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数据分析下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1
/ 3

浅析大数据分析下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分析

杨波

蚂蚁保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摘  要:我国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迅速,金融模式不断迎合社会发展转变模式,国家相继推出利好政策,随着金融领域快速发展,大数据分析下的行业弊端浮出水面,因此,互联网金融应不断加强风险管控。大数据分析借助互联网技术更加即时调取相关金融业务有关数据,提高数据分析效率,避免金融领域涉入各种经营风险,确保金融行业稳步发展。本文结合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进行分析,完善风险预警体系,促使金融领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

引言

互联网金融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新时期,互联网金融为部分中小企业提供了一定的筹融资渠道,也为大众理财提供了平台,促进社会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金融融合互联网,提高了风险系数,导致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存在更为严重问题,因此,应加强互联网金融预警机制。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互联网技术初期发展到现在,我国网民数量急剧增加,截止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0亿以上,而互联网普及率也处于世界先列,人们生活离不开互联网,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奠定了基础。

2.1 第三方支付

我国第三方支付包括微信、支付宝、财付通等,人们闲置资金可以自由存放在支付宝或微信等平台,便于人们日常生活交付使用。

2.2 众筹融资

众筹形式的融资平台至今成立十年时间,发展之初,部分中小企业因缺乏项目启动资金,通过众筹平台实现项目融资,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众筹平台了筛选到合适项目进行投资,从中获得相应收益,目前我国众筹融资模式发展越趋成熟。

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与风险类型

2.1特点

2.1.1创新性

随着云计算被众多领域运用,信息处理方式更加便捷,处理效率更快,金融模式得到拓展,推动金融行业不断变更发展模式来迎合新时期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融合金融业,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水平和交易形式。
2.1.2普惠性

金融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参与程度,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使金融行业各项活动成为大众普遍办理的业务。
2.1.3去中介

在传统金融领域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扮演着资金流转的角色。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资金流动实现去中介化。这一特点让用户的获得资金和借出资金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然而,去中介化也带来了一些风险。由于缺乏中介机构的监管和风险控制,平台与借款人之间的交易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风险隐藏的问题。例如,有些借款人可能隐瞒了自己的真实信用状况,甚至是恶意欺诈;而平台方也可能存在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等违规行为。

2.2风险类型

首先,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交易过程中需要借助互联网交易平台的依托,这种不能面对面交付的业务存在一定的虚拟性质,因此,应清晰辨识是否存在一定风险性,完善监管体系,提供完备的信息保障机制,降低金融交易风险。目前,我国各大交易平台交易信息无法达到共享机制,征信体系不健全,互联网平台金融交易过程中不能清晰判断交易对象信息是否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风险,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互联网金融影响巨大,网络环境直接影响互联网金融活动安全,由互联网引发的安全风险是技术安全风险,也是区别于传统金融的主要原因。互联网金融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增加了风险补救成本,很难了解资金流向、交易合法性及业务流程是否合规。互联网金融业务跨专业特点显著,各机构之间具有密切关联,一旦发生风险,会向产业链上下游蔓延,引发互联网金融危机。

2.3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第一,互联网金融用户群体庞大。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以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方式为投资者和借款人提供融资和投资服务的金融业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起来,用户群体也越来越庞大。互联网金融的用户群体主要分为两类:投资者和借款人。对于投资者而言,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的投资选择,让个人投资者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更高的收益。而对于借款人而言,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了更为便捷、快速的借款渠道,满足了他们的融资需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其用户群体也越来越庞大。据统计,我国互联网金融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5亿人,其中投资者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体,为互联网金融平台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也让互联网金融成为了当前金融领域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业态之一。然而,庞大的用户群体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互联网金融平台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防止出现诈骗和非法集资等问题。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第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个人及企业出现不理性操作。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个人和企业在进行投资和融资活动时,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为等因素,容易出现不理性操作的情况。例如,投资者可能会被高收益的承诺所吸引,忽略了投资风险,或者是盲目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视了长期风险。此外,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快速发展,可能会在融资活动中忽视风险,不做充分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导致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风险。对于这种情况,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通过加强风险教育和投资者保护来预防不理性操作的发生。平台可以加强风险教育,向投资者普及理性投资的概念和风险管理的方法,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平台还可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例如加强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和监管,建立严格的风控制度和风险分散机制等,降低借贷双方的风险。最后,监管机构也应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减少投资者的不理性操作。

第三,互联网金融在产品创新及技术更新方面存在一定管理盲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高度创新的领域,产品创新和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但随之而来的是风险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可能存在一定的管理盲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控制机制,导致产品创新和技术更新过程中存在潜在风险。例如,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可能在产品创新和技术更新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风险控制和安全保障,导致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存在潜在隐患。此外,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可能存在操纵市场的情况,通过虚构业绩和过度宣传来吸引投资者,这种行为也属于不良的产品创新和技术更新行为,容易导致风险的暴露。因此,为了避免管理盲区带来的潜在风险,互联网金融公司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监管机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同时,政府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加强行业标准和规范制定,以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四,互联网金融公司在未告知消费者潜在风险的前提下,采取隐瞒、欺诈的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相应的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机构并未解释资金去向及存在的风险,消费者缺乏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客观判断能力,只通过主观臆断进行投资,导致经济损失。
3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3.1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主要是考察统计数据指标之间彼此的相关性,通过线性组合的形式将具备一定特点的指标变量重新组织,生成新的数据参数,这些参数之间彼此独立存在。对几个主要成分进行保留,并做信息反馈。观测样本为n,指标个数为P,矩阵如下:

X

=(j=1,2,3,……,n)

其中主成分分析法降维处理P个原始指标变量,可以获得全新变量集合F1,F2,F3,…Fm(m≤p),公式如下:

式中 F1,F2,……,Fm 分别表示第1、2、……m 主成分。
3.2主成分分析法风险度量

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风险度量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根据指标的变化,对比口径有所差异,需要对原始参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按照相应的分析方法重新计算,快速消除量纲影响。其中具体研究对象是直接影响量纲是否消除的最直接因素,具体标准化方法如下:

Z标准化公式:

,i=1,2,3,…,n;j=1,2,3,…,p

其中=,,可以计算标准化矩阵

min-max 正向指标标准化公式为,假设利用 表示第 i 个平台第 j 个指标的值,其中 n、 分别表示平台数量、标准化处理数据范围是[0,1]。

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这些数据的范围是[0,1]。

根据公式计算,原始数据越大,标准化后数值越大,最高为1, 原始数值最小, 标准化后数值最小,最低为0。越大的分数意味着平台风险越大,越小的分数则风险越小。
4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4.1系统构建应遵循三大原则

首先,互联网金融企业应遵守系统性原则,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实现预警机制。其次,互联网金融企业应遵守时效性,由于互联网技术具备一定时效性,设计者应确保预警机制的敏感性,为后续规避风险留出充足时间。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应遵循准确性原则,完善预警机制同时还应满足数据准确的前提,避免预警风险数据不准确导致结果差异致使资金损失。
4.2系统的构成

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包括对数据信息的收集、提取和分析,并根据阶层性质分为数据管理、数据整合、数据分析、数据结果四个层次。首先,数据管理是对预警系统的数据进行全部管理,包括收集和整理全过程;其次,数据整合层,互联网金融系统应正确认识风险预警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整合并分析;再次,数据分析层,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重点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也是互联网金融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的重要途径;最后,数据结果层,针对数据分析得出的相应结论,得出精准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避。
4.3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应用的监管举措
4.3.1构建考核、评价与测试机制

大数据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应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有效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因此,应该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不断创新并改革金融模式,才能确保互联网金融发展道路保持平衡越走越远,发挥监督职能。
4.3.2完善监管的法律框架

首先应明确监管范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发展规律,并完善监管的法律框架,明确金融业务开展范围,坚决打击违法乱纪行为。由于监管体制还不健全,个人信息安全容易泄露,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非法买卖信息等现象,严重影响监管效果。因此,应不断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根据央行的统筹管理,建立综合性的监督管理系统,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一些创新性的培训服务,提高网络交易安全性,发挥网监会的监管职能。
4.3.3完善开放性征信体系

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应提高准入行标准,构建开放性的征信系统。由于当前互联网金融平台门槛较低,当前金融市场应延续传统金融的优势并借鉴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手段,平衡利益关系,不断培养多元化人才,提高技术发展水平,提高准入行业标准,并根据相关标准把控行业风险,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建立预警机制和风险把控机制,随着互联网技术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更新,风险系数也随之增大,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完善征信体系,确保金融领域平稳发展。

5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维护社会和谐发展,应不断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完善法律管理体系,实现开放性的征信系统,避免互联网金融风险给企业和个人带来资金损失,为金融行业发展提供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田敬雅.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应对金融风险对比[J].中国市场,2021(23):28-29.

[2]郑进冶.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影响探析[J].质量与市场,2021(15):167-169.

[3]梅孙华,张岩.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24):109-110.

[4]冯辉,靳岩岩.普惠金融背景下网络小额贷款行业的法律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21(08):84-92.

[5]吴若楠.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22):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