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肺磨玻璃结节扫描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7
/ 2

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肺磨玻璃结节扫描的应用分析

吴琼

江苏省邳州市邳州康华医院    221300

摘要:目的:针对肺磨玻璃结节的临床诊断,引入多层螺旋CT技术,就不同剂量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期2021年12月至2023年1月,入组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确诊)64例列为观察对象,入组后,均配合完成两次多层螺旋CT技术扫描,分别为常规剂量、低剂量,对比不同剂量下,病灶检出情况、扫描辐射情况差异。结果:不同剂量下,多层螺旋CT技术表现病灶检出情况差异较小,(P>0.05);多层螺旋CT检查辐射剂量对比,低剂量扫描测定值低于常规剂量,(P<0.05)。结论:在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对于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低剂量扫描具有检出率高、辐射量少的优势,值得应用。

关键词:低剂量;多层螺旋CT;肺磨玻璃结节;扫描

近年来,受到人们生活方式、环境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临床中各类肺部疾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肺癌作为一项恶性肺部疾病,具有致死率高的特点,对该病及时、有效的诊疗,是提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1]。以往,临床针对肺癌初期病灶主要依靠影像学技术检测,多层螺旋CT技术是较常用的检查技术之一,而肺磨玻璃结节则是最具代表性的征象,在检查中,为提升对此征象的检出率,临床会适当提升辐射剂量,但此操作又会增加患者的损伤风险[2]。因此,如何结合病灶的实质情况,在保证检出效率的同时,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伤,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研究由此展开,设计对照试验,引入低剂量多层螺旋CT技术,就其在肺磨玻璃结节中实践价值展开探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以肺磨玻璃结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于2021年12月至2023年1月筛取64例入组,入组后,依次完成常规剂量、低剂量两次扫描。观察对象中,性别类型(男性/女性,例):40/24;年龄(区间/均值,岁):48-82/64.24±3.56;病理类型(原位腺癌/浸润性腺癌/不典型腺痛/炎症,例):17/24/11/12。

1.2方法

仪器选择:荷兰飞利浦多层16排螺旋CT。

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范围为整个胸部,设置参数:层厚5mm,电压120kV,间距1.25mm,电流250mA。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范围相同,设置参数:层厚5mm,电压120kV,电流50mA,间距1.25mm。

1.3观察指标

(1)病灶检出情况:包括检出率、结节直径检出情况;结节性质检出情况。(2)扫描辐射情况:扫描结束后,对患者遭受辐射剂量进行测定,包括3项指标: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管球剂量(eff mAs)、CT容积剂量指数(CTDI)。

1.4统计学分析

该项目配合计算机完成,设置软件(SPSS20.00)自动运行,规范统计学规则:在计数资料中,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在计量资料中,统计方法-检验方式:“”-“t”,输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如输出“p<0.05”,提示对应数据存在分析差异。

2结果

2.1病灶检出情况

多层螺旋CT检查下,常规剂量、低剂量扫描结节检出率、结节性质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表2:

表1检出率、结节直径检出对比(

扫描方式

结节直径(cm)

检出率(%)

常规剂量(n=64)

2.57±1.16

93.75(60/64)

低剂量(n=64)

2.65±1.19

96.87(62/64)

t/x2

0.3851

0.6995

P

0.7008

0.4029

表2结节性质检出对比(例,%)

扫描方式

原位腺癌(n=17

浸润性腺癌(n=24

不典型腺痛(n=11

炎症(n=12

常规剂量

16(94.11)

22(95.83)

11(100.00)

11(91.67)

低剂量

17(100.00)

23(91.67)

11(100.00)

11(91.67)

x2

1.0303

0.3556

-

-

P

0.3101

0.5509

-

-

2.2扫描辐射情况

多层螺旋CT检查辐射剂量对比,低剂量扫描测定值低于常规剂量,(P<0.05)。见下表3:

表3扫描辐射情况对比(

扫描方式

DLP(mGy)

Eff mAs(mAs)

CTDI(mGy)

常规剂量(n=64)

540.38±41.89

96.26±7.63

12.48±0.47

低剂量(n=64)

173.42±18.51

52.68±4.16

10.04±0.32

t

64.1016

40.1179

34.3302

P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肺癌属于恶性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致死率高,对该病及时、有效的诊断与辨别,是早期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质量的关键。而在肺癌早期,肺磨玻璃结节是一类特征性表象,其又称“毛玻璃结节”,外形较为特殊,与生活中的“磨砂玻璃”相似。对肺磨玻璃结节进行观察,早期检出并展开针对性干预,有助于控制其发展,预防恶化,控制肺癌的生长,保障患者的安全[3]

近年来,随着医学诊断、鉴别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型疾病筛查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提升了临床对各类疾病的总体检出率。多层螺旋CT技术即是一项高效、准确的影像学技术,在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总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中,如采取常规剂量,则可患者的辐射损伤较为严重,而随着扫描剂量的增加,损伤程度也愈发严重,导致患者容易表现出抗拒情绪

[4]

本研究,即针对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提出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检查下,常规剂量、低剂量扫描结节检出率、结节性质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1)在常规扫描剂量中,由于肺磨玻璃结节自身体积较小,密度较低,因此图像清晰度一般,而在保证能够识别病灶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扫描剂量,也能够保证图像质量,不会影响最终诊断结果;(2)在临床实际检验操作中,可通过适当调低管电流、增加螺距等措施,减少辐射量,两项措施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保证较小病灶的检出率,同时在不影响诊断结果的情况下最小化辐射量[5];(3)正常机体组织对X线的吸收量存在差异,例如肺部对X线的吸收量较低,因此,选用低剂量CT扫描技术,也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6]

综上,结合肺磨玻璃结节,在临床诊断引入低剂量多层螺旋CT技术,不会影响图像质量,也能够保证病灶的检出率,同时最小化对患者的辐射损害,价值显著,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龙显荣,黄伟玲,余庭山. 低剂量多层螺旋CT与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对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对比观察[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20,36(9):45-47,100.

[2]王聚宝,蔡庆,沈玉英,等. 低剂量MDCT靶扫描在磨玻璃样微小结节肺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2):10-12.

[3]杨艳红,冯再辉,杨圣伟,等. 320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肺小结节及应用于早期肺腺癌的诊断效果观察[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2):89-90.

[4]马钦,骆城,龚欢,等. 双肺低剂量螺旋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21,37(3):392-394.

[5]杜煜,时高峰,王琦,等. 低剂量CT对肺小结节大小定量测量影响的体模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1,32(1):47-51.

[6]胡文英,吴玉玲,叶加润,等. 低剂量CT对肺部磨玻璃结节的良恶性诊断效能探索[J]. 上海医药,2022,43(23):41-43.