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科普小知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3
/ 1

医疗器械科普小知识

伍立立

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610400

医疗器械是直接或间接用于人体的物品,包括仪器、器具、设备、材料、体外诊断试剂、校准物等,我们每一个人因病或体检到医院检查时都会用到医疗器械,它与一般商品不同,不仅可以供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在医院内操作使用,也可以供使用者在家庭中使用,这些能够在家中使用的器械为家庭医疗器械,如理疗机、磁疗仪、血压监测仪、血糖监测仪、听诊器、制氧机、电子体温表等。随着医疗技术、设备的提升与进步,很多疾病都能够居家监测、居家康复、居家治疗,在这之前,使用者需要自行购买家庭医疗器械,为避免走入购买误区,这些小知识你一定要知道。

一、什么是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主要包括医疗设备与医用耗材,其效用是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非药理学、免疫学、代谢方式获得,或这些方式参与其中,但只起辅助作用,其目的是疾病诊断、预防、监护、治疗、缓解;损伤诊断、治疗、监护、缓解、功能补偿;生命支持、维持;妊娠控制;生理结构或生理过程检验、调节、替代、支持;检查人体样本为医疗与诊断提供有效信息。

医疗器械与一般商品并不相同,它有特定的适用范围,简单来说,这个医疗器械可以用于哪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需要在临床评价后,由药监部门审核批准,不允许夸大或变更。

二、如何购买家庭医疗器械?

小到退热贴、创可贴、体温计、听诊器、医用棉签,大到制氧机、轮椅、牵引器、磁疗仪、理疗仪、远红外线治疗仪,都属于家庭医疗器械,作用涵盖治疗、检测与康复,不适合自己的仪器不仅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还有可能对自身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医生指导

使用者在购买前需要咨询医生,明确器械作用机制、适用范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禁忌证等,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随后购买并使用。

  1. 查看经营者资格

为了保证医疗器械产品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使用者应前往正规药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购买产品,切勿选择流动销售点、临时设摊销售点,以免上当受骗,购买前可以要求商家出具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等合法资质,若商家无法出具,应谨慎购买。此外,使用者还应明确商家的售后服务是否有保障。

  1. 查看产品分类

我国现已实行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制度,以产品安全风险程度为依据划分为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使用者在购买家庭医疗器械时需要与商家咨询,了解产品类别、安全隐患,选购安全性更高的产品,必要时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1. 查看产品证照

目前我国市面上出售的所有医疗器械,无论进口医疗器械,还是国产医疗器械,都必须具备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只有这样才能上市销售,且要求包装、说明书上印有生产器械生产许可证/备案凭证、产品注册证/备案凭证,缺少生产许可证/备案凭证或产品注册证/备案凭证,均不属于医疗器械,或为假冒产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商家并未按照批准适用范围宣传、推销产品,甚至夸大产品,如部分含有保健功能的鞋袜、帽子、衣服、耳环等,这些只是普通商品,非医疗器械,不具备治疗功能,且未经过任何临床验证,使用者购买这些物品并不能达到治疗、检测等作用,反而会贻误病情的救治,花了冤枉钱。

医疗器械在注册审批时已有监管部门严格认真适用范围,使用者购买时应要求商家出示正视的产品说明书。此外,使用者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许可证号/备案凭证的真伪,只需要登录网站,在查询处点击医疗器械,输入注册证号、备案凭证号、产品名称就可以,我国各地的相关产品都能在该网站查询到。

  1. 索要发票

发票是保证消费者权益的购买凭证,正式发票在产品保修以及质量投诉中均具有重要作用,消费者在购买家庭医疗器械后一定要向商家索取证实的购物发票,千万不要贪图省事不要发票或贪图便宜购买无正式票据的产品,以防维权难。

三、家庭医疗器械购买误区

消费者购买家庭医疗器械时应谨慎,避免走入误区。

  1. 医疗器械均为高风险,只有医院专业人员可以使用

并非如此,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分为三类,第一类如轮椅、医用棉签等,非医护人员可以在学习和查阅说明书后安全使用;第二类如体温计、血压计等,属于家庭常用医疗器械,可放心使用;第三类如医用缝合针、注册穿刺器械等,使用风险相对较高,不建议家用,如有需求应查阅产品注册证书适用范围与说明书,严格按要求使用。

  1. 医疗器械远比非医疗器械更有利于健康

医疗器械与非医疗器械无可比性,前者为特殊产品,需要严格审批管理才能够生产、消瘦,且具有一定的适用人群与功能,非适用人群不宜使用。后者适用范围广泛,其使用目的不局限于医疗。

  1. 非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

现代人重视生活健康,很多人养成了健身、运动等习惯,因此购买运动器械、健身器械、按摩器具,甚至保健产品,将其当成医疗器械,但是,这类器械并没有注册号,不属于医疗器械,两者并不相同。

总之,消费者购买家庭医疗器械时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认真咨询销售人员,但不可轻信销售人员的宣传,一定要自行仔细查阅产品说明书,在医生指导下购买、使用,避免误用损害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