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优质啤饲大麦发展浅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4
/ 3

腾冲市优质啤饲大麦发展浅议

冯怀斯1    谢芹芳2  张正志2  张彦昌2

1.腾冲市种子管理站

2.腾冲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要:大麦是我冬季农业发展中重要的优势作物,是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在当前发展中存在品种退化、管理粗放、用肥单一、缺乏深加工、效益不高等问题。在今后生产中,以搞好示范、加快推广、强化培训,提高素质、精深加工、促进转化,使我大麦产业步入快速、高效、健康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大麦、生产现状、发展展望、发展对策。

1腾冲市大麦生产现状

大麦是我冬季主要小春作物之一,其面积仅次于油菜的第二大作物,在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搞好大麦生产对促进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全大麦种植面积21万亩,单产251千克,总产5.27万吨,占全播种面积16.9%。主要种植品种为V24、94DM3、保大麦6、7、812、13、腾云麦4号和云大麦2号等多棱和二棱啤饲大麦品种。经多年的发展,大麦已成为我主要的夏收粮作,在科技推广上,基本实现了优质大麦区域化布局和良种化推广,种植区域从北部固东、明光、滇滩、猴桥、界头、曲石扩展到中南部腾越、中和、清水等全18个乡镇。

2腾冲大麦生产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2.1有良好的资源优势

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均较充余,耕地详查面积122.36万亩。三大水系贯穿全主要坝区,冬春水源充沛,有效灌溉面积大,耕地质量较好,有独特的火山熔岩台地和养分含量丰富自然肥力较高的火山灰土。中南部乡镇小春复种指数较低,冬闲田地多,种植大麦有利于加快这一区域的冬季农业开发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有适宜大麦生长的气候条件,我多数坝区年均温在1415,常年降雨量在1400mm左右,冬春光照充足,霜期较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18个乡镇均可种植大麦,种植大麦比种植小麦可提早成熟一个节令,有效地解决了小麦收获季节被雨淋,丰产不丰收的被动局面,大麦基本取代了小麦,调整了作物结构。

2.2有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腾冲大麦种植历史较长,在生产过程中,群众已积累丰富的种植经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健全,已形成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18个乡镇农科站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同时得到省市农业科技部门长期以来的支持和指导,为大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3有广宽的市场前景

根据2021年统计资料分析,当年全玉米总13.8万吨和麦类总产5.27万吨相加总产仅19.07万吨,如果再加上其它小春粮豆总产1.1万吨,当年能够用做饲料的粮豆总量为20.07万吨,还需调入10.9万吨饲料粮,上述简单分析看出,我饲料粮缺口巨大,优质啤饲大麦开发潜力很大。

2.4大麦新品种推广取得成效

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引进小品种进行多点试验,承担区试,新品种展示、生产试验、举办高产示范样板,选育出了新的一代优质、高产、抗病的二棱多棱大麦品种。经多年的努力,2020年我们自己选育的腾云麦4号品种取得了中国农业农村部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登记编号为GPD大麦(青稞)(2020)530030。

2.5优越的惠农政策

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农业投入资金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有效提高抗灾防灾能力。国家实行农机具补贴,推进农业向机械化发展,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农业直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极大地鼓舞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大麦产业上采用农民出一点,国家补大头的方式为农民种植大麦进行灾害保险,解决农民因灾害而承受极大损失的负担。优越的惠农政策,加快和促进了大麦产业的发展。

2.6开辟饲料用粮的新途径

随着我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单以玉米为主的精饲料、质和量均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急待开辟饲料粮食的新途径。大麦具有早熟、抗旱、耐盐、耐贫瘠和丰产等生物学特性。大麦青稞全株青贮后绿色植株粗蛋白质4.6%,比青贮玉米2.3%高出近一倍;粗脂肪含量、粗纤维的消化率也比较高,可以达39%和54%,远高于苜蓿,品质优于青贮玉米,营养成分与优质饲草苜蓿基本相当,且具有很好的适口性和饲用价值,故发展高蛋白、高赖氨酸饲料大麦是开辟饲料用粮的极好途径,也是必由之路。

3存在问题

3.1市场因素

一是大麦市场疲软,市场的随意性波动较大;二是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有逐年升高趋势,生产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不高;三是临时外出劳务市场需求较大,人员紧缺,工时费倍增,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低落,甚至抛荒现象日趋严重,产业发展十分严峻。

3.2整体栽培技术水平还不高

近年来我优质大麦面积发展较快,高产的大麦为群众带来较好的效益,但我大麦生产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品种退化、抗性衰退、病害突出、单产降低;二是麦田管理比较粗放,种植节令过迟、播种质量不高、缺塘断垄现象突出,病虫草害严重;三是大面积田块普遍施肥不足,用肥单一,缺钾少磷的现象比较突出,单产难以提高;四是无大麦深加工,大麦生产的附加值低。生产整体水平提高却相对迟缓,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培训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到位,致使全

大麦平均单产仍停留在251公斤的水平。

4发展对策

4.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腾冲作为农业生产大县,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大麦已成为冬季农业生产的主导作物,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已凸现出合理的格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是农民增收致富中不可替代的一大优势产业;二是一个地方的农业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些主要矛盾,针对我农业生产中的存在问题,加快啤饲大麦的发展是一个牛鼻子工程,是因地制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4.2培植骨干品种

为使我粮食持续稳定增长,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是农业增效、粮食增产的最基础材料,在今后的生产工作中,需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不断引进大麦新品种做引种观察试验、组织安排区域试验、新品种展示、良种繁育等工作。一是通过试验、示范,选育大麦新良种,进行高产示范,以典型引路,通过样板带动、辐射,促进全大麦单产提高,增加总产。二是紧紧围绕大麦三改搞突破,即:高杆改矮杆、多棱改二棱、低产改高产,最终实现全大麦的持续丰产增收。

4.3搞好示范推广

搞好核心示范是推动全高产技术推广的必要措施,我优质啤饲大麦高产栽培的工作重点,关键在于良种良法的配套及实施。举办高产创建示范区,要求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以种子处理、精量播种、科学施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为技术保障,重点技术措施的到位率达到100%,采取五个统一即统一供种及种子处理、统一播种技术和播种规格、统一施肥技术、统一防治病虫草鼠害、统一管理技术措施。通过高产示范,实现四出一带的目标:即出良种、出产量、出技术、出效益,最终带动全大麦科技水平的提升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4.4制定高产集成栽培技术措施

4.4.1选用良种

良种是农业增产的基础。主要选用优质高产、抗病的以云大麦2号和腾云麦4号、保大麦12号为主推品种。加快品种的更新步伐和新品种的推广速度。田间综合表现为,分蘖力强,耐肥、耐密植,抗倒伏,整齐度好;高抗条纹病、锈病,轻感白粉病;灌浆速度快熟相好粒色为黄白色,粒型椭圆状,长芒,落粒性中等适宜于云南省海拔1200~2400米的地区种植。中产区域以保大麦12号品种为主加大二棱大麦的推广。

4.4.2搞好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12天,播种时每千克种子用2克50%多菌灵或等量的75%甲基托布津拌种或兑水浸种48小时后晾干播种,防黑穗病和条纹病的发生。

4.4.3抓好节令,适时播种

中南部温热区乡镇于11月20前全部播种结束,西北部冷凉区乡镇于11月10日前全部播种结束。

4.4.4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质量是保证增产的基础,要求墒平、土细、盖种均匀。为确保出苗整齐、苗匀、苗壮,达到合理的群体结构,实行规范化种植分墒开沟条播,墒面宽8尺,沟宽1.2尺。多棱大麦每亩播种量8kg,确保基本苗1518万,争取亩有效穗达35万左右。二棱大麦每亩播种量10kg,确保亩基本苗1820万,争取亩有效穗7075万。实现合理的群体结构,为丰产打下良好基础。

4.4.5科学施肥

坚持底肥足,追肥早,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氮、磷、钾、硼肥结合的施肥原则。亩农家肥10001500kg,尿素3035kg,普钙2530kg,钾肥57kg,硼肥2kg。农家肥、磷钾硼肥一次施下做底肥,尿素60%作种肥,25%于麦苗二叶一心前作分蘖追肥,15%做穗肥。另外也可在施足农家肥的基础上亩用麦类复合肥一包40kg加尿素10kg做基肥,麦苗二叶一心期亩用尿素10kg做分蘖追肥,抽穗期亩用78kg尿素作穗肥。抽穗灌浆后亩用微混肥(磷酸二氢钾、硼砂、尿素)进行叶面喷施12次,促进籽粒饱壮。

4.4.6科学管水

大麦根系较浅,抗旱能力差,田块过干、过湿都不利于生长。掌握大麦各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适时灌好出苗、分蘖、拔节水,做到速灌速排。连续降雨时要注意排涝,防渍伤根。

4.4.7加强病、虫、草、鼠综合防治

大麦二叶一心狠抓麦田化除,减少草害,对条纹病、锈病、麦蚜、粘虫等病虫进行23次的防治。样板田、种子繁殖田统一投放毒饵,及时防鼠。

4.4.8适时收获

做到八黄十收,保证增产增收。

4.5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只有大力加强科技培训,才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只有劳动者素质提高了,才能加快新品种推广速度,才能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同时,大力举办啤饲大麦高产栽培示范样板,强化科技,典型引路,推广规范化种植,积极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农业。

4.6完善体系,搞好服务

进一步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服务,创建良种繁殖和供给体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啤饲大麦生产的科技含量,挖掘啤饲大麦的增产潜力。拓宽思路,努力争取向国家立项,以龙头企业带动啤饲大麦种植业的发展,建立产供销经营体系,使我啤饲大麦由饲料型生产向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发展,以啤饲大麦开发为龙头,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使我

冬季农业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郑家文 刘猛道 ,云南啤饲大麦生产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8(1):55

[2]刘猛道,保山市饲料大麦新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及示范[J],作物杂志,2011(2):120.

[3]杨兆春,高产多抗啤饲大麦新品种“腾云麦4号”选育与栽培技术[J]. 云南农业科技,2020(1):5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