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在CNAS认可中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3
/ 2

实验室在CNAS认可中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李秀珍    包萍

济南市计量检定测试院   山东济南  250001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物质的要求水平也越来越精确,因此,大众对各种消费品在质量方面的要求也相应递增。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逐步降低对有害物质的限量,这对检测检测机构检测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类机构出具的实验报告,要更加公正、专业且具有权威性,以便加强产品质量层面的安全管理。在我国,经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实验室,其权威性较高,且受到了专业人士的广泛认可。但实验室在检验检测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风险,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实验室在CNAS认可中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实验室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实验室;CNAS认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引言

伴随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消费品质量安全已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通过技术规范的制定,使得国内消费品的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证。伴随欧美等国家,对有害、有毒物质限量的逐渐降低,从而对公共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检测方面,不仅要做到快速、准确,还应出具较高可信性、权威性及公正性的试验报告[1]。鉴于上述情况的存在,作为公共检测机构,需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风险管理,建立更加科学、严格且规范化的质量安全体系,做到对潜在质量安全的有效防控和规避,进而推动检测机构的长远、稳步发展。在CNAS针对检测/校准实验室的认可准则中,明确提出了预防措施的要求,即为:实验室需通过采取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及监控等的防控措施,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2]。当前,在实验室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方面,其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是由宏观方面开展的理论性研究,涉及微观层面的深入剖析和细化实践方面的研究,均相对较少,也并未给出具体性的改善措施及实践指导[3]。本文通过结合质量安全中的风险点,对实验室管理中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比较具备针对性的建议和预防措施,希望能够做到对潜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使实验室的风险应对能力同步提升,推动实验室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实验室管理中的风险点

在实验室生产经营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其风险管理的高效、科学及规范性,需加强对各类风险事件的有效识别,通过分析评估,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高检验检测水平。目前,实验室中常见的风险事件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人员风险

在实验室风险管理中,关于人员的风险管理,是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重要内容。人员的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并且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与此同时,作为参与者,实验室人员应当结合自身岗位中的风险开展有效判定,进而做到对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获得较为理想的风险评估效果。管理者,在实验室的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作为质量检测者,其对于综合管理风险所产生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在实验室管理中,人员对各种仪器、设备的应用情况应清楚明了,对易耗品保存及使用情况,也应清晰了解。但是由于缺乏较为系统和专业性的风险管理知识,上述人员在本职工作开展期间,无法及时有效的察觉潜在的风险事件。因此,需通过提高实验室人员相关的风险知识水平,不断完善其风险防控意识,从自身岗位做起,并由基础岗位入手,推动风险防控工作的全面化、细致性开展。

(二)仪器设备方面

在CNAS认可的实验室准则当中,明确规定了测量设备、检测仪器等的使用要求和规范,CNAS认可的实验室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其性能需在符合检测标准的前提下方可应用。另外,在使用仪器设备之前,需由计量部门的专业人员对其开展检定校准,检定校准合格后,经确认后方可使用。在仪器设备运行期间,若出现较大故障,在对其维修处理之后,为防止存在计量风险,仍需要由有关部门进行再次检定校准。对于部分性能不稳定、使用频率较高、使用方法不当、使用时间延长,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的设备,计量性能不可靠,出具的数据可行度降低;另有的设备因检定和校准的周期较长,再次使用后,也会出现较大的数据偏差。在实验室开展相关项目检验检测中,玻璃仪器的应用较为常见,玻璃仪器在使用期间极易出现交叉污染,此种情况的存在也是很容易被相关人员所忽略的重要方面。

(三)标准物质

在实验室使用的标准物质购买、领用、入库期间,均应严格依照相关规定或规范进行操作。标准物质购买期间,需明确标准物质的生产厂家及其性能,确保所采购的标准物质与实验室实际需求一致,确定为合格标准物质,并能够达到实际的检验检测要求。标准物质入库期间,需明确其证书和外包装标识,并保证其保质期和有效期标识准确,并在合理的使用范围之内。在标准溶液及其他物质制备的操作期间,需结合产品情况贴上其对应标签,以便能够对标准物质溶液特征和用途等做出准确、详细说明,便于后期正确、合理应用。

(四)标准方法

在开展检验检测操作期间,作为操作者需严格依照规程规范的要求开展,比如,在测定人造板含水率时,应确保其称量时间间隔在6h左右,以便提高其称量的准确性。在开展具体检验检测期间,应始终保持与标准要求一致,减少或避免潜在风险事件的发生;另外,在实验室方面,还需对执行标准的细节做好监督,确保可识别风险能够有效控制。

(五)环境风险

在实验室风险管理中,还包含环境方面的风险。检验检测工作对于环境的要求不同,有一部分仪器设备对环境的要求较为严格,如噪音计的检测要求在整个活动中,温度要求在(23±3)℃范围中,超出该范围所导致的实验数据的偏差,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可信度;灌装机的检测中对检定介质温差有明确的要求,实际检验检测中经常容易忽视;砝码的检定校准中对实验室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环境的变化也成为了实验室中比较常见的风险点。

三 实验室风险管理

(一)明确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

在实验室中,开展风险管理期间,应对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加以明确,确定相关风险点的责任人,明确实验室人员的分工与职责。作为质量技术的负责人,应将风险管理的职责及其重要性,宣贯至每位实验室人员,引起重视,提高检验检测工作的责任心。

(二)增强相关培训,提高风险意识

作为实验室风险管理者,应定期开展风险培训,加强人员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另外,还应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将新型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案例及评估方法等加入到培训当中,提高员工对实验室风险预防和控制策略的了解,在面临风险事件时能积极应对,减低甚至减少因风险而带来的损失。

(三)加强质量监督和考核

实验室管理期间,应制定明确的的质量工作计划,积极落实,对有关工作流程做到加以规范,明确质量管理的考核标准,及时调整改进质量监督计划。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针对风险管理的内容开展定期检查,对已发现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汇总,及时考核工作完成情况,结合监督和考核结果,进一步改进风险管理方案。

综上所述,实验室在风险管理中,防患于未然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仍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在CNAS认可中,对实验室风险管理的涉及点相对较多,牵涉到工作的多方面,通过有效识别、分析、评价以及控制风险点,采取科学化的预防策略,保障实验室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实验的室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持续改进,要通过不断的摸索,积极的创新,提供行之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办法,实现实验室真题管理水平的优化,进而推动实验室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艳娜,张贵生,何刚.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动力学仿真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10):6.

[2]黄瑛,徐永安,何晟煜.以风险思维管理食品检测实验室[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8):7.

[3]王明强、芮晓庆、陈顺浩、郭在云.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的风险管理[J].化学分析计量,2020,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