。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深入发掘文化景观资源背后的价值,为其保护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其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最后要关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琅琊台作为青岛市的重要文化资源,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相互融合使其具有极大的价值,对于当地的文化、经济等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文化景观造成了不可忽视和难以逆转的影响与破坏。因此,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发展,强调其精神文化内涵并增强普遍的保护意识,对于相关工作人员仍是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由于琅琊台遗址的文物主体是大台基、小台基,主要文保范围是琅琊台风景名胜区以及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因此研究主要对象也针对于琅琊台风景名胜区来进行


[[1]] 陈耀华.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及其保护利用[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张柔然.建立世界遗产价值评估与监测体系的探讨[J].城市规划,2011,35(S1).

[[3]] 易红. 中国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2016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研究

[[4]] 同2。

[[5]] 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5(02).

[[6]] 谢凝高.谈国家风景名胜区[J].规划师,1994(03).

[[7]] 王秉洛.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及其所处环境的分类价值,见: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 材料来源于青岛市黄岛区博物馆。

[[9]] 《史记·秦始皇本纪》“乃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

[[10]] 吕凯,彭峪,李祖敏.秦皇汉武东巡地海上楼台现真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6-01(005).DOI:10.28131/n.cnki.ncshk.2023.002404.

[[11]] 于法霖.明清时期重修琅琊台研究[J].文物天地,2022(06).

[[12]] 张树枫.简论琅琊台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海岸工程,1999(02).

[[13]] 赵智聪,刘雪华,杨锐.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认知与保护问题识别[J].中国园林,2013,29(11).

\

① 刘源萍(1999-),女,山东省青岛市,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硕士研究生,博物馆学、文化遗产。

② 通讯作者 胡卫军(1978-),男,黑龙江省大庆市,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文博遗产系教授,博物馆陈列展

览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萨满文化艺术。

③ 祁慧雯(1998-),女,浙江省绍兴市,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硕士研究生,新石器考古。

④ 齐秀锦(1998-),女,山西省汾阳市,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硕士研究生,新石器考古。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考古遗址文化景观的生态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2B180)的阶段性成果。

“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Supported by Graduate Innovation Fund of Jilin University“)——“山东省琅台大台基遗址保护规划”(项目编号:2023CX147)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