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的护理干预对女性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1
/ 3

基于家庭的护理干预对女性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影响

徐甜  左婧  李晓玉  李千

广东省深圳市 深圳市儿童医院   邮编:518000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家庭的护理干预对女性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于本院进行首次住院的两个病区的120例女性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表法分成对照组6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60例接受基于家庭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期前后体质指数(BMI)、抑郁自评量表(SDS)、进食障碍量表(EDI)及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评分。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BMI、SDS、EDI及FAD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BMI高于对照组;EDI、FA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抑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以上数据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家庭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女性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BMI,同时减轻患者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患者进食行为及家庭功能状态。

关键词:女性;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家庭功能

神经性厌食(AnorexiaNervosa,AN)是以患者有意严格限制进食、致体重显著下降和身体功能受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1]。其高发人群为13~18岁的青少年女性,是男性发生率的11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供应丰富及瘦美观念深入人心,发病率日益递增,神经性厌食己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亟待解决的重要疾病之一。家庭治疗手段是神经性厌食症的最常用手段,不同于药物治疗,家庭治疗可通过评估家庭的不良因素,定义家庭并支持患者以配合治疗,最终解决家庭问题或冲突。但由于我国临床家庭治疗师尚处于早期培训阶段,家庭治疗会因家庭中变量(家庭环境、结构及功能)的不确定性,治疗效果差异显著,对护理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父母教养方式等不良家庭因素是造成患者进食行为障碍的重要因素,基于家庭的护理干预是指结合家庭因素的经验治疗,其干预目标是为了解决家庭冲突和避免家庭功能失调,让患者改变进食习惯,自愿摄取足够营养,巩固家庭治疗的长期作用,避免疾病复发。本研究发现基于家庭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体质指数,同时降低患者不良情绪发生率,改善患者进食行为及家庭功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于本院进行首次住院的120例女性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未婚女性。纳入标准:①经医疗临床诊断按CCMD-2-R标准确诊为神经性厌食症患者;②患者意识清晰能够配合调研;③病历资料齐全;④患者及其家属对本调研过程、方法、原理清楚明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者;②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肾衰竭者;③近期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者;④生活不能自理患者;⑤因手术、咽喉部病理生理改变等导致的进食减少的患者;剔除标准:①干预期间病情加重无法继续干预者;②干预期间主动要求终止调研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年龄:13~29岁,平均年龄(17.4±4.53)岁,病程(3.3±1.92)岁,入院时BMI(15.3±1.73)。干预组年龄:12~27岁,平均年龄(16.8±3.68)岁,病程(3.6±1.70)岁,入院时BMI(14.8±1.49)。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营养支持、心理疏导及药物控制等治疗,并邀请家庭治疗师予以每周1次,大约40min的结构化家庭治疗[2],即分析家庭的主要矛盾,并分析患者病理性进食行为及改变行为的动机,最后重新界定家庭特征和界限以从家庭系统中理解并干预患者厌食性行为自我控制感。对照组在此治疗基础上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合理膳食、活动安排及出院相关指导等。干预组实施基于家庭的护理干预,具体方式如下:

1.2.1家庭参与  责任护士应调动家庭去主动参与患者的治疗,重点介绍基于家庭的护理工作的内涵,并解释工作内容和具体要求,取得配合与理解。告知患者的治疗及护理管理主要是基于家庭,要发挥出家庭及其成员间的潜在能力,进而分析患者家庭功能状态、家庭成员的角色及成员间的沟通方式[3],采取小组分析的方式探究家庭功能失调出现原因,同时建立融洽的交流机制及沟通模式。

1.2.2家庭结构评估  家庭结构即家庭内部所有成员间的互动特征,责任护士应重点评估家庭成员中的主要冲突和矛盾,有无疏远及紧张的束缚和控制关系,并分析典型案例以帮助家庭成员转变家庭观念,减少过度控制及严厉的教养,以便将病态的家庭结构转变为充满和谐与温暖的家庭环境,在分析家庭结构的同时挖掘出家庭功能,转变家庭角色,重建其行为生活方式,满足家庭成员间互动需求[4]

1.2.3情绪护理  调查患者的抑郁情绪,同时针对不同程度的抑郁予以相应情绪护理,针对轻度患者应鼓励其宣发低落情绪,并主动引导患者减少负面想法;中度患者则更加注重营养、睡眠及学习上的照顾,制订健康的家庭饮食计划,在恢复体重阶段对促进体重增加,改善进食行为的作用;重度患者重度预防患者自我伤害,加强安全护理。同时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建立规律饮食习惯,嘱其配合护理和治疗工作。

1.2.4出院指导  告知全部家庭成员积极面对家庭冲突并及时处理家庭功能失调问题,增强维持良好的家庭环境的意识,同时对患者错误的认知观念进行纠正,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提升其改变病理性进食行为的治疗动机。

1.3评价指标

1.3.1一般资料  为自制调查表,包括研究编号、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

1.3.2  BMI  根据公式:体质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身高(m)2,计算受试者目前体重指数,17≤BMI<18.5为轻度低体重,16≤BMI<17为中度低体重,15≤BMI<16为重度低体重,BMI<15为极重度低体重。

1.3.3抑郁发生率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scale,HAMD)由Hamilton于1960年编制信效度较好,共有焦虑/躯体化、体重、认知障碍、昼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及绝望感7个因子共分为17项,采用0~4分评分法,分别代表为无症状、轻度、中等、重度、极重,该量表满分56分,如得分>17分患有抑郁症,计算抑郁发生率。

1.3.4进食障碍量表(Eating Disorders Inventory-I,EDI-I)  由Garner等学者编制,共有64项条目为六级评分,“总是”计3分,“经常”计2分,“时常”计1分,“有时”、“很少”、“从不”均计0分,得分越高,表示问题越严重。中文版量表由香港中文大学李诚教授翻译而成,王琳等[5]将该量表在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测试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1.3.4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  评分基于Mcmaster的家庭功能模式编制的量表,翻译后量表信效度较高,总共有60项条目。每条目均为四级:很像我家、像我家、不像我家、完全不像我家。本研究采用1~4分赋值法,部分条目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家庭功能越紊乱,填写该量表一般需5~10min。量表有7个维度分别为问题解决(Prob-lem sloving,PS)、沟通(Communication,CM)、角色(Roles,RL)、情感反应(Affective Responsiveness,PR)、情感介入(Affective In-volvement,AI)、行为控制(Behavior Control,BC)、总的功能(General Functioning,GF)。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BMI、进食障碍量表得分及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得分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抑郁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BMI的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的BMI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干预后两组BMI的比较()

组别

例数

BMI

t值

P值

干预

60

17.6±1.40

6.78

0.000

对照

60

15.7±1.66

2.2两组干预前后抑郁发生率的比较  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抑郁发生率均有所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干预前后抑郁发生率的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干预前抑郁发生

干预后抑郁发生

干预

60

32(53.3)

18(30.0)

对照

60

34(56.7)

29(48.3)

χ2

0.135

4.232

P

0.714

0.040

2.3两组进食障碍量表(EDI)得分的比较  干预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进食障碍维度均降低,组间比较除贪食维度,其余维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两组进食障碍量表得分比较(分,)

维度

干预前

t值

p值

干预后

t值

p值

干预组(60)

对照组(60)

干预组(60)

对照组(60)

DT

6.95±6.46

6.89±6.55

0.05

0.960

4.05±4.62

6.59±5.14

2.85

0.005

B

5.36±4.58

5.29±4.32)

0.09)

0.932

3.23±4.04

4.89±5.08

1.98

0.050

BD

13.59±6.89

13.40±6.54

0.15

0.877

8.12±5.93

10.33±6.25

1.99

0.049

I

10.51±6.73

10.48±6.51

0.02

0.980

7.45±5.67

9.64±6.34

1.99

0.048

P

8.86±6.07

8.94±5.27

0.08

0.939

6.14±4.72

8.56±5.23

2.66

0.009

ID

8.29±5.83

8.17±5.95

0.11

0.911

5.73±3.30

7.68±5.74

2.28

0.024

IA

7.16±4.78

7.22±4.70

0.07

0.945

4.34±4.82

5.95±3.69

2.05

0.042

MF

9.65±5.74

9.43±5.58

0.21

0.832

6.37±4.50

8.43±5.63

2.21

0.029

2.4两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评分对比干预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家庭功能评分均下降显著,组间比较除角色、行为控制维度,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两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得分比较(分,x±s)

维度

干预前

t值

p值

干预后

t值

p值

干预组(60)

对照组(60)

干预组(60)

对照组(60)

PS

6.95±6.46

6.89±6.55

0.05

0.960

2.22±0.32

2.35±0.35

2.12

0.036

CM

5.36±4.58

5.29±4.32)

0.09)

0.932

1.93±0.30

2.12±0.34

3.25

0.002

RL

13.59±6.89

13.40±6.54

0.15

0.877

2.40±0.31

2.42±0.32

0.35

0.729

AR

10.51±6.73

10.48±6.51

0.02

0.980

2.25±0.25

2.38±0.28

2.68

0.008

AI

8.86±6.07

8.94±5.27

0.08

0.939

1.97±0.29

2.13±0.33

2.82

0.006

BC

8.29±5.83

8.17±5.95

0.11

0.911

2.33±0.32

2.44±0.39

1.69

0.094

GF

7.16±4.78

7.22±4.70

0.07

0.945

2.17±0.30

2.29±0.34

2.05

0.043

3讨论

3.1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因生物、心理及社会等因素,患者有意长期控制进食甚至不断催吐等不良进食行为,并极力维持这种低体重的体像障碍,进而出现抑郁情绪及家庭功能紊乱。近年来,有研究发现[6]家庭功能紊乱是女性青少年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这些问题家庭常会忽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及进食方式,不利于家庭互动,恶性循环地加重了家庭功能缺失。结构化家庭治疗可协调并平衡家庭功能,改善家庭结构及成员间的沟通方式,目前已在神经性厌食症等精神科领域各疾病中得到应用及推广。但目前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疗效还有待较好的基于家庭的护理干预的支持,现有临床实践指南推荐通过鼓励家庭参与、评估家庭结构、落实情绪护理及指导出院,已达到巩固治疗,提升患者BMI,改善患者进食习惯并有效维持家庭功能协调的目的。

3.2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BMI显著增加,这与王凤梅等[7]研究结果相似,表明治疗后患者的营养状态及进食行为得到改善。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也有所降低,患者逐渐减少对食物的厌恶感,这是患者进食障碍得以改善的重要情感保障,在家庭治疗干预后可有效降低肝癌患者的负性情绪。与此同时患者的进食障碍各维度(除贪食)及家庭功能各维度(除角色和行为控制)等维度较对照组均有所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给予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在基于家庭的护理干预后,可改善进食障碍,同时证实了该措施在巩固家庭治疗效果的重要作用。沟通是家庭信息互动交流的基础,角色是家庭成员内部定位的要点,情感反应与介入是家庭成员间相互间的情感表达及关心重视表现,这些提示我们应及时评估患者所在家庭应重视沟通、角色、情感介入及反应等家庭功能变化,家庭功能改善后厌食症患者的病理性进食行为也逐渐减少。本研究中基于家庭的护理干预,重点是指导家庭参与治疗,解决影响家庭结构的重要冲突及矛盾,重视患者的情感需求,并告知患者出院后维持健康家庭环境,以巩固家庭治疗的效果。

4  小结

基于家庭的护理干预对女性青少年厌食症患者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可有效提高女性青少年厌食症患者的BMI,减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改善其不良的进食行为,并更好地协调家庭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人力、物力的不足,尚不能实现多中心的研究及长期随访效果观察,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黄楚贤,施忠英,罗晨,李红艳. 神经性厌食患者饮食行为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 中华护理杂志,2023,58(08):993-1000.

[2]万鹏夏,劳玲娣,沈鸣雁. 难治性神经性厌食症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22,21(11):71-73.

[3]薛明华,刘巧丽,墨丁华. 进食障碍患者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 心理月刊,2022,17(09):177-179.

[4]王晓丝,岳建新,栗雪琪,柳学华,王涌. 团体正念训练对神经性厌食躯体化及住院依从性影响的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04):360-364.

[5]王琳. 跟踪回访延伸护理在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0):1401-1403.

[6]崔青. 神经源性厌食症的护理干预[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5):159-161.

[7]王凤梅.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 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1):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